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城市,如何從“家喻戶曉”到“口碑載道”
文旅城市,如何從(cong) “家喻戶曉”到“口碑載道”
——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中的城市實踐與(yu) 思考
編者按
這個(ge) 春天,一碗麻辣燙讓甘肅天水火爆“出圈”!從(cong) 去年年初的淄博“趕烤”到各地文旅局長披掛上陣,再到歲末的“爾濱冰雪文化”,不少城市紛紛借勢網絡流量,積極“圈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在城市網紅化的邏輯下,如何從(cong) “始於(yu) 爆款吸引‘流量’”到“終於(yu) 文化確保‘留量’”,由“網紅”變“長紅”,是每一個(ge) 城市值得認真思考的議題。鑒於(yu) 此,光明日報記者會(hui) 同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調研組聚焦文旅“網紅城市”,梳理其發展曆程和特征,選取典型“網紅城市”案例,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分析其成功原因,以及流量背後隱藏的潛在挑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wei) 更多城市抓住機遇塑造城市文化名片提供參考和啟示。
在甘肅天水吃上一盆裹滿了紅油辣子的麻辣燙,喚起遊客對這座千年古城的好奇與(yu) 探索;去上海跟著《繁花》的腳步來一場城市漫遊,感受老上海的風情與(yu) 腔調;來貴州榕江打卡“村超”,沉浸式體(ti) 驗足球的“熱辣滾燙”……近幾年“網紅城市”層出不窮,給予遊客以更新潮的旅遊體(ti) 驗,在各地掀起“現象級”消費,讓大家看到一座座城市的蓬勃生命力。
從(cong) 1.0到4.0時代,文旅城市的蝶變之路
“網紅城市”究竟是如何紅起來的?從(cong) 傳(chuan) 統媒體(ti) 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到短視頻流量時代,旅遊營銷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大眾(zhong) 旅遊方式從(cong) 觀光旅遊向沉浸式旅遊轉變。“印象中小時候跟著父母來西安一直在趕景點,這次我更想穿著古裝來一場穿越之旅。”清明小長假期間,來自福建的“00後”小羅告訴調研組。
如今人們(men) 選擇旅遊的方向逐漸從(cong) “名川大山”“文物古跡”向“人間煙火”“市井小食”轉向,那些獨特的風土人情、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和生活方式、有溫度的好客氛圍,成為(wei) 年輕遊客樂(le) 於(yu) 追尋的“別處生活”。調研組在光明日報微博上發布的“什麽(me) 樣的旅遊體(ti) 驗最重要?”的調查顯示,“獲得積極的情緒價(jia) 值(占比30%)”“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占比23%)”“體(ti) 驗城市的特色美食(占比21%)”排在前三位。
文旅城市“1.0時代”:自然稟賦“看山看水看風景”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到長城非好漢”“走三山,遊五嶽”……在沒有互聯網加持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men) 對旅遊目的地的最初想象來自書(shu) 本、報刊、廣播和電視。這些初代文旅名城本身有著豐(feng) 富、獨特的旅遊資源,人們(men) 對旅遊的期待是追求日常生活之外的幸福消遣和差異化體(ti) 驗,以快節奏的觀光遊覽為(wei) 主。“1.0時代”的文旅名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無需進行太多的品牌傳(chuan) 播和營銷推廣,就可享受到自然稟賦帶來的紅利。
文旅城市“2.0時代”:互聯網打造城市“金字招牌”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2003年,一條5分鍾的城市宣傳(chuan) 片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成都市井生活的安逸。2000年前後,國內(nei) 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黃金周製度正式實施,國內(nei) 旅遊業(ye) 開始遍地開花。城市傳(chuan) 播開啟了文旅“2.0時代”。1999年,威海市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城市宣傳(chuan) 片,拉開了中國城市形象廣告的序幕。成都形象宣傳(chuan) 片在網絡引發熱議,也激起了更多城市對自身品牌形象整體(ti) 的思考。城市傳(chuan) 播聚焦於(yu) 錨定差異化定位、凝練獨特人文,用“金字招牌”來講述城市的文化故事。
文旅城市“3.0時代”:“網紅熱梗”帶動城市IP
“全國各地都在邀請丁真”“沈陽文旅喊你吃雞架”……2020年前後,各類城市熱梗頻頻登上熱搜,這是“網紅經濟”模式在文旅融合發展中的集體(ti) 迸發。城市品牌形象傳(chuan) 播正式開啟聚焦注意力營銷的“流量”階段,多元主體(ti) 參與(yu) 傳(chuan) 播,誰都可以成為(wei) 城市形象代言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wei) 吸引流量的網紅要素。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的“唐宮少女”、重慶“輕軌穿樓”……城市爆火的背後是“社會(hui) 情境+內(nei) 容本體(ti) +平台算法”共謀的結果,“網紅熱梗”離不開文旅融合中的多方共謀、共創。
文旅城市“4.0時代”:去中心化傳(chuan) 播助力小眾(zhong) 城市“出圈”
一首歌、一部劇、一場球、一頓燒烤,就能帶火一座城,湖南隆回、廣東(dong) 江門、貴州榕江、山東(dong) 淄博等成為(wei) 網紅裏最年輕的城市,吸引一撥又一撥遊客前來。數字互聯和用戶生產(chan) 內(nei) 容的去中心化特征,為(wei) 小眾(zhong) 城市迎來出圈機會(hui) 。“全民視頻時代”,誰能占據手機屏幕誰就獲得了家喻戶曉的機會(hui) 。“網紅城市”的亮點也不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景區上,美食、探路等各種新奇體(ti) 驗的相關(guan) 視頻,更易於(yu) 吸引“吃貨”“驢友”們(men) 的關(guan) 注。調研組了解到,清明小長假期間甘肅天水共接待遊客94.65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4億(yi) 元,3月以來,累計接待遊客613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5億(yi) 元。
“網紅城市”的流量密碼
“網紅城市”的迭代並非偶然。拉長時間線來看,文旅城市爭(zheng) 相爆火,是中國旅遊消費乃至經濟總體(ti) 回升向好的一個(ge) 生動注腳;聚焦在全民短視頻的時間節點,則是文化和旅遊融合背景下城市爭(zheng) 抓數字機遇、主動作為(wei) 的生動實踐。
消費提質升級中的返璞歸真。去哈爾濱中央大街上觀賞鄂倫(lun) 春族馴鹿表演、到甘肅博物館帶走一個(ge) “馬踏飛燕”文創產(chan) 品、在武漢體(ti) 驗一把《夜上黃鶴樓》行浸式光影演藝……旅行的樂(le) 趣在於(yu) 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nei) 出遊人次48.91億(yi) ,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億(yi) ,同比增長93.3%。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國內(nei) 出遊人次1.19億(yi) ,遊客出遊花費539.5億(yi) 元。旅遊業(ye) 呈現出高水平複蘇和高質量發展態勢,大眾(zhong) 旅遊消費方式呈現個(ge) 性化、垂直化和體(ti) 驗化的特征。年輕人逐漸成為(wei) 國內(nei) 旅遊消費市場的主力軍(jun) ,他們(men) 更加注重旅遊過程中的生活體(ti) 驗和社交分享,一些高性價(jia) 比、小眾(zhong) 化和特色化的旅遊目的地躋身為(wei) 新晉“網紅”。2023年,“城市漫遊”“反向遊”“下樓布局”等網絡話題正是旅遊消費模式變化的最佳詮釋。
流量博弈中掀起的創意競賽。從(cong) “蕪湖起飛”“曹縣666”到“蚌埠住了”,網紅城市出於(yu) 各種原因“出圈”。在這場數字博弈中,城市管理者既需善用短視頻平台塑造城市IP,敘述“大異小不同”的城市故事;也要懂得社交媒體(ti) 的傳(chuan) 播規律,吸引網友自發傳(chuan) 播;還需要將網絡虛擬印象轉變為(wei) 可見、可感、可信的真實感知,使人們(men) “心向往之”,將流量轉化為(wei) 客流。例如,“大學生組團到淄博吃燒烤”登上抖音同城熱榜一周後,淄博政府即發布“淄博燒烤”美食品牌新聞發布會(hui) ,迅速蓄積並擴大流量。
文旅實踐中的全城總動員。“從(cong) 天水南站下車就坐上了麻辣燙專(zhuan) 列,很方便。誌願者也很熱情。”來自重慶的劉先生興(xing) 奮地告訴調研組。自發組織車輛到火車站接送外地遊客、增設外地遊客行李免費寄存室、愛心企業(ye) 為(wei) 遊客提供免費飲料……“網紅城市”既在創意內(nei) 容上別出心裁,也用真誠留住了消費者的心。現象級“網紅城市”的持續走紅並非偶然,其背後是政府引導、居民參與(yu) 和產(chan) 業(ye) 融合的多方努力。政府隨時在線和全民共同參與(yu) 的城市總動員為(wei) 消費者帶來了接地氣的正向體(ti) 驗,這也進一步激發了城市市民的主人翁意識。
“城市網紅化”更需冷思考:“流量”不等於(yu) “留量”
文化旅遊不僅(jin) 能夠帶動餐飲、交通、住宿等業(ye) 態發展,還是提升城市知名度、點亮城市煙火氣的“磁石”。但單純依靠“流量”帶火城市文旅,其背後隱藏的潛在挑戰和負麵影響也現實存在。根據2023年“消費保”平台投訴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共接到旅遊出行相關(guan) 投訴4.7萬(wan) 餘(yu) 件,同比增長超300%。投訴問題排名前五位分別為(wei) 退改問題(32.30%)、霸王條款(19.20%)、虛假宣傳(chuan) (8.80%)、服務態度差(8.68%)、退款糾紛(5.99%)。伴隨著“城市網紅化”實踐的模式化、規模化和商業(ye) 化,“網紅城市”也麵臨(lin) 著流量狂歡背後的審慎思考和理性行動。
城市接待能力無法一蹴而就。“太商業(ye) 化了,宰客也嚴(yan) 重”“我感覺去的完全就是商業(ye) 化的小吃街,所謂古城的美我是一點沒感覺到”……調研中,部分遊客向調研組表達了在旅遊中乘興(xing) 而來,等來的卻是“賣家秀”和“買(mai) 家秀”的反差感。體(ti) 驗場景單一、城市交通擁堵、無良商家哄抬物價(jia) 等,是遊客認為(wei) 影響旅遊體(ti) 驗的主要問題。調研發現,城市旅遊資源分布不均、市場監管不規範、文旅配套服務不齊全等是製約城市文旅長效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症結。一夜爆火無法簡單等同於(yu) 城市經濟收益的增長,更無法與(yu) 城市高效發展畫等號,對城市管理者而言,如何變“高流量”為(wei) “高長尾”才是城市網紅化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盲目追熱不利於(yu) 和諧共生。“自從(cong) 我們(men) 這火了以後,家門口的小吃店就變成了直播間,三麵圍著桌子,到處都是正在直播的博主們(men) ,給我們(men) 這裏堵得水泄不通。”調研中,有“網紅城市”的居民向調研組反映家鄉(xiang) 走紅後,自身所處生活片區因曝光率激增帶來的諸多不便。調研組認為(wei) ,網絡流量來時震撼澎湃,但相伴相生的還有失衡性、非規範性甚至是野蠻生長。爆火的文旅市場易給其他行業(ye) 帶來勞動力市場緊張、土地資源爭(zheng) 奪、資金投向偏差等衝(chong) 突,在地居民也會(hui) 麵臨(lin) 生活成本上升、公共資源緊張、城市環境破壞等問題。當“網紅要素”熱度降低時,客流斷崖式滑落,市場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還會(hui) 給許多“追熱”企業(ye) 帶來顛覆式的市場衝(chong) 擊。城市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增加人民福祉,如果缺乏合理規劃和政策幹預,不利於(yu) 城市的和諧發展。
營銷布局並非一日之功。調研中,不少受訪者表示,如今“網紅城市”層出不窮,很多一開始被津津樂(le) 道,但到後期已出現審美疲勞,“網紅城市”要吸引人,不僅(jin) 要靠軟實力,還要憑硬實力。城市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單一要素的過度營銷。一方麵,過度營銷會(hui) 抬高消費者對城市的想象和期待,巨大的心理落差既不利於(yu) 滿意度的評價(jia) ,更會(hui) 降低信任,造成城市負麵影響;此外,高流量的快收益會(hui) 轉移城市對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性思考,容易形成旅遊泡沫。
城市文旅IP繁華常在:始於(yu) “熱梗”,終於(yu) “文化”
“網紅城市”的成功“出圈”,既是基於(yu) 流量思維的主動出擊,也是聚焦城市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文旅融合實踐。流量之外,維係其生命力的關(guan) 鍵在於(yu) 堅持以人為(wei) 本,深耕城市文脈,積蓄數字勢能,順應市場打造消費組合拳,形成人文氣息、產(chan) 業(ye) 氣息和煙火氣息相融相生的城市文旅新形態。
堅持精耕細作,構建高效聯動的城市治理體(ti) 係。城市治理與(yu) 社會(hui) 秩序建設是塑造文旅名城必修的“基本功”。作為(wei) 文旅城市品牌塑造的總指揮,政府應秉持長期主義(yi) 、精耕細作的發展理念,完善城市形象的頂層設計,建立文化旅遊、演藝娛樂(le) 、市場監管、公共交通、城市宣傳(chuan) 等跨部門高效聯動的文旅專(zhuan) 班,提供全鏈路的文化旅遊服務,持續提升城市旅遊公共服務效能。完善監管與(yu) 督查機製,形成清朗安全、服務到位的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持續將流量轉化為(wei) 城市發展的動能。完善聯合應急響應機製,構建社交媒體(ti) 官方矩陣,對“網紅城市”的“出圈”契機以及旅遊旺季接待大量遊客、城市突發緊急事件等問題做到敏捷響應。
堅持以人為(wei) 本,培育情感共振的城市人文氛圍。文旅城市品牌形象既凝聚於(yu) 市民個(ge) 體(ti) 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又展現在城市多元主體(ti) 與(yu) 遊客的交往互動中,隻有堅持以人為(wei) 本,深耕和營造共情、共振的人文環境,才能形成吸引人、感召人、留住人的文旅名城“強磁場”。應以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wei) 核心開展城市品牌建設工作,在提升市民參與(yu) 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過程中,發揮文化價(jia) 值的感召力;構建從(cong) 政府到企業(ye) 、從(cong) 社會(hui) 組織到市民齊用力的品牌建設行動方陣,向外地遊客真切傳(chuan) 達有溫度、多側(ce) 麵的城市品格;堅持利民為(wei) 本,把握好遊客激增對本地市民生活帶來的利弊平衡,積極協調各方利益,建立補貼與(yu) 轉移支付機製,充分調動企業(ye) 、商戶和當地居民參與(yu) 城市形象塑造的主動性;堅持人才本位,借勢互聯網社交化、圈層化的文化共鳴,形塑城市“留住人”“發展人”的強大感召力,將網紅流量變為(wei) 人才留量。
厚植文化底蘊,展現以文托底的城市精神特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深刻把握城市的曆史文脈和時代價(jia) 值,提煉並創新展示城市獨特的文化標識,是文旅名城品牌塑造的“生命力”。應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資源,從(cong) 融合發展角度找準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的最大公約數,促進文化資源的創新性轉化和利用;提煉高識別度的城市文化IP,針對不同消費人群的差異化精神需求,進行特色化、強社交、高互動的城市敘事,塑造易於(yu) 模仿、便於(yu) 傳(chuan) 播、容易記憶的符號標識;把“吃、住、行、遊”的人間煙火氣沉澱為(wei) “品、享、鑒、思”的深度體(ti) 驗,謹防“網紅打卡”式的走馬觀花;針對年輕人個(ge) 性化的精神需求,進行層次分明的動態推廣,吸引多元主體(ti) 的廣泛關(guan) 注和傳(chuan) 播,最終形成文化發展和傳(chuan) 播的良性循環。
堅持用戶思維,打造以點及麵的消費組合拳。文化旅遊產(chan) 品與(yu) 服務是遊客與(yu) 城市之間的“觸媒”,推陳出新的產(chan) 品供給、優(you) 質便捷的旅遊服務和點麵結合的消費場景共同構成了文旅名城的“組合拳”。應錨定目標人群,通過全數據信息整合、算法決(jue) 策係統等,實時分析、預測消費話題和市場需求;以話題點帶動城市麵,通過社交媒體(ti) 平台,將“網紅效應”拓展到更多城市元素、旅遊景點、市民生活和文化生態中,吸引更廣泛消費人群到場消費;深耕和夯實“出圈”產(chan) 品,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條提質升級,打造城市特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從(cong) 產(chan) 品組合升級到場景融合,鼓勵文旅企業(ye) 創新文旅產(chan) 品,鏈接豐(feng) 富的消費場景,形成立體(ti) 多元的文旅產(chan) 品;統籌城市文化資源,講好城市故事,貫通旅遊景區,輻射形成“串點成線”“組點為(wei) 麵”的一係列全域文化旅遊產(chan) 品組合。(光明日報)
(聯合調研組成員: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副教授田卉,劉姝秀、王子彤;本報記者白雪蕾、蘭(lan) 亞(ya) 妮、宋喜群、王冰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