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引入社會力量 因地製宜開展老年助餐服務

發布時間:2024-04-10 10:57:00來源: 人民日報

  引入社會(hui) 力量,與(yu) 第三方平台合作

  因地製宜開展老年助餐服務(消費視窗·推動生活服務擴容提質)

  本報記者 林麗(li) 鸝 王 丹 李 蕊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0日 第 19 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大力發展老齡事業(ye) 和老齡產(chan) 業(ye) ,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強養(yang) 老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養(yang) 老服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xiang) 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絡建設”。國務院辦公廳1月印發的《關(guan) 於(yu) 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強調“擴大老年助餐服務”。

  民以食為(wei) 天,很多老年人對助餐服務有廣泛的需求。如何開展好社區助餐服務,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引入合作企業(ye) ,老年助餐專(zhuan) 業(ye) 化

  中午時分,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南街道九曲河社區的幸福食堂內(nei) 飯菜飄香,10多道各式菜肴盛在保溫格裏,冒著熱氣。店長黃蘭(lan) 芳熱情招呼:“阿姨,今天想吃點什麽(me) ?”

  “來份茄子,外加米粉肉。”90歲高齡的社區居民李滿妹是食堂的常客。

  “一日三餐”是關(guan) 係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guan) 鍵小事”。為(wei) 推動老年人助餐服務健康發展,章貢區探索社區幸福食堂項目建設,強調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提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目前我們(men) 食堂提供的菜品有30多種,菜品價(jia) 格按照葷素來定,有不同檔位價(jia) 格,最便宜的蔬菜隻要3元,最高的葷菜也就15元,而且免費搭配多種小菜,供老人們(men) 品嚐。”黃蘭(lan) 芳說,考慮到老年人的口味,食堂多製備少油少鹽的清淡菜品。當前,在食堂用餐的老年人有200多人。

  水南街道幸福食堂不僅(jin) 設置了老年人就餐區,還設有老年活動中心,添置書(shu) 報架、棋牌桌、圖書(shu) 角等文娛設施。“這裏最大的特色是‘政府引導、政企合作、專(zhuan) 業(ye) 化運營’。”水南街道辦副主任朱雪妍表示,“我們(men) 通過市場運作模式,由政府免費提供場地,引入第三方知名餐飲企業(ye) 合作,實現老年助餐專(zhuan) 業(ye) 化運營,發展更可持續。”

  “社會(hui) 力量是參與(yu) 發展老年助餐服務的重要力量。”章貢區民政局副局長鄒華雲(yun) 介紹,目前轄區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養(yang) 老助餐意願較高,全區社區類幸福食堂33家,其中政府直接運營9家、間接運營3家,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運營社區幸福食堂21家。全區平均每天服務老年人9600人次。同時,實施社區幸福食堂星級評定工作,依據群眾(zhong) 滿意度和服務人次、服務數量等指標,確定社區食堂年度星級,並給予一定運營補貼,促進企業(ye) 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今年3月,江西省民政廳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快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要求聚焦老年人就餐實際困難,堅持政府統籌,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積極構建覆蓋城鄉(xiang) 、布局合理、多元參與(yu) 、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今年底江西省範圍內(nei) 將新增城市助餐點308個(ge) ,農(nong) 村地區依托已有互助養(yang) 老點位完善服務。

  贛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yu) 旅遊學院副院長鄭慶傑教授認為(wei) ,政府建立供需對接平台,在市場引導下,讓更多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養(yang) 老服務,是社區養(yang) 老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未來,還應細分養(yang) 老護理人力資源的多層級市場,加強護理隊伍建設,激活多元社會(hui) 主體(ti) 參與(yu) 養(yang) 老服務事業(ye) 。

  打通配送“最後一公裏”,助餐送到家門口

  “社區的長者食堂,便宜又好吃,但我和老伴兒(er) 腿腳不方便,去食堂吃飯也費力,現在有了免費送餐服務,真是幫了大忙。”上海市鬆江區新橋鎮老年居民周楚說,“我通過手機點餐,隨用隨點、隨叫隨到,非常方便,幾乎每天都從(cong) 社區食堂購買(mai) 早餐。”

  新橋鎮社區長者食堂與(yu) 外賣平台合作,打通了“線上點餐、線下配送”服務。鬆江區相關(guan) 工作人員介紹,打包費、第三方平台管理費等成本為(wei) 每次3元,先由社區長者食堂墊付,之後由區級助餐場所補貼轉移至新橋鎮後,再補貼給長者食堂運營方,老年人可以享受免費送餐服務。

  對於(yu) 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不僅(jin) 每天買(mai) 菜做飯不容易,有些老人走出家門口到社區就餐也有困難,他們(men) 期待有更便捷的社區助餐配餐服務。上海市郊區麵積較大、人口分散,居住在郊區的老年人送餐需求大。一些地區探索與(yu) 第三方平台合作,打通了老年助餐配送的“最後一公裏”,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引導外賣平台、物流企業(ye) 等經營主體(ti) 參與(yu) 老年助餐配送。《上海市養(yang) 老服務條例》明確,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合作共建等方式,支持社會(hui) 餐飲企業(ye) 、商業(ye) 零售企業(ye) 和網絡訂餐平台等,為(wei) 老年人提供社區助餐服務。

  上海市鬆江區新橋鎮引入社會(hui) 力量打造“社區食堂+外賣配送”模式,成為(wei) 社區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健康飲食的新選擇。餓了麽(me)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他們(men) 將“助力提升社區服務”確立為(wei) 平台長期的社會(hui) 責任戰略。過去一年多來,平台依托政企合作,在多個(ge) 城市的社區與(yu) 街道共同探索老年助餐的新模式。

  據介紹,該外賣平台2021年上線對老年人更加友好的長輩模式——簡化界麵、增大字號,進行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在此基礎上,與(yu) 中國信通院達成長期合作,共同啟動“數字技術適老化服務創新計劃”,將在社區開展數字化助餐解決(jue) 方案分享、數字助老培訓、數字銀齡課堂等活動。

  新橋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鎮長吳超峰認為(wei) ,政企合作有效結合了政府的組織能力與(yu) 平台企業(ye) 的專(zhuan) 業(ye) 能力,通過數字化思維、市場化手段來解決(jue) 社會(hui) 性難題,將專(zhuan) 業(ye) 的事交給專(zhuan) 業(ye) 的人做,推動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

  多元協同、共同發展,實現持續運營

  今年84歲的顧大爺居住在山東(dong) 省濱州市博興(xing) 縣錦秋街道的老年公寓。“現在,食堂工作人員準時把餐送到公寓門口,菜是熱的,心是暖的!”顧大爺說。

  午飯時間,走進錦秋街道綜合養(yang) 老服務中心孝善食堂後廚,工作人員正利落地將飯菜打包好,準備送往老人家中。在就餐區,春日暖陽透過玻璃,照射在潔淨的餐桌上,有的老人正端著盤子排隊打飯,有的正圍桌而坐,吃得津津有味。

  錦秋街道綜合養(yang) 老服務中心主任李晉豔介紹,去年,該食堂正式啟用,場地由街道免費提供,經裝修完成後交由博興(xing) 縣家庭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運營管理。助餐服務分兩(liang) 種方式:腿腳靈便的老人,可到食堂自行就餐;行動不便的老人,可選擇上門送餐服務。

  “我們(men) 調研發現,周邊有許多孤寡、獨居老人,都盼著吃上一頓熱乎飯,可他們(men) 自身行動不便,子女又不在身邊,往往是‘做一次飯,吃好幾頓’,營養(yang) 也跟不上。”李晉豔說。

  如何破解老年群體(ti) “一餐熱飯”難題?近年來,山東(dong) 省考慮到老年人口規模、用餐需求和服務半徑等因素,調動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采取新建改建、依托配建、輻射帶動、連鎖運營等多種方式,多渠道增加助餐服務供給。

  博興(xing) 縣民政局局長任瑞新介紹:“財政有專(zhuan) 門經費支持老年助餐服務,同時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與(yu) 養(yang) 老機構、餐飲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等開展合作。對驗收合格的孝善食堂,給予運營公司3萬(wan) 元的開辦補貼,對就餐的80歲以上老人,給予每人每天3元的就餐補貼。運營公司通過規模化的經營、有效的成本控製、科學的定價(jia) 和合理的助餐補貼,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為(wei) 實現持續運營,老年助餐還需多元共擔。山東(dong) 省引導老年人及其子女主動“掏一點”、指導具備條件的黨(dang) 支部通過集體(ti) 收入補貼等方式支持老年食堂運營,同時出台《山東(dong) 省“為(wei) 老”誌願服務項目指南》,以助餐為(wei) 重點,鼓勵各地引導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ye) 、愛心人士等開展慈善捐贈。2023年,全省慈善總會(hui) 係統募集老年助餐資金5600萬(wan) 元。

  截至目前,博興(xing) 縣共建成助餐服務點78處,全部投入運營。全省共建有老年食堂12591處,日服務老年人達40萬(wan) 人次。

  山東(dong) 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尹洪祿認為(wei) ,確保老年食堂長效運行,需要堅持市場化和公益性相結合,整合社區內(nei) 外的人、文、地、產(chan) 、景等不同要素,實現政府、社會(hui) 、市場和家庭等多元協同、合作共擔,因地製宜探索老年助餐服務發展路徑。(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