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不斷深化中國城市史研究(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發布時間:2024-04-01 15:39: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城市史研究蓬勃發展,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新征程上,要在構建新範式、用好新技術、開拓新領域等方麵下功夫,為(wei)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曆史智慧和理論支撐。

  城市的產(chan) 生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裏程碑,其發展和變化反映著人類社會(hui) 的變遷,也塑造著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和價(jia) 值觀念。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t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城市工作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論述,明確了城市發展的價(jia) 值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城市發展規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wei) 了誰的根本問題,以及建設什麽(me) 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為(wei) 新時代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也為(wei) 我們(men) 深入推進中國城市史研究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方法路徑。

  城市史是因城而興(xing) 的曆史學分支學科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史作為(wei) 曆史學的分支開始興(xing) 起。19世紀,一些西方國家的工業(ye) 化帶動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城市社會(hui) 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引起了一些思想家和社會(hui) 學家的關(guan) 注。他們(men) 不僅(jin) 關(guan) 注城市的興(xing) 起與(yu) 發展,還深入探討城市經濟結構、政治結構以及城市規劃與(yu) 人的精神世界,從(cong) 而使城市史在20世紀前期逐漸成為(wei) 曆史學的分支學科。

  中國是世界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古代先民十分重視對城市的考察和記載,撰寫(xie) 了大量有關(guan) 城市的書(shu) 籍,如《洛陽伽藍記》《長安誌》《唐兩(liang) 京城坊考》《東(dong) 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日下舊聞》等。此外,二十四史和大量的地方誌書(shu) 更是保留了豐(feng) 富的城市資料。20世紀初,梁啟超在《中國地理大勢論》中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作為(wei) “五都”進行論述,開啟了我國早期城市史研究。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城市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促使學術界開始關(guan) 注城市的曆史演變、功能結構以及城鄉(xiang) 關(guan) 係等,城市史成為(wei) 曆史研究的重要領域。40多年來,中國城市史學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ge) 階段: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城市史學興(xing) 起和早期探索階段,研究者們(men) 主要關(guan) 注中國城市的曆史沿革,對城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個(ge) 案研究,如對北京、上海、重慶、武漢、廣州、成都等曆史文化名城的變遷和近代轉型進行研究。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城市史學的理論建設階段,研究者們(men) 開始係統地介紹和吸收國際城市史研究的理論與(yu) 方法,並嚐試應用於(yu) 中國城市史研究中,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史理論框架。同時,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也被引入。一方麵,城市規劃、建築學、城市社會(hui) 學、經濟史學、曆史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被城市史研究者所吸收;另一方麵,這些學科的研究者也開始以城市曆史為(wei) 研究對象展開基於(yu) 各自領域的研究。新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史學更加注重經世致用,研究者們(men) 不僅(jin) 關(guan) 注城市的曆史,還重視城市的現實問題,並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深化城市史研究。

  中國城市史研究取得豐(feng) 碩成果

  今天,中國城市史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多維度、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在研究範圍上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一研究聚焦城市的興(xing) 起和發展,研究不同曆史時期城市規劃、建設和發展模式以及影響城市長期發展的因素;研究不同曆史時期城市經濟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重點探討城市的經濟功能及其變遷以及產(chan) 業(ye) 布局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研究不同曆史時期城市社會(hui) 生活,重點分析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社會(hui) 結構和文化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如何塑造城市的形象;研究不同曆史時期的城市文化與(yu) 記憶,重點研究城市文化特征的演變,以及城市如何通過記憶工程來保存和弘揚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通過比較不同城市的曆史發展,提煉出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城市史研究成果豐(feng) 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模式和研究範式。具體(ti) 來看,在以下幾個(ge) 方麵取得了可喜成就。

  單體(ti) 城市研究範圍逐步擴大。單體(ti) 城市研究已經超出了我國主要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範圍。一方麵,單體(ti) 城市研究拓展到其他大城市和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從(cong) 通商口岸城市向內(nei) 地各種不同類型城市研究擴展,如關(guan) 於(yu) 濟南、蘇州、無錫、杭州、昆明、沈陽、大連、自貢、本溪、洛陽等城市,都有一批研究成果問世。另一方麵,單體(ti) 城市研究向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交叉研究發展,對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建築、社會(hui) 生活等領域廣泛展開研究,產(chan) 生了一批有影響的優(you) 秀成果,如《上海通史》《北京通史》《成都通史》《重慶通史》《杭州史稿》等。

  研究領域向區域城市拓展。在深入研究單體(ti) 城市的基礎上,區域城市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比如,“東(dong) 南沿海城市與(yu) 中國近代化研究”“近代華北城市係統研究”“山東(dong) 城市史研究”“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yu) 社會(hui) 變遷研究”“20世紀新疆城市與(yu) 區域發展研究”“西藏城市發展與(yu) 社會(hui) 變遷研究”等都取得了具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

  中國城市整體(ti) 史研究受到關(guan) 注。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相繼出版了多部中國城市通史性著作,在學術界產(chan) 生了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如《中國城市史綱》曾獲得中國圖書(shu) 獎。近年出版的多卷本《中國城市通史》等著作,在中國城市發展規律、城市發展道路特點等方麵取得很大進展,使中國城市史學的係統性和完整性得到提升。

  理論探索不斷深入。中國城市史研究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廣泛吸納多學科的理論與(yu) 方法,並結合中國國情對中國城市史相關(guan) 理論進行了一係列探索,對諸如中國城市史研究的目的、意義(yi) ,中國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對象,城市化與(yu) 現代化,城市體(ti) 係和空間布局,城市的功能結構、發展動力、城鄉(xiang) 關(guan) 係等理論問題都進行了較為(wei) 深入的探討,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初步形成了中國城市史的理論體(ti) 係。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城市史研究的新使命

  當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推進城鎮化對加快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對於(yu) 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新征程上,廣大城市史研究工作者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推進中國城市史研究,為(wei) 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曆史智慧和學術力量。

  構建新範式。作為(wei) 一門有著深厚曆史基礎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學科,如果不能構建起自身的學科理論體(ti) 係和研究範式,就難以增強和激發學科發展動力,更難以充分發揮服務國家和社會(hui) 的功能。麵向未來,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立足於(yu) 中國曆史、中國國情,同時借鑒吸收世界各國在城市史研究方麵已經取得的學術成就和理論成果,努力探索中國城市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城市史理論體(ti) 係和研究範式,更好推進中國城市史研究。

  用好新技術。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方興(xing) 未艾,新一代數字技術得到蓬勃發展和深度應用。中國城市史研究要跟隨科技前進的步伐,積極掌握和運用城市曆史地理信息係統(GIS)、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城市曆史資料的整理、分析和展示,使研究更加精確和高效。其中,尤其要重視數據庫建設,因為(wei) 建設大數據庫和利用大數據庫已經成為(wei) 重要發展趨勢。由於(yu) 中國城市史的資料極度分散,繼續用傳(chuan) 統方式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開展研究,已很難適應形勢的發展和研究的需要。要統籌謀劃,整合資源和力量,加快中國古代城市史資料數據庫、中國近現代城市史資料數據庫、新中國城市史資料數據庫等建設,強化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史料基礎。

  開拓新領域。一個(ge) 學科要發展,就要持續開拓研究領域。當前,城市史研究還有很多重要領域可以開拓,如城市人居環境史研究、城市治理史研究、城市轉型研究、邊疆民族地區城市發展變遷研究、江河流域城市發展變遷研究、城市群形成與(yu) 發展研究、當代城市發展道路研究等。以江河流域城市發展變遷研究為(wei) 例,黃河、長江等流域是中華文明與(yu) 許多城市的發祥地,這些地區持續不斷的發展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當今中國很多重要城市都是大江大河城市,比如,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和長江上遊成渝城市群在曆史中國和當代中國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開展江河城市史研究不僅(jin) 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yi) ,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作者為(wei)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

  何一民

  (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