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產業轉移大文章
2024中國產(chan) 業(ye) 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四川)近日開幕,開幕式現場共簽約項目22個(ge) ,其中21個(ge) 產(chan) 業(ye) 投資項目協議投資1048億(yi) 元,涵蓋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醫藥健康六大四川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創新型、引領型、高新技術型項目占總項目的60%以上。4月20日至22日,2024中國產(chan) 業(ye) 轉移發展對接活動(貴州)又將舉(ju) 行。近年來,通過舉(ju) 辦多場產(chan) 業(ye) 轉移對接活動,建立健全區域對接合作機製,一大批重大項目在中西部地區簽約落地。在產(chan) 業(ye) 轉移過程中,我國產(chan) 業(ye) 集聚集群發展水平加速提升。
當前,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整性和產(chan) 業(ye) 鏈安全穩定麵臨(lin) 較大挑戰。我國擁有世界最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潛力最大的內(nei) 需市場,但由於(yu) 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產(chan) 業(ye) 發展的戰略縱深優(you) 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推動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既是優(you) 化生產(chan) 力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必然要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chan) 業(ye) 轉移規模持續擴大、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中部地區在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中的“領頭雁”作用凸顯,西部地區承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轉移的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從(cong) 國內(nei) 產(chan) 業(ye) 轉移來看,以長三角、珠三角為(wei) 代表的東(dong) 部沿海地區仍是主要轉出地,中西部和東(dong) 北地區仍是主要承接地,但產(chan) 業(ye) 轉移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比如,從(cong) 單向轉出到雙向互動,從(cong) 個(ge) 別企業(ye) 轉到鏈條式承接,從(cong) 因要素約束被動轉到與(yu) 市場擴張主動轉並重,等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dong) 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戰略,提升東(dong) 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能力”“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為(wei) 進一步做好產(chan) 業(ye) 轉移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要素稟賦不同、發展程度不一,比較優(you) 勢具有一定互補性,為(wei) 全國範圍內(nei) 的生產(chan) 力優(you) 化布局和產(chan) 業(ye) 梯度轉移提供了騰挪空間。雖然產(chan) 業(ye) 轉移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客觀看,區域間依然還存在產(chan) 業(ye) 同質、惡性競爭(zheng) 、資源利用低效、合作機製不完善等問題。要充分尊重企業(ye) 的主體(ti) 地位,鼓勵企業(ye) 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進行有序轉移。對於(yu) 中西部地區而言,既不能“撿到籃子裏都是菜”,要堅決(jue) 將低效落後產(chan) 能“拒之門外”;也不能一味“貪大求洋”,眼睛隻盯著“高大上”,要堅持因地製宜、因業(ye) 施策,著眼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配套需求,結合自然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要素環境等,有序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差異化布局生產(chan) 力,促進形成區域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製造業(ye) 發展格局。
中西部地區資源豐(feng) 富、市場廣闊、要素成本低,各地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的積極性也很高。當前,營商環境已成為(wei) 推進產(chan) 業(ye) 轉移的關(guan) 鍵變量,產(chan) 業(ye) 承接地要由過去追求優(you) 惠政策“窪地”,轉為(wei) 打造營商環境“高地”,著重解決(jue) 好“要素成本低但製度成本高”的問題。由產(chan) 業(ye) 轉移而來的企業(ye) ,不僅(jin) 擔心“水土不服”,還擔心政府承諾難以兌(dui) 現,要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及時協調解決(jue) 要素保障、政策落實等問題,推動簽約項目早投資、早落地、早見效,使產(chan) 業(ye) 轉移項目不僅(jin) “接得穩”,還能“留得住”“長得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