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天津產教融合有了發展路線圖

發布時間:2024-03-15 16:09: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陳 曦

  “在校期間,我學習(xi) 過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畢業(ye) 後順利進入中汽數據有限公司的智聯網聯部工作。2022年,我所在的部門獨立出來,成立了中汽智聯技術有限公司。我也有幸成為(wei) 公司第一批員工。”近日,天津職業(ye) 大學汽車工程學院2019屆畢業(ye) 生王敏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在公司與(yu) 母校的合作中,他發揮了促進作用。這讓他十分自豪。

  今年畢業(ye) 季,天津職業(ye) 大學湧現出不少像王敏這樣具有豐(feng) 富實踐經驗的學子。他們(men) 成為(wei) 企業(ye) 招聘時的搶手人才。近年來,天津職業(ye) 大學與(yu)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建天津職業(ye) 大學智能網聯汽車協同創新中心,通過產(chan) 教融合夯實新型汽車人才培養(yang) 的教學環境、實訓內(nei) 容和支撐硬件,使汽車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第一時間進學校,提升了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質效。

  產(chan) 教融合是職業(ye) 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的現實要求。近日,全國首部有關(guan) 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規《天津市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為(wei) 進一步提高全國職業(ye) 教育質量、擴大就業(ye) 創業(ye) 、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貢獻了“天津模式”。

  讓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建設同頻共振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國家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發展智庫主任潘海生牽頭起草了《條例》。他告訴記者:“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ye) 教育的本質特征。”

  潘海生介紹,當前,學界對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內(nei) 涵的界定主要圍繞三個(ge) 層麵展開。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在宏觀層麵指產(chan) 業(ye) 係統和教育係統的融合,在中觀層麵指職業(ye) 院校與(yu) 行業(ye) 企業(ye) 的合作,在微觀層麵指生產(chan) 與(yu) 教學的結合。

  在天津職業(ye) 技術師範大學職業(ye) 教育學院院長米靖看來,要想辦好職業(ye) 教育,在宏觀層麵,產(chan) 業(ye) 界和教育界需要形成有效聯動與(yu) 良性互動,建成行之有效的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體(ti) 製機製;在中觀層麵,職業(ye) 院校和企業(ye) 在人才培養(yang) 、技術研發、就業(ye) 創業(ye) 等方麵需要開展充分合作;在微觀層麵,產(chan) 業(ye) 界和教育界的元素、資源要實現優(you) 勢聯結,並在專(zhuan) 業(ye) 建設、課程開發、技術服務等多方麵開展具體(ti) 合作。

  潘海生表示,現階段,推動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的新元素正在不斷湧現。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不再停留在理念和思想上,更多轉化為(wei) 製度和實際行動。

  米靖告訴記者,在多年實踐探索過程中,天津積累了大量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優(you) 質經驗和特色做法,這為(wei) 天津市出台全國首部有關(guan) 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規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條例》也為(wei) 推動天津市職業(ye) 教育發展提供了法治支撐。

  2005年,天津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隨後又成為(wei) 全國唯一的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區和國家現代職業(ye) 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區。在此基礎上,天津分別於(yu) 2021年和2023年與(yu) 教育部共同發布《關(guan) 於(yu) 深化產(chan) 教城融合 打造新時代職業(ye) 教育創新發展標杆的意見》《關(guan) 於(yu) 探索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新模式的實施方案》。潘海生介紹,這些政策和《條例》共同為(wei) 天津市職業(ye) 教育指明方向,即在先行先試、示範發展的過程中,全麵強化職業(ye) 教育對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服務作用,實現職業(ye) 教育與(yu) 經濟社會(hui) 同步規劃、與(yu) 產(chan) 業(ye) 建設同步實施、與(yu) 技術發展同步升級。

  “通過分工協作,天津市建立了多元主體(ti) 共辦職業(ye) 教育的良好格局。”米靖表示,這賦予了行業(ye) 企業(ye) 充足的職業(ye) 教育辦學權利,有助於(yu) 調動相關(guan) 主體(ti) 積極性,為(wei) 產(chan) 教融合縱深化提供良好的結構性支撐。

  為(wei) 其他城市職教工作提供經驗

  “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既是學校實訓車間,也是企業(ye) 的科研小試場所。”天津職業(ye) 大學生物與(yu) 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郭湘立說,學生在此能全程參與(yu) 設備的設計研發和組裝測試,相當於(yu) 參與(yu) 了多學科交叉培養(yang) 。校企合作,讓學生實踐經驗和實操能力得到全麵提升。

  在學院與(yu) 天津奧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智慧化工生產(chan) 性實訓基地裏,企業(ye) 把一部分石化類生產(chan) 設備帶到校園,並開設了《化工裝備實訓課》。通過創建“校企融合”資源共建模式,天津職業(ye) 大學將企業(ye) 生產(chan) 車間引入校園,構建出“育訓結合”實踐教學體(ti) 係,實現了教育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類似的案例在天津的職業(ye) 院校中數不勝數。截至目前,天津市以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為(wei) 依托,累計成立31個(ge) 職教集團,全國示範性職教集團培育單位增至6個(ge) ;培育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193家,2家入選國家產(chan) 教融合企業(ye) 名單。天津多所職業(ye) 院校與(yu) 包括華為(wei) 、西門子在內(nei) 的4000餘(yu) 家企業(ye) 開展深度合作。潘海生表示,《條例》能夠進一步促進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提高職業(ye) 教育質量。

  《條例》的出台正在為(wei) 區域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勾勒發展路線圖。米靖表示,《條例》對產(chan) 教融合的推進和實施路徑、保障和評價(jia) 機製作出了權威、專(zhuan) 業(ye) 、細致的規定,為(wei) 天津市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提供了精準化的指導,也為(wei) 全國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首先,通過製定《條例》,天津市明確了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的目標、任務和措施,為(wei) 職業(ye) 院校與(yu) 企業(ye) 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這將推動職業(ye) 院校深入了解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以此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和教學內(nei) 容,培養(yang) 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其次,《條例》的實施將提升職業(ye) 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通過與(yu) 企業(ye) 合作,職業(ye) 院校可以引入更多實踐資源和先進技術,企業(ye) 也可以獲得人才支持和技術創新靈感。最後,通過促進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天津市將培養(yang) 更多符合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保障。

  潘海生表示,《條例》還圍繞產(chan) 教融合提出了具體(ti) 的促進措施和保障機製,注重加強監督管理。這將推動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的健康發展。

  作為(wei) 全國首部有關(guan) 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規的誕生地,天津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創新,為(wei) 其他城市提供可複製的範本與(yu) 經驗。如今,天津職業(ye) 教育已由校企單一合作轉向深度融合,實現了院校與(yu) 企業(ye) 對接、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對接、課程與(yu) 實踐對接。天津率先探索和構建的職業(ye) 教育國際品牌——魯班工坊,正在精準對接共建國家的產(chan) 業(ye) 需求,有效推進產(chan) 教同行。(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