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適應未來高密度發射 長征八號如何打造“航班化”火箭
今天8時31分,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
此次發射的是鵲橋二號中繼星,而在此前我國已經發射過了鵲橋號,有了鵲橋號,為(wei) 何還要發射鵲橋二號?
與(yu) 體(ti) 重隻有400多公斤的鵲橋號相比,鵲橋二號“增加”到了1200多公斤。大體(ti) 格的鵲橋二號不光能執行通信中繼任務,還帶上了極紫外相機等科學載荷,成為(wei) 一名“科學家”。同時,2018年發射的鵲橋號在軌工作已經超過設計壽命的5年,這就需要鵲橋二號去接班,為(wei) 後續探月任務做保障。
在軌道設計上,鵲橋二號可以長時間保障月球南極通訊,更貼合未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需求。
長征八號 打造“航班化”火箭
這次執行的鵲橋二號中繼星發射任務,是長征八號首次執行國家重大工程的發射任務。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具備發射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地月轉移軌道航天器的能力。作為(wei) 我國研製的新一代中型中低軌道運載火箭,長征八號大大壓縮了發射周期,可適應未來的高密度發射。
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捆綁了兩(liang) 枚2.25米直徑的液體(ti) 助推器,全箭總長約50.3米,包裹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整流罩直徑有4.2米,是我國目前中型運載火箭中整流罩直徑最大的一款,起飛推力約480噸。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科研人員 吳義(yi) 田:作為(wei) 我們(men) 新一代運載火箭,我們(men) 采用的是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模塊,整個(ge) 運載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兩(liang) 個(ge) 助推就夠用了,這也是為(wei) 了成本和可靠性的考慮。
作為(wei) 我國中低軌火箭的主力,長征八號大大壓縮了發射周期,可適應未來的高密度發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宋征宇:我們(men) 進場以後工作節奏非常快,最初這個(ge) 周期是45天左右,我們(men) 這一次壓縮到了23天,未來長征8號的發射周期可能向著15天甚至7天更短的周期進行優(you) 化。是為(wei) 了應對高密度的發射,我們(men) 現在也提了航班化的航天運輸係統,當前第一個(ge) 目標是做到每周有這樣的一次(發射)。(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