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武漢市武昌區:擦亮“古城”品牌 注入發展新動能

發布時間:2024-03-13 16: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武漢3月12日電 (盧琪 吳迪 劉方舟 刁少紅)“以武而昌,因文而盛”,在1800年建城史之際,武漢市武昌區2023年地區生產(chan) 總值跨越1800億(yi) 元,經濟社會(hui) 發展再上新台階。近日從(cong) 武昌區獲悉,該區將綜合曆史文化名城、地理區位及科教優(you) 勢,進一步擦亮“武昌古城”品牌,開拓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擦亮特色品牌 古城邁向新生

  三國時期,東(dong) 吳孫權於(yu) 223年依武漢蛇山築夏口城,同時興(xing) 建黃鶴樓,寓意“以武而昌”,由此開啟武昌1800年曆史沉澱和文化積累的序幕。從(cong) 三國時期的“軍(jun) 事堡壘”,到唐宋時期的“東(dong) 南巨鎮”、明清時期的“湖廣會(hui) 城”,武昌曆來為(wei) 省、州、府、縣的治所,區域政治文化中心和軍(jun) 事戰略要地。

  武昌古城雄踞長江南岸,至今集中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城輪廓和曆史建築,獨擁“名山、名湖、名橋、名樓”等稀缺資源,古樹名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頗多。

  多年來,武昌區高度重視古城保護工作,在保持曆史原真性的基礎上,從(cong) 功能完善、業(ye) 態導入、社會(hui) 治理等多方麵提升古城活力,確保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23年,在古城建城1800年的節點,武昌區依托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自然山水風光,推進武昌古城核心景區、武昌濱江文化景觀帶、楚河漢街文化旅遊帶建設,梳理提煉“武昌十景”,提升文旅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2023年12月,武昌區作為(wei) 武漢市唯一代表,入選國家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單位名單。

  同時,武昌區舉(ju) 辦古城半程馬拉鬆、古城音樂(le) 會(hui) 、古城保護發展論壇、辛亥首義(yi) 文化節等係列活動,在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武昌古城煥發活力,文旅熱度節節攀升。2023年武昌區全年旅遊人數4500餘(yu) 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近470億(yi) 元,規模均保持武漢市第一,榮獲文化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百強區全國第六。

  轉化科教優(you) 勢 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

  武昌區坐擁武漢大學等25所高校院所,駐區“兩(liang) 院”院士達28位、占湖北省近40%。當前,武昌加快把科教人才優(you) 勢轉化為(wei) 創新發展優(you) 勢,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成效初顯。

  過去一年,武昌區濱江數創走廊超100萬(wan) 方的產(chan) 業(ye) 空間,集聚了130餘(yu) 家數字經濟核心企業(ye) ;中科·武大智穀、小洪山科學城、珞珈山創新港加快推進規劃與(yu) 建設;湖北北鬥衛星技術應用協會(hui) 揭牌成立;超200家涉碳機構、企業(ye) 落戶武昌;“中碳登”高速運轉,全國碳交易量累計成交4.3億(yi) 噸,碳清算額超480億(yi) 元;“武碳通”氣候投融資綜合服務平台首批吸納湖北全省107個(ge) 企業(ye) 項目入庫……

  據武昌區“十四五”規劃,武昌將大力推動創新賦能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經濟、院士經濟,加快建設智慧城區,推動信息科技、智慧數據、生物健康、新能源環保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突破性發展。

  今年,武昌區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具體(ti) 部署,路徑愈加清晰,提出聚焦創新突破,著力建設數字經濟高地;狠抓綠色轉型,著力拓展雙碳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一方麵,該區將以軟件服務、北鬥應用為(wei) 重點,以樓宇園區為(wei) 載體(ti) ,打造軟件服務特色集聚區、北鬥應用產(chan) 業(ye) 先行區、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示範區,營造數字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生態。另一方麵,該區將以碳金融為(wei) 突破,做強全國碳市場中心核心承載區,爭(zheng) 創國家綠色金融改革示範區;培育碳產(chan) 業(ye) ,打造綠色智能船舶產(chan) 業(ye) 集聚區、國際健康油穀、中國(大東(dong) 門)種子交易中心等;促進碳創新,力爭(zheng) 全年氣候融資企業(ye) 和項目入庫200個(ge) 以上。

  協調區域發展 產(chan) 業(ye) “多點開花”

  2023年,武昌區主要經濟指標總量持續保持武漢市中心城區第一。“楚天首區”得益於(yu) 武昌打造現代服務業(ye) 高地,以總部經濟為(wei) 引領、樓宇經濟為(wei) 依托,聚焦發展金融服務、工程設計、商業(ye) 商務、文化旅遊等四大主導產(chan) 業(ye) ,並積極開拓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新賽道。

  據武昌區“十四五”規劃,該區將打造“一岸T軸一穀”區域發展布局。“一岸”即武漢市“兩(liang) 江四岸”武昌沿江區域,核心為(wei) 濱江商務區和武昌古城;“T軸”即武珞路文旅商貿帶“橫軸”和中南路中北路華中金融城“縱軸”;“一穀”即中科·武大智穀。

  如今,武昌規劃建設金融之城、設計之都、商貿中心、文旅勝地的願景正逐步變成現實。2023年,武昌引進17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規模超2.2萬(wan) 億(yi) 元,私募基金規模達600億(yi) 元,均居湖北省縣(市、區)第一;全區規上工程設計企業(ye) 營收超過470億(yi) 元;華中首家京東(dong) MALL超級體(ti) 驗店開業(ye) ,武漢SKP、武昌萬(wan) 象城等大型商業(ye) 綜合體(ti) 竣備衝(chong) 刺;曇華林、楚河漢街、戶部巷等一批街區獲評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省級繁榮夜間經濟集聚示範區。

  同時,武昌區發布“黃鶴樓星空”計劃,把最好的空間留給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規劃布局“一穀一廊多帶”(即中科·武大智穀、濱江數創走廊、環高校院所創新經濟帶)數創空間。其中,中科·武大智穀作為(wei) 北鬥應用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承載空間,已初步形成了5G+北鬥、應急+北鬥、電力+北鬥、人工智能+北鬥、遙感+北鬥等數字化行業(ye) 應用。濱江數創走廊作為(wei) 武昌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承載區,超100萬(wan) 方的產(chan) 業(ye) 空間正源源不斷吸引數創企業(ye) 落地開花。(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