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潮”崛起下,傳統漢服與“新中式”何以“花開並蒂”?

發布時間:2024-04-11 16:0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4月11日電 (楊海燕)2024年,“新中式”可謂“一馬當先”火熱出圈,新中式穿搭、宋錦外套、馬麵裙等頻頻登上各社交平台熱搜,“新中式”儼(yan) 然成了流量密碼。與(yu) 其它曇花一現的時尚風格不同的是,這股“國潮風”似乎並沒有隨著時間淡去,反而越來越受關(guan) 注。然而,隨著“新中式”這股風潮愈吹愈烈,似乎“萬(wan) 物皆可新中式”,隨之而來的形製錯誤、仿品假貨泛濫等問題也日益突出。

  在民族情懷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熱潮中,漢服與(yu) “新中式”何以協同發展?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新中式”服裝正持續流行,是穿搭的流行密碼,而漢服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不僅(jin) 僅(jin) 是傳(chuan) 統服飾,更是文化符號,正日益為(wei) 大眾(zhong) 所認識和接受。

  在2024年央視春晚舞台上,中國傳(chuan) 統紋樣創演秀《年錦》驚豔四座,富麗(li) 華美的國風時裝秀,給觀眾(zhong) 帶來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讓萬(wan) 千漢服愛好者興(xing) 奮不已。

  “90後”資深漢服愛好者、上海明熙傳(chuan) 統漢服禮服館主理人曹懿蓉十幾年前因熱愛傳(chuan) 統漢服文化,高考填報誌願時選擇了上海大學曆史係。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看今年春晚時她難掩激動,當即在朋友圈寫(xie) 道:“漢服同袍們(men) ,今天真的過年了。我們(men) 推廣漢服十八年,終於(yu) 登上春晚了。”

  傳(chuan) 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社交媒體(ti) 推動“國潮”崛起,“新中式”元素成了良好的傳(chuan) 播媒介,同時也反向促進了漢服的傳(chuan) 播。記者在社交平台上檢索,有關(guan) 漢服與(yu) “新中式”的結果多達幾千萬(wan) 條,討論度上億(yi) 。

  今年1月以來,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新中式”“宋錦”的搜索量環比分別增長近6倍和近20倍。曹懿蓉坦言,從(cong) 市場角度來看,不可否認“新中式”的體(ti) 量比漢服大很多,但一些“網紅服裝”讓消費者對傳(chuan) 統服飾有了刻板印象,也對那些真正用心做傳(chuan) 統形製漢服與(yu) 民族服飾的同袍造成了不小的衝(chong) 擊。

  《2023中國品牌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2年,購買(mai) 國貨國潮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中國消費者數量增長74%,成交金額增長355%。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數據顯示,2023年“新中式”服飾市場規模達10億(yi) 元級別,近三年來,相關(guan) 產(chan) 品商品交易總額增速超過100%。

  傳(chuan) 統漢服與(yu) “新中式”有何區別?曹懿蓉介紹,根據不同應用場景,漢服可以分為(wei) 便服、常服、禮服,妝造也更為(wei) 精致和考究,“新中式”在日常穿搭中更為(wei) 簡約與(yu) 實用。“很多消費者容易將二者混淆,可以根據裁剪方式來區分,傳(chuan) 統服飾使用平裁為(wei) 主,‘新中式’更多是用立裁的方法。”

  麵對市麵上現在“魚龍混雜”“性價(jia) 比”高,形製錯誤的新中式服裝,曹懿蓉透露,很多漢服同袍不免產(chan) 生一些排斥。“‘新中式’是‘拿來主義(yi) ’,是元素的堆疊,拚湊搭配出來的,很多標著‘新中式’二字的服裝大多是廉價(jia) 材料,還有部分西式、日式的元素,很多人並不會(hui) 在乎其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以及穿上之後是否符合傳(chuan) 統中式美學。”曹懿蓉感慨,真正在做漢服推廣的同袍看到這種現象,非常心痛。

  事實上,傳(chuan) 統漢服是需要從(cong) 服裝形製、應用場景、常見禮儀(yi) 、起源由來,以及整個(ge) 傳(chuan) 統的審美情趣來體(ti) 現的。曹懿蓉認為(wei) ,區別於(yu) “新中式”,漢服需要複原當時的工藝與(yu) 審美,把更原汁原味的傳(chuan) 統文化呈現出來,例如現在興(xing) 起的漢服婚禮,需要符合服裝本身的禮儀(yi) 規範,而不需要多麽(me) 有設計感。

  曹懿蓉表示,無論是漢服還是“新中式”,未來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隻有對傳(chuan) 統文化有廣泛了解,理解傳(chuan) 統服飾與(yu) 中式美學,用心做設計,才能做出有質感的服裝,實現漢服與(yu) “新中式”花開並蒂。(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