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虛擬策展拓展美育空間

發布時間:2024-03-14 15:3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知名科技雜誌《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其新書(shu) 《5000天後的世界》中預測,5000天後將出現一個(ge) 虛擬世界,其中一切都與(yu) AI相關(guan) ,可以想象成一個(ge) 增加了時間維度的3D世界。

  目前,我們(men) 正處在技術變革的重要階段,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正深刻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活、工作方式。

  從(cong) 當前展覽形式的變化即可管中窺豹。過去,展覽通常發生在展廳空間,實物作品或懸掛於(yu) 牆上,或立放於(yu) 展廳一角。隨著數字藝術興(xing) 起,科技賦予藝術作品更加豐(feng) 富的表現形態。比如由法國VR/AR內(nei) 容品牌Excurio與(yu) 美國哈佛大學吉薩項目考古團隊共同打造的展覽“消失的法老”,繼法國巴黎首展後,在中國上海、成都等地推出。與(yu) 其稱之為(wei) “展覽”,不如將其描述為(wei) “虛擬影像體(ti) 驗”更為(wei) 貼切。觀眾(zhong) 穿戴虛擬頭顯設備,進入一個(ge) 僅(jin) 幾百平方米的空間,經過45分鍾觀看就完成了精彩的埃及金字塔之旅。據統計,該展目前已接待觀眾(zhong) 近10萬(wan) 人次,體(ti) 現了新的展覽形態正在被廣泛接受,且具有其獨特的優(you) 勢。

  同樣,教育領域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無論授課形式、輔助教學工具,抑或是師生交流模式,已然轉變。虛擬仿真技術已經從(cong) 助力教學,逐漸變成了一門獨立的課程。

  在當前科技變革、產(chan) 業(ye) 更新的機遇中,教育數字化是具有重要意義(yi) 的嚐試。中央美術學院在教育數字化方麵一直走在前列,虛擬策展實驗項目、博物館美育課程虛擬實驗項目分別於(yu) 2020年和2023年獲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以這兩(liang) 個(ge) 項目為(wei) 建設基礎,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十幾所藝術高校和機構,共同搭建了國家級產(chan) 學研平台——美術博物館虛擬策展與(yu) 美育課程虛擬教研室。

  該平台更像是一個(ge) 多重資源交疊的中心,在不受時空限製的虛擬空間裏,融合成“雲(yun) 端公共社區”,激活互聯狀態下全球策展行業(ye) 的交流,也從(cong) 技術應用的角度反過來啟發當代策展計劃、策展方式、團隊組建、合作方式等展覽組成要素。

  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範迪安認為(wei) 此平台主要有三方麵特點:首先,可及時匯聚全國乃至全球在展覽策劃方麵的最新成果和史料,既有圖文,又能進行數據歸類,為(wei) 分析全球展覽策劃動向提供支持;其次,這些匯聚起來的海量信息資料,有助於(yu) 進行展覽策劃相關(guan) 的教學研究;最後,該平台能夠為(wei) 培養(yang) 新型策展人才提供激活思維的空間。

  自2022年起,中央美術學院主辦“全國大學生虛擬策展大賽”,意在鼓勵大學生將人文藝術、前沿技術與(yu) 美育傳(chuan) 播有機結合,通過還原度高、操作性強的虛擬策展平台,提出優(you) 質方案,將成果推向大眾(zhong) ,延伸社會(hui) 美育的多重可能性。

  通過兩(liang) 屆大賽的舉(ju) 辦,目前,大賽參賽人數已達3000餘(yu) 人,覆蓋近400所高校,得到十幾所藝術機構支持,舉(ju) 辦10餘(yu) 場學術講座,積累虛擬展覽案例近2000個(ge) 。其中,非藝術類專(zhuan) 業(ye) 背景學生占參賽總人數10%,體(ti) 現了大賽對青年一代的吸引力。

  除了賽事拓展,虛擬展覽培訓項目也緊隨其後。此前,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美術博物館虛擬策展人才培訓”在中央美術學院舉(ju) 辦。來自全國各美術館、博物館的30位在職人員參加了培訓。在為(wei) 期3個(ge) 月的理論授課、實踐調研和結課成果匯報中,授課老師與(yu) 學員們(men) 不斷嚐試以前瞻的、思辨的視角,對虛擬技術介入美術館、博物館展開多維思考。

  試想一下,在不久的將來,觀眾(zhong) 可以通過互聯網進入虛擬展覽,“拿起”高精度的文物數字“替身”,甚至“解剖”青銅器,點擊一段視頻解讀內(nei) 部銘文或放大每一處紋飾圖案;在同一個(ge) 展廳裏,多位觀眾(zhong) 或在線上互動交流,或在線上聽考古專(zhuan) 家解讀文物。這樣的線上文物虛擬展,將成為(wei) 實體(ti) 博物館內(nei) 容的有效補充,不僅(jin) 是單向提高觀展體(ti) 驗,而且是一次多維的文化交流活動。

  數字媒介的出現,改變了大眾(zhong) 的感官形式。當媒介發展成為(wei) 我們(men) 身體(ti) 部位的延伸時,媒介就變成了人的“肌膚”,成為(wei) 環境。新的技術必然帶動全新的感官體(ti) 驗和需求,虛擬策展正是數字時代的策展新方式。一個(ge) 互聯的、多維的、交叉層疊的“虛擬空間”延伸出無限重構的可能,勢必影響傳(chuan) 播、溝通和交流方式。

  “雲(yun) 端交流”大大增強了信息傳(chuan) 播的廣度和深度,也拓寬了人們(men) 的參與(yu) 度。立足當下,筆者認為(wei) 虛擬展覽至少需要滿足三方麵特征:不同群體(ti) 的社群交流平台、強交互的體(ti) 驗觀看方式和多維度的知識獲取渠道。

  虛擬策展融合時代技術、策展學科與(yu) 人文藝術,必將在未來迭代出更為(wei) 豐(feng) 富的展覽形態。

  (作者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康 俐(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康 俐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