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偽國潮” 多些用心創作
大浪淘沙始見金。據《半月談》報道,自2018年被業(ye) 內(nei) 稱為(wei) “國潮元年”起,數年繁華過後,電商平台貼滿標簽的各類國潮產(chan) 品雖令人眼花繚亂(luan) ,銷量卻再也無法重現巔峰時期的一鳴驚人。一部分曾經火爆的國潮品牌銷量開始走下坡路。
什麽(me) 是國潮?這個(ge) 概念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提到國潮,可能人們(men) 下意識想到的是穿著漢服拍照,是馬麵裙的流行,是古風圖案的包裝,是傳(chuan) 統的中式糕點,是有著曆史文化符號的文創商品。也有人試圖進一步為(wei) 國潮的概念作總結,認為(wei) 僅(jin) 僅(jin) 把國潮定義(yi) 為(wei) 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商品,或是僅(jin) 僅(jin) 將之視為(wei) 一種“流行趨勢”,都未免狹窄。國潮應該是以民族品牌為(wei) 載體(ti) ,融合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設計,並形成屬於(yu) 自己的消費新勢力。
既然是“潮”,自然有“潮起”和“潮落”。市場的流行就如同春天的花園,一定會(hui) 引來無數蜂蝶。當一眾(zhong) 大大小小的企業(ye) 湧入這個(ge) 市場,勢必帶來市場的飽和與(yu) 競爭(zheng) 的同質化。比如,當市場出現了“國潮風紙巾”後,就會(hui) 有無數紙巾廠家更改包裝,以便搶占市場紅利;當一個(ge) 景區出現了漢服妝造攝影時,更多景區就會(hui) 跟風將之作為(wei) 賣點;當一家雪糕品牌與(yu) 博物館聯名,推出某個(ge) 文物造型時,同類雪糕就會(hui) 很快擠滿冰櫃。
同質化有兩(liang) 種原因,一是原創設計能力不足。一些品牌理解的“中國風”,就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符號的堆砌,你用了“龍鳳呈祥”,我就來個(ge) “花開富貴”。當國風設計失去了對傳(chuan) 統文化意蘊的理解,而變成對文化元素的簡單複刻與(yu) 重複拚貼,這樣的設計一定是生硬的、呆板的、沒有靈魂的。這就不要怪消費者在新鮮感消失之後會(hui) 很快“移情別戀”,品牌沒有識別度,又怎麽(me) 能要求消費者有忠誠度?
同質化的另一個(ge) 原因是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不足,抄襲仿冒盛行。有些企業(ye) 會(hui) 把“抄襲仿冒”美其名曰“借鑒學習(xi) ”,有意識淡化品牌差異,故意混淆消費者認知。而國潮市場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意識還比較弱,有業(ye) 內(nei) 人士就表示,國潮IP的授權在加劇無序競爭(zheng) ,文創版權存在時效性強而導致界定困難,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費者的版權意識淡薄,盜版侵權易,原創維權難。如此一來,市場的同質化現象就更嚴(yan) 重了。
同質化的背後,恐怕還是急於(yu) 把“流行”變“流量”,再迅速讓“流量變現”的快錢思維在作祟。利益至上,會(hui) 導致目光短視。有些企業(ye) 趕上了國潮的風口,通過包裝與(yu) 廣告,製造了短時間的熱銷局麵。但是,如果研發投入少,而營銷投入多,短期內(nei) 似乎“賺足了吆喝”,但品牌影響力終究要靠提升品質來積累,否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如果把2018年看成是“國潮元年”,那麽(me) ,幾年過去了,市場也漸趨成熟,是時候思考什麽(me) 是真正的國潮了。真正有生命力的國潮,是能夠根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基因、融合現代時尚設計、保證產(chan) 品品質、講好文化故事,能夠建立情感連接,並持續創新的一場市場革新。國潮品牌的競爭(zheng) 並不止於(yu) 國內(nei) 市場,而是要麵向國際,與(yu) 成熟的國際化品牌一較高下。對企業(ye) 來說,這是更廣闊的天地,也是更重要的挑戰。從(cong) 這個(ge) 角度去觀察,國潮是一時繁華嗎?顯然不是。準確地說,是泡沫中的“偽(wei) 國潮”漸漸現了原形。“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經過市場沉澱,才能讓那些真正有創造力和持久力的品牌挺立在國潮潮頭。
馬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