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名家筆下的清明

發布時間:2024-04-03 11:19:00來源: 文匯報

  逢到節令,我們(men) 依著老例祭祖先。我家過節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狹窄,三桌沒法同時祭,隻得先來兩(liang) 桌,再來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齊的全套,就取雜色的來應用。蠟盞彎了頭。香爐裏香灰都沒有,隻好把三枝香擱在爐口算數。總之,一切都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著就是拜跪。平時太少運動了,才過四十歲,膝關(guan) 節已經硬化,跪下去隻覺得僵僵的,此外別無所思。從(cong) 前父親(qin) 跟叔父在日,他們(men) 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顯得很肅穆,一跪三叩之後,又輕輕叩頭至數十回,好像在那裏默禱,然後站起來,恭敬地離開拜位。所謂“祭如在”,“臨(lin) 事而敬”,他們(men) 是從(cong) 小就成為(wei) 習(xi) 慣了的。

  ——摘自葉聖陶《過節》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qiao) 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zhong) 隻生愁。”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le) 事。人們(men) 借佛遊春,我們(men) 是“借墓遊春”。

  ……茂生大伯挑了一擔祭品走在前麵,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le) 乎。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nong) 家去,借一隻桌子和兩(liang) 隻條凳來,於(yu) 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後,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麵摘幾個(ge) 洞,作為(wei) 笛孔。然後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音竟也悠揚可聽。

  ——摘自豐(feng) 子愷《清明》

  寫(xie) 清明的詩很多,寫(xie) 清明的好詩也很多。但是,畫清明的畫卻很少,而像北宋時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那樣宏大題材的作品,更是絕無僅(jin) 有,可人們(men) 在清明時節,很容易想起來杜牧的這首清明詩(《清明》,編者注),卻很少想到珍藏在故宮的張擇端的這幅清明畫。這幅畫和這首詩,同寫(xie) 清明時節,清冷與(yu) 火熱,沉重與(yu) 喧囂,抑鬱與(yu) 亢奮,低調與(yu) 昂揚,給人留下的感受,絕對是截然不同的。

  也許因為(wei) 所有寫(xie) 清明的詩,由於(yu) 寒食的緣故,由於(yu) 祭掃的緣故,更由於(yu) 暮春天氣乍暖還寒的緣故,詩人的筆下,難免要流露出來淡淡的哀愁,淺淺的傷(shang) 感,這就是“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精神狀態了。然而有可能一睹這幅以北宋首都汴梁為(wei) 背景的《清明上河圖》,那就是另外一種極陽光,極歡暢的清明,不但絕不會(hui) “斷魂”,而且會(hui) 全身心被吸引到這個(ge) 宋代的開封城裏,投入簡直是嘉年華式的節日盛會(hui) 中來。同為(wei) 寫(xie) 清明,詩和畫卻能讓人生出不一樣的感情,這大概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摘自李國文《清明上河圖》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