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光:群眾路線是中國實現民主理念的獨特路徑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電(國璿 曾靜寧)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王紹光20日表示,強調“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的群眾(zhong) 路線是中國實現民主理念的獨特路徑,是民主理論與(yu) 實踐的豐(feng) 富與(yu) 創新。
由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的第三屆“民主: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國際論壇當日在北京舉(ju) 行。王紹光在開幕式主題發言中說,在民主實現方式上,中西的側(ce) 重點各有不同。西式民主的關(guan) 鍵詞是“公眾(zhong) 參與(yu) ”,強調決(jue) 策者與(yu) 利益相關(guan) 群體(ti) 之間的互動。西式民主的理想情況是“平等參與(yu) ”“平等代表”和“平等影響”。但由於(yu) 利益相關(guan) 群體(ti) 存在強弱之分,強勢群體(ti) 的參與(yu) 能力強於(yu) 弱勢群體(ti) ,西式民主的實際情況往往是“不平等參與(yu) ”“不平等代表”和“不平等影響”。
“在中國,實現民主理念有一個(ge) 獨具特色的路徑,就是群眾(zhong) 路線。”王紹光表示,中國的群眾(zhong) 路線強調“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即在決(jue) 策過程中,決(jue) 策者必須主動深入到利益相關(guan) 群體(ti) 中,這能有效消除參與(yu) 能力不同帶來的不平等。
王紹光認為(wei) ,西方“公眾(zhong) 參與(yu) ”的邏輯是“決(jue) 策者做決(jue) 策,民眾(zhong) 來影響我”,由此產(chan) 生的社會(hui) 政策往往不能反映底層民眾(zhong) 的心聲。與(yu) 之相反,中國的群眾(zhong) 路線重視調研,通過要求決(jue) 策者主動走出去,群眾(zhong) 路線有助於(yu) 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群眾(zhong) 的智慧和建議得以融入各級政府的決(jue) 策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