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並購重組逐漸升溫

發布時間:2024-04-11 14:35:00來源: 經濟日報

  相關(guan) 數據顯示,按首次公告日並剔除失敗案例計算,截至4月8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共披露587起並購事件,較去年同期增長明顯。服務於(yu) 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的新一輪並購重組浪潮,正在逐漸升溫。

  多因素推動市場轉暖

  並購重組風起雲(yun) 湧,源於(yu) 多因素的共同推動。我國技術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產(chan) 業(ye) 變革和價(jia) 值鏈重塑,為(wei) 並購重組活動提供了巨大機遇。“經濟結構性變化是重要驅動力。”中信證券投行並購業(ye) 務聯席負責人劉哲表示,當前,我國正處於(yu) 新舊動能轉換的關(guan) 鍵節點,產(chan) 業(ye) 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並購重組是企業(ye) 優(you) 化資源配置、提升競爭(zheng) 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行業(ye) 的快速發展,上市公司紛紛尋求通過並購重組獲取新技術、新應用,以搶占市場先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並購重組有助於(yu)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從(cong) 長期看,並購重組將成為(wei) 企業(ye) 證券化和投資退出的重要渠道。”中信建投證券董事總經理、投行委並購部負責人張鍾偉(wei) 表示,並購重組作為(wei) 市場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有利於(yu) 提升資本市場資金配置效率,加快投資機構資金循環,促進資金向關(guan) 鍵行業(ye) 領域流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3年,受A股IPO規模收縮影響,在全年約900宗退出案例中,以並購方式退出的案例數量占比已經反超IPO,成為(wei) PE/VC(私募股權投資/風投)最主要的退出渠道。專(zhuan) 家表示,當前,IPO轉並購持續活躍,並購成為(wei) 財務投資者退出的重要渠道。同時,收購上市公司並基於(yu) 上市平台開展資本運作的步伐加快。

  “從(cong) 全球市場來看,大型並購交易中的買(mai) 方絕大部分是上市公司。”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全球並購業(ye) 務負責人陳潔表示,科技型龍頭企業(ye) 是最有潛力的一股力量。科技壁壘高、細分領域多、研發投入高、研發周期長等特點,決(jue) 定了科技企業(ye) 必須善於(yu) 關(guan) 注技術前沿,密切跟蹤前沿領域的早期企業(ye) ,到了一定階段後,通過並購方式快速鎖定行業(ye) 核心地位。這也是全球科技龍頭企業(ye) 的主要打法。

  晨壹基金創始人劉曉丹認為(wei) ,我國並購市場係統性機會(hui) 已經出現,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資本市場、公司治理——3個(ge) 並購驅動要素日漸成熟,市場廣度與(yu) 深度不斷拓展,買(mai) 賣雙方活躍,呈現供需兩(liang) 旺的勢頭,並購市場有望持續活躍。

  突出產(chan) 業(ye) 整合

  本輪活躍的並購重組,具有鮮明的特點。

  突出產(chan) 業(ye) 整合,並購重組更加注重產(chan) 業(ye) 邏輯和協同效應。通過並購重組,企業(ye) 實現了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整合,企業(ye) 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得到提升。劉曉丹認為(wei) ,並購重組活躍的行業(ye) ,多是既有增長潛質又相對較分散的行業(ye) ,如生命科學、醫用器械、寵物等。這樣的行業(ye) 裏,往往公司靠單打獨鬥很難做大,需要有整合者出現。“我們(men) 會(hui) 布局產(chan) 業(ye) 鏈上很多亮眼的‘珠子’,把這些‘珠子’串成串,在產(chan) 業(ye) 整合大潮中,讓行業(ye) 發展得更好。”劉曉丹說。

  國有企業(ye) 是並購重組的重要參與(yu) 者。近期,國務院國資委多次公開發聲,鼓勵國企以上市公司為(wei) 平台開展並購重組,助力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國務院國資委將推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並購重組提高企業(ye) 發展質量。目前,央企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主要核心資產(chan) 已實現上市,85個(ge) 央企控股470戶境內(nei) 外上市公司,央企67%的資產(chan) 總額、61%的淨資產(chan) 、68%的營收、78%的利潤總額來自上市公司。劉哲表示,未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專(zhuan) 業(ye) 化整合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將主動運用並購重組手段促進資產(chan) 和業(ye) 務布局優(you) 化完善。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領域活躍。隨著國內(nei) 製造業(ye) 的轉型升級,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製造行業(ye) 的並購重組案例日益增多,劉哲表示,相關(guan) 行業(ye) 的並購重組有助於(yu) 推動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業(ye) 內(nei) 認為(wei) ,隨著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破產(chan) 重整將成為(wei) 破舊立新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隨著並購重組市場的健康發展,上市公司質量將不斷提高,有助於(yu) 進一步化解風險,增強資本市場內(nei) 在穩定性。

  政策仍需優(you) 化

  隨著並購重組市場的發展,與(yu) 之相關(guan) 的監管政策也在進一步優(you) 化。

  回顧並購重組的政策供給,經曆過幾次重大改革:2014年,取消現金並購的行政許可(借殼除外),取消要約收購的事前審批;2019年,科創板重組注冊(ce) 製試點,允許創業(ye) 板借殼;2020年,創業(ye) 板重組注冊(ce) 製試點,取消現金重組上市(借殼)的行政許可,取消要約收購豁免的行政許可。全麵注冊(ce) 製下,並購重組的審核機製優(you) 化,政策供給進一步完善。

  並購重組題材一直是二級市場關(guan) 注的熱點。但部分上市公司試圖通過並購重組進行盲目跟風、概念炒作以提振股價(jia) ,或進行證券化套利,給A股市場造成了不良影響,使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利益受損。對於(yu) 此類行為(wei)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相關(guan) 部門將進一步從(cong) 嚴(yan) 監管。並購重組的“含金量”,離不開中介機構忠實履職把關(guan) ,監管部門應壓實中介機構的責任,持續做好督導工作。同時,中介機構本身也將幫助相關(guan) 上市公司強化公司內(nei) 部合規內(nei) 控流程,規範發展。

  專(zhuan) 家表示,企業(ye) 進行並購重組應圍繞上市公司所擅長的產(chan) 業(ye) 鏈,而不是以套利為(wei) 目的的資本炒作,市場不能也不會(hui) 縱容一些上市公司成為(wei) “轉型專(zhuan) 業(ye) 戶”。借殼上市和跨界並購重組將受到從(cong) 嚴(yan) 監管。張鍾偉(wei) 表示,未來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將圍繞產(chan) 業(ye) 整合、科技創新、戰略協同和提質增效展開,從(cong) 產(chan) 業(ye) 協同的角度出發,走出投機套利,回歸產(chan) 業(ye) 深耕,重視並購帶來的長期戰略轉型優(you) 化和協同效應。

  此外,重組審核機製會(hui) 進一步優(you) 化,將完善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製。目前,並購交易平均審核時間為(wei) 155天,下一步將瞄準提高效率,推進“快速審核”。由於(yu) 並購重組交易本身存在較高的複雜度與(yu) 不確定性,張鍾偉(wei) 表示,市場參與(yu) 方應提升對企業(ye) 並購風險的包容度。“歐美等資本市場,並購交易整合失敗的概率在50%左右。”張鍾偉(wei) 說,部分短期不達預期的並購交易實際上是對企業(ye) 發展戰略的必要探索。無論是交易雙方還是資本市場投資者,都應客觀看待並購交易的整合風險。對於(yu) 符合國家戰略、有利於(yu) 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產(chan) 業(ye) 並購,建議監管機構以及經營主體(ti) 能夠理性麵對其中風險,並給予更高的包容度。

  本報記者 祝惠春

  (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