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隨時分享 年輕人開啟與文旅的“雙向奔赴”
出遊隨時分享 提供熱情服務 投身文旅行業(ye)
年輕人開啟與(yu) 文旅的“雙向奔赴”
“我們(men) 天水除了麻辣燙,五月還有大櫻桃,六月有伏羲大典,七月有香甜的秦安蜜桃,八月有花牛蘋果,九月有鮮核桃,咱啥時候來都不晚。”當全國眾(zhong) 多網友奔赴甘肅省天水市品嚐一碗麻辣燙時,許多大學生在網上已將天水未來幾個(ge) 月的特色推介得明明白白。
天水的風不僅(jin) 吹遍了國內(nei) ,在日本參加交流訪學項目的閆冠璋發現,天水麻辣燙也受到了國外朋友的關(guan) 注。閆冠璋也在線下向朋友、日本同學推薦了天水的美食及文化,“天水的辣椒隻香不辣!作為(wei) 天水人,天水出圈我感到很自豪。”
隨著文旅的火熱,不少年輕人正在以各種形式參與(yu) 到文旅發展之中。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麵向以大學生為(wei) 主的青年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418份。結果顯示,超九成受訪者願意為(wei) 文旅發展出一分力,其中62.23%的受訪者非常願意為(wei) 家鄉(xiang) 、工作學習(xi) 所在地的文旅做力所能及的事,29.29%的受訪者表示“比較願意”。
年輕人熱衷“邊逛邊分享”
在眾(zhong) 多參與(yu) 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方式中,72.53%的受訪者想擔任文旅相關(guan) 誌願者,62.81%的受訪者會(hui) 通過社交媒體(ti) 等方式傳(chuan) 播旅遊見聞,62.58%的受訪者會(hui) 向身邊人或者網友推薦區域特產(chan) ,38.91%的受訪者會(hui) 向文旅相關(guan) 部門提供意見建議。
“強推”柳州的螺螄粉、拍下像錦簇花團一般的老北京糕點、分享在西北大漠旅行時如何穿搭……從(cong) 去年開始,湖南大學的遊夢婷陸陸續續發了百餘(yu) 條旅行攻略。“以前我一直在做一個(ge) 學習(xi) 、實習(xi) 方向的賬號,有2000多個(ge) 粉絲(si) 。因為(wei) 我非常喜歡出去玩,就想著是不是也可以分享一些旅行的感受呢?”這個(ge) 小心思,讓遊夢婷體(ti) 會(hui) 到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樂(le) 趣。
去年夏天的蘇州、揚州之行成為(wei) 她實現這一想法的契機。她分享了一路上的行程、照片後,推文一下就火了,點讚、收藏雙雙破萬(wan) 。此後,去青島、成都、天津等地旅遊,她都會(hui) 分享到社交網絡。
畢業(ye) 後一頭紮進晉江紅色旅遊工作的許涪燦同樣熱衷給朋友推薦旅遊目的地。“因為(wei) 本身從(cong) 事文旅相關(guan) 的工作,我每到一個(ge) 地方都會(hui) 對路線設置、景點分布、文化特色等要素格外關(guan) 注。”他在福建莆田、湖南長沙等地都留下了足跡,並且在朋友圈實時分享遊覽體(ti) 驗測評。
無論是西安、南京、廈門、成都等“網紅城市”的興(xing) 起,還是婺源、延吉、大同等寶藏旅遊目的地登上熱門排行,背後都離不開年輕人在社交媒體(ti) 上一次次的分享。近年火熱的“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天水麻辣燙”,更是憑借“圖圖相傳(chuan) ”“沉浸式體(ti) 驗”的擴散傳(chuan) 播,成為(wei) 一個(ge) 又一個(ge) “頂流”。
遊夢婷發現,越來越多的網友看到她的攻略後,私信她詢問旅途中的體(ti) 驗、注意事項。她也帶動不少網友當起了“線上導遊”。她到沈陽旅行的攻略中,有網友在評論區問她住什麽(me) 酒店、有什麽(me) 好吃的、衣服在哪裏買(mai) ,有很多沈陽當地人就在評論區裏幫忙解答,還有一些人說“下次來東(dong) 北就找我”。
能被大家喜歡,本身就讓遊夢婷感到開心,做社交媒體(ti) 賬號期間,運營、文案寫(xie) 作、圖片處理乃至分析管理等能力的提升,也讓她感到收獲頗豐(feng) 。而她也在有意無意間成為(wei) 文旅宣傳(chuan) 中的一環。
北京化工大學的趙文垚自稱是“無償(chang) 的網絡文旅宣傳(chuan) 員”。他曾在社交平台發布家鄉(xiang) 景區的風景照,沒過多久就有同學來谘詢景點的詳細情況。每當這個(ge) 時候,趙文垚總是熱情介紹,並邀請同學前來旅行。“青年大學生為(wei) 文旅作貢獻的第一步就是成為(wei) 家鄉(xiang) 文旅代言人。”趙文垚說。
“歡迎來我的家鄉(xiang) ”是期待,也是行動
除了成為(wei) 活躍在網絡中的傳(chuan) 播者,一些大學生也開始身體(ti) 力行,在不斷踏上旅途、探尋祖國山川大河美景的同時,成為(wei) 文旅誌願隊伍的一員,趙文垚便是其中之一。
大一暑假,他在家鄉(xiang) 陝西安康的4A級景區瀛湖做誌願者。“主要工作是在園區不同點位清除垃圾,確保景區內(nei) 幹淨整潔,保證遊客的參觀體(ti) 驗。”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身穿紅馬甲的趙文垚經常被來往遊客提問:“景區某個(ge) 景點怎麽(me) 走?這裏附近有什麽(me) 特色美食?到某條美食街大概要多久?”麵對遊客五花八門的問題,為(wei) 了做好這份“隨機兼職”,趙文垚沒少提前儲(chu) 備,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讓遊客更好地遊玩。
在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支教期間,天津大學建築專(zhuan) 業(ye) 的鄧靖凡被那裏秀美的風景、獨特的氣候環境和風俗民情所吸引。鄧靖凡發現,當地旅遊資源豐(feng) 富,卻因知名度不高、交通不便等問題而發展受限。
於(yu) 是在第二年的社會(hui) 實踐中,鄧靖凡著重考察了當地建築和旅遊線路。通過實地探訪景區、走訪村落,隊員們(men) 詳細了解了當地的建築特色和旅遊資源。“一條合理的遊玩路線,會(hui) 提升遊客的體(ti) 驗感,使遊客感覺旅行更舒適、更有趣。”因此隊員們(men) 結合建築學相關(guan) 知識,為(wei) 鹿仁村景區設計了分區規劃,並把不同景觀串接成一條完整的旅遊路線。這個(ge) 方案也得到了當地文旅部門的認可。
趙文垚之所以決(jue) 定做文旅誌願者,緣於(yu) 一些有關(guan) 家鄉(xiang) 文旅的負麵消息。“之前有一些關(guan) 於(yu) 安康‘坑’外地遊客的消息,我看到以後覺得很憤慨,希望能做一些事情為(wei) 家鄉(xiang) 正名。”有時遊客會(hui) 谘詢他在安康當地的遊玩建議,他會(hui) 提醒他們(men) 避開哪些地方。“希望他們(men) 覺得物有所值,把真正的家鄉(xiang) 特色展現給他們(men) 。”
年輕人投身文旅,想讓“流量”變“留量”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34.73%的受訪者希望參與(yu) 到文旅行業(ye) 或相關(guan) 工作中。從(cong) 本科入學到從(cong)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碩士畢業(ye) 、再到如今參加工作,李姝婧已在文化和旅遊專(zhuan) 業(ye) 領域深耕了10年。
李姝婧認為(wei) ,科技對文旅產(chan) 業(ye) 的影響力度越來越大,大數據、AI等新技術的湧入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產(chan) 業(ye) 內(nei)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力度和保護程度顯著提升,將文化和旅遊相結合進行創新表達,也成為(wei) 很多文旅項目發展的方向。
2021年,當時就讀於(yu)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的李姝婧跟隨導師的課題組,開始了“黃河文旅大調研”,深入黃河沿線9個(ge) 省市,調研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的經驗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黃河文化資源整體(ti) 上的活化利用還是比較少的,我們(men) 的調研所收集到的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的經驗也為(wei) 文旅方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李姝婧調研的首站就是開封。她發現,作為(wei) “八朝古都”的開封是一座曆史悠久、底蘊厚重的城市,州橋及汴河遺址便是黃河璀璨文明的有力見證。
一邊調研一邊思索,李姝婧發現,黃河流域流傳(chuan) 著很多民間傳(chuan) 說,如大禹治水、河圖洛書(shu) 、鯉魚躍龍門等。“這些傳(chuan) 說有著廣泛的民眾(zhong) 基礎,如果能夠將這些傳(chuan) 說故事作為(wei) 原型,開發出電影、動漫、小說、遊戲等係列文化產(chan) 品,構建以黃河傳(chuan) 說IP為(wei) 核心的文化生產(chan) 鏈條體(ti) 係,可以通過文化價(jia) 值與(yu) 產(chan) 業(ye) 價(jia) 值的相互賦能,創作出黃河文化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
天水的火熱並沒有讓閆冠璋“一下子上頭”。“每年伏羲廟都會(hui) 吸引很多海外華人來此祭祖,麥積山石窟的關(guan) 注度也在提升,但天水的交通和住宿較之東(dong) 部地區確實不太完善。”閆冠璋覺得,要把“流量”變“留量”,不能隻是滿足於(yu) 一陣風,更需要整個(ge) 城市來一次升級煥新。
遊夢婷覺得,處在不同位置的年輕人可以為(wei) 文旅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在文旅相關(guan) 崗位上的人可以策劃更好的服務、活動;現在也有一些年輕人幫景區打造文創產(chan) 品,設計文旅小鎮、主題劇本殺、禮樂(le) 大會(hui) 等有特色、年輕人又喜歡的文旅活動。”不過能為(wei) 文旅作貢獻的不僅(jin) 是這些從(cong) 業(ye) 者,“普通年輕人也可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遊夢婷在網上看到,哈爾濱旅遊熱期間,很多市民開車送遊客、當誌願者、給遊客送食物等,“都會(hui) 讓人感到這座城市的真誠與(yu) 熱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jun) 利 畢若旭 程思 實習(xi) 生 孔令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