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深度交融、擁抱世界:中國經濟的底蘊與氣度

發布時間:2024-04-07 11:25:00來源: 光明日報

  【中國經濟亮色與(yu) 世界發展機遇】

  開放共贏、交融共享始終是中國在經濟上擁抱世界的姿態。從(cong) 改革開放之初的“三來一補”到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形成“世界工廠”“中國智造”,中國經濟發展日益深度融入全球生產(chan) 體(ti) 係,成為(wei) 世界經濟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年超過30%。與(yu) 此同時,中國始終是經濟全球化的倡導者和建設者,積極推動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積極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建設。中國始終與(yu) 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與(yu) 紅利,共同培育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質新動能。

  中國是全球價(jia) 值鏈的主要構築者。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yu) 快速發展,以往單一的由發達國家控製的垂直型分工,逐漸演變為(wei) 以價(jia) 值鏈為(wei) 導向的水平型分工。國際分工形式的調整為(wei) 後發國家積極參與(yu) 全球生產(chan) 體(ti) 係創造了條件。在開放政策的支持下,中國充分發揮比較優(you) 勢,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發展進程,逐漸形成了麵向世界市場的、以製造業(ye) 為(wei) 基礎的產(chan) 業(ye) 鏈。中國引進吸收先進技術,整合全球資源,促進了全球生產(chan) 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動;中國為(wei) 世界各國提供了各類質優(you) 物美的商品,例如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電動載人汽車、船舶、家用電器出口量大幅增長,出口額占比保持在國際市場14%左右的較高水平;一大批掌握現代工藝技術的高素質產(chan) 業(ye) 工人,為(wei) 中國經濟的高水平開放奠定了人力資本基礎。中國經濟擁抱世界的過程,也是中國企業(ye) 日漸融入全球價(jia) 值鏈的過程,推動世界經濟高度交融。中國企業(ye) 在主要產(chan) 業(ye) 部門的全球價(jia) 值鏈中均有所深耕,並且在一些產(chan) 業(ye) 鏈的關(guan) 鍵節點上處於(yu) 不可替代的位置。而在一些中國企業(ye) 主導的全球產(chan) 業(ye) 鏈中,同樣也吸納了世界各國的技術、資金和中間品。

  中國是全球供應鏈的主要建設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國際分工模式和產(chan) 業(ye) 鏈深度重構,貿易、投資一體(ti) 化已成為(wei)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原先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生產(chan) 體(ti) 係中,主體(ti) 供應鏈集中在歐美和東(dong) 亞(ya) 國家,而廣大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chan) 品、進口工業(ye) 製成品,從(cong) 而形成了“軸與(yu) 輪”的國際分工體(ti) 係和單向度供應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設施的完善,尤其是以中國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市場國家產(chan) 業(ye) 技術顯著進步,全球供應鏈出現擴容趨勢。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開放型經濟體(ti) 係契合並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浪潮,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幾乎所有重要的產(chan) 業(ye) 領域,中國企業(ye) 均深度嵌入,成為(wei) 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參與(yu) 者與(yu) 組織者。一方麵,中國企業(ye) 在全球采購原材料,在全球生產(chan) 製造,麵向全球產(chan) 業(ye) 鏈提供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chan) 品,包括自主品牌的關(guan) 鍵零部件、元器件等,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另一方麵,中國成為(wei) 一些核心生產(chan) 環節甚至部分高技術產(chan) 品全流程的生產(chan) 基地,為(wei) 世界市場提供終端產(chan) 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中國本身就為(wei) 世界提供了超大規模市場,是全球供應鏈最重要的需求節點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cong) 206億(yi) 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6萬(wan) 億(yi) 美元,成為(wei) 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中國製造、中國元素遍布世界各地,貿易夥(huo) 伴持續擴容。

  中國是吸引國際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主體(ti) 。國際直接投資是生產(chan) 和貿易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的主要力量之一。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與(yu) 持續創新,產(chan) 品生命周期大幅縮短,對外直接投資成為(wei) 國際資本流動的最優(you) 策略。中國以其超大規模的市場容量、完整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充足的產(chan) 業(ye) 工人儲(chu) 備、優(you) 厚的政策紅利,逐漸成為(wei) 國際資本競相投資的熱土。盡管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2023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1萬(wan) 億(yi) 元,處於(yu) 曆史第三高;中國外資結構持續優(you) 化,2023年中國高技術產(chan) 業(ye) 引資占比達37.3%;眾(zhong) 多世界500強企業(ye) 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和深化了在高技術產(chan) 業(ye) 領域的布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2萬(wan) 億(yi) 美元,吸引外資總額位居世界前列,外資對中國市場的光明前景和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充滿信心。與(yu) 此同時,中國也是全球領先的雙向投資大國,對外直接投資已連續11年位居全球前三。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體(ti) 收縮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依然超過9000億(yi) 元,同比增長16.7%。中國不斷以自身發展為(wei) 世界提供新機遇,始終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是國際經貿規則的主要維護者。中國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致力於(yu) 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guan) 係,維護國際經濟關(guan) 係的基本準則和規製體(ti) 係。中國反對單邊主義(yi) 和保護主義(yi) ,倡導並積極推動投資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全麵實施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模式,並較大幅度壓縮限製措施;中國分批次設立22個(ge) 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構建起區位全麵、層級多維的改革開放新格局;中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已達22個(ge) ,自貿夥(huo) 伴增至29個(ge) ,與(yu) 外國自貿夥(huo) 伴的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中國率先批準的《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正式生效實施,當前正積極創造條件尋求加入《全麵與(yu) 進步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積極參與(yu) 並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改革,以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三大全球倡議”為(wei) 代表的中國方案,旨在修複傳(chuan) 統治理的缺陷,實現從(cong) 應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具體(ti) 問題,到推動經濟治理體(ti) 係改革的轉變,推進了全球經濟治理平台的建設,極大地豐(feng) 富了全球經濟治理的框架體(ti) 係與(yu) 合作模式。

  中國將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中國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把握和實踐拓展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實踐,正契合並引領著全球碳減排和氣候治理、生物多樣性與(yu) 生物安全保護的趨勢。2023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曆史性超過火電,全年新增裝機量超過全球一半。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產(chan) 力的實踐,為(wei) 中國參與(yu) 全球數字貿易、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參與(yu) 數字技術應用規則製定與(yu) 數字經濟治理提供了堅實基礎。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有超過150個(ge) 國家和30個(ge) 國際組織參與(yu) ,共建合作項目超過3000項,投資規模近萬(wan) 億(yi) 美元。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wei) 國際經濟合作與(yu) 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金磚國家於(yu) 2024年1月正式擴容為(wei) 10個(ge) 國家,在促進全麵發展、弘揚多元文明、推進經濟治理體(ti) 係改革、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方麵將發揮更為(wei) 重要的作用。

  中國經濟深度參與(yu) 經濟全球化進程,本身就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從(cong) 經濟全球化中受益良多,經濟全球化進程也離不開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與(yu) 機遇。中國在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與(yu) 世界主要國家共商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堅持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加大雙邊、多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為(wei) 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者:張明之,係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