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修習“網絡隱身術” 透明頭像成社交新密語?
空白頭像空白名字 保護隱私降低存在感 年輕人修習(xi) “網絡隱身術”
透明頭像成社交新密語?
標準的頭像,統一的昵稱,逐漸占領年輕人的社交賬號。“momo”大軍(jun) 逐漸形成規模,並在不斷地發展壯大。
據了解,“momo”是一隻粉色小恐龍,全名叫“麽(me) 麽(me) 龍momo”,屬於(yu) 微信原創表情包係列IP。現多指想要在網絡中隱身的人,他們(men) 放棄了個(ge) 性的頭像和ID,變成隱藏在龐大群體(ti) 中不易分辨的個(ge) 體(ti) 。隨著“叫momo好像已經不能隱身了”的話題登上熱搜,無法再繼續低調的年輕人下一步要如何呢?
“momo不是一個(ge) 人”默認頭像漸成規模
“我一開始以為(wei) momo是一個(ge) 人,後來才發現是一大群人。”研究生趙同學稱,自己在某社交媒體(ti) 的評論區發現很多人都在用同一個(ge) 頭像、同一個(ge) 昵稱。他出於(yu) 好奇查找後發現,momo是一個(ge) 很大的群體(ti) ,所有人都像隱形人一樣。
momo的全名是“麽(me) 麽(me) 龍momo”,起初隻是新用戶注冊(ce) 賬號後自動生成的默認信息。
當用戶授權微信登錄某些社交媒體(ti) 平台時,如果選擇跳過設置個(ge) 性化頭像和昵稱,係統會(hui) 默認提供幾個(ge) 可供選擇的頭像及昵稱,如阿綠POPO、阿白KIKI、歡樂(le) 馬HAPPY等,momo因其可愛呆萌的形象成為(wei) 了大多數匿名用戶的選擇。
之後有些網友沒有再改名,因此互聯網初代momo群體(ti) 開始顯現。
隨著原始momo們(men) 在社交網絡中逐漸活躍,撞mo現象也愈發頻繁,他們(men) 自發形成小組,如滾雪球般越發龐大。
出沒各處的momo們(men) 愈發引人關(guan) 注。在社交平台上與(yu) momo相關(guan) 的話題不下百個(ge) ,總瀏覽量也超過了5億(yi) 次。
年輕人愛用momo成了一股熱潮。
像是穿上“隱身衣”衝(chong) 浪不會(hui) 暴露自己
20歲的小潘在半年前主動加入了momo。她平時喜歡在互聯網上分享個(ge) 人生活:讀文獻的日常、好看的風景照、健身跑步等。
“一些日常細節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具體(ti) 信息,我不想被身邊的同學發現,更害怕他們(men) 拿我發的內(nei) 容上綱上線。”於(yu) 是,沒有個(ge) 人特征且數量龐大的momo 成了小潘保護個(ge) 人信息的“隱身衣”。
“我刷到過別人的賬號,別人肯定能刷到我的。我有一個(ge) 同學是舞獅子的,刷到的帖子剛好是我看過的那段舞獅,我一眼就認出她了。”趙同學說,把自己“隱身”於(yu) momo之下,即便被同學刷到自己發的視頻,也不用擔心被認出來。
她希望自己的賬號能夠變成隻屬於(yu) 自己的私人空間,“momo像是一個(ge) 樹洞,我就在裏麵藏著,平常顧忌著不能說給身邊人聽的話也都可以說出來,自由多了。”
加入momo大軍(jun) 後,趙同學更敢於(yu) 在網上發言了,“之前頂著自己頭像說話,還是會(hui) 承擔一定的壓力。變成momo之後,有時候會(hui) 偷偷吐槽導師開組會(hui) 過於(yu) 頻繁,隻要不提敏感詞,也不會(hui) 擔心同學偷偷告訴老師。”
小潘在網上之所以如此小心謹慎,是因為(wei) 有一次上網時,她無意中刷到有網友在評論區“掛人”,隻因為(wei) 那名網友與(yu) 評論區中某條評論的觀點不合,就把對方的昵稱和頭像都“公示”了出來,引得其他網友人肉搜索被掛網友的賬號,還紛紛跑到其賬號下聲討。
小潘當時就想, “如果換成某個(ge) 初始默認的統一用戶頭像,就不用擔心被人肉、被掛了。” 為(wei) 了避免自己日後也有被網暴的可能,小潘專(zhuan) 門找到了最標準、使用人數最多的momo粉色小恐龍頭像。“現在也有好多變色的、帶裝飾的momo,我感覺都不夠安全,我就想要完全不帶任何個(ge) 人色彩的頭像。”
小潘覺得,選擇用momo“隱身”的網友可能都和她一樣,有點自我矛盾,“如果實在不想被打擾,就什麽(me) 都不要發了。矛盾的是,他們(men) 一方麵不想被別人知道廬山真麵目,一方麵又想發點什麽(me) 跟有相同境況的人討論。”
“一mo做事,萬(wan) mo當”網絡小透明也有煩惱
在momo大軍(jun) 中,幾乎沒有粉絲(si) 量龐大的博主,也鮮有絕對的互聯網潛水者。
在互聯網上活躍的momo不僅(jin) 喜歡自己發帖分享,更喜歡在別人的評論區裏“蹦躂”。
“少的話看四五個(ge) 帖子,多的話七八個(ge) ,我就會(hui) 發一條評論。”小劉曾因評論頻繁收到過官方的數據反饋,顯示她一周發布了42條評論,共獲得166次點讚和回複,超過了99%的評論者,官方還因此附贈了她一張流量券作為(wei) “鼓勵”。
甘甘認為(wei) ,要是頂著個(ge) 性化頭像去評論會(hui) 被人記住,“如果跟別人刷帖子重合度高,就會(hui) 很有辨認度,但如果你是momo,別人就無法知道哪個(ge) momo是你。”
也有網友認為(wei) ,利用momo“隱身”是多此一舉(ju) ,“隻要自己在互聯網上當一個(ge) 小透明,自然沒有人會(hui) 找到你”。
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不少平台在用戶登錄時會(hui) 將“推薦給可能認識的人”等作為(wei) 默認選項。在算法推薦下,小劉曾刷到過熟人發的帖子,“點讚量也不高,也不是我經常看的類型,不知道怎麽(me) 就推給我了,感覺很危險。”正因如此,她選擇加入momo。
小潘也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她提到,許多社交媒體(ti) 平台會(hui) 以“可能認識的人”的方式把你推給陌生人,而推送依據可能就是你選擇的個(ge) 性化頭像。如果設置成momo,就不太會(hui) 有這方麵的隱患。
數量龐大的momo們(men) 不再有諸多顧忌,他們(men) 更大膽地發言,甚至將生活中的戾氣帶進評論區。如果有人持不同意見,還有可能遭到一群momo“圍攻”。即便想抓住“始作俑者”,也會(hui) 因難以辨認身份,讓其他無辜的momo跟著遭殃。
“一mo做事,萬(wan) mo當。” 用著統一的頭像和昵稱,享有極大的評論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身份監控。
連頭像都沒有的“隱門”最大限度降低存在感
“momo的名聲越來越差,我隻想當一個(ge) 網絡小透明,並不想背負那些罵名。”22歲的靜靜選擇從(cong) momo投身“隱門”。
如果說momo尚有色彩,在互聯網上還有痕跡存留,“隱門”則是一個(ge) 完全透明的存在,可以做到完全隱匿:空白的頭像、空白的昵稱都與(yu) 背景融為(wei) 一體(ti) ,隻剩評論會(hui) 展示出來。
“之前我自己還是momo的時候,有段時間私信會(hui) 莫名其妙地被罵。”靜靜想,當時一定是有其他momo在別人的評論區亂(luan) 發言,別人又找不清具體(ti) 是哪個(ge) momo,所以自己就躺槍了。
北青報記者觀察發現,由於(yu) 一些momo仗著匿名就隨意發言,甚至言語攻擊別人,導致其他momo無故被投訴、被拉黑、被各種與(yu) 自己無關(guan) 的人私信謾罵……
靜靜表示,其實momo並不能完全隱匿自我,依舊存在的頭像和昵稱還是呈現了一定的個(ge) 性。
粉色小恐龍在逐漸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五顏六色的、戴眼鏡的、倒立的、戴金鏈子等各種樣式,相當一部分的momo更換配色、配飾,凸顯出了集體(ti) 中的私人訂製。
“退出momo,加入‘隱門’,我就不信誰還能搜到我。” 前些天,小潘退出了加入半年的momo大軍(jun) ,正式成為(wei) “隱門”中的一員。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隱門”比較難設置,空白昵稱隻能從(cong) 評論區複製粘貼,裏麵還有很多特殊的符號和空格鍵,不過也正因難設置,它比momo更難搜到本人。
小潘說,以前自己發帖子,也會(hui) 有很多網友點進她的主頁在帖子下留言。但其實她並不想讓別人點進自己的主頁,所以換成了“隱門”。
“這樣一來,別人就不容易注意到我的頭像,空白昵稱又和背景板融為(wei) 一體(ti) ,有人就算想進也很難點到主頁。”小潘說。
白天還可以偽(wei) 裝,但“隱門”在手機的“深夜模式”下便會(hui) 顯露原形,於(yu) 是全黑、半黑半白、半隱等多種形態的“隱門”在互聯網上出現。
聲音
年輕人為(wei) 何追求“身心”分離?
21世紀初,不同於(yu) 千篇一律的momo,在社交軟件的萌芽時期,年輕人迫切需要的是一個(ge) 彰顯自我的標識。
年輕男女在有限的選擇中挑選凸顯自己的頭像,紫頭發的輕舞飛揚、齊劉海的棉花糖、戴墨鏡的獨行者、棕色長劉海的追風少年等在互聯網中風靡。
當時的網民都擁有一個(ge) 卡通頭像,沒人知道頭像的背後是什麽(me) 樣的人。
2010年前後,社交軟件開始允許自定義(yi) 頭像,年輕人不再拘泥於(yu) 用經典頭像來表達個(ge) 性,取而代之以各種新鮮的表情包、萌寵、偶像的圖片:經典微笑天空頭像、極強濾鏡加傷(shang) 春悲秋的文案的非主流頭像、中二的二次元漫畫頭像、酷酷拽拽的互聯網帥哥美女的頭像……
隨後,個(ge) 性頭像、個(ge) 性空間、個(ge) 性簽名……標新立異、與(yu) 眾(zhong) 不同成為(wei) 了網民的追求。
采訪中,北青報記者發現,現如今不少加入momo的年輕網友也隻是圖一時熱鬧,過段時間又會(hui) 換成其他的。
“這種精神不止於(yu) 頭像,年輕人不停地換桌麵,不停地調字體(ti) 和各種屏保設置,但當新鮮感、蜜月期一過,大家對網絡上各種新生事物的新鮮感便逐漸消散。”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昕認為(wei) ,momo的一度興(xing) 起與(yu) 起初網民在有限的選擇中挑選頭像的情況有些類似。
曾昕進一步解釋稱,用戶可以在有限的選擇中自由挑選,這其實是一種回歸。年輕人主動選擇了一個(ge) 介於(yu) 完全自我和完全隱身之間的過渡地帶。不過如今的情況跟早年社交軟件的區別是,媒介可供性的變化,人們(men) 的可選擇性變多了,明明有很多的選擇,但卻選擇了一種隱藏自己的方式。
“加入momo也是年輕人在預防可能的網絡暴力,是大家對自己言論安全感的一種保護,規避二次傳(chuan) 播的風險。” 曾昕還認為(wei) ,起初選擇加入momo的年輕人是有一定的表達欲或想要追求對某些事件的話語權的,但他們(men) 又不想陷入被搜索的風險,所以他們(men) 進一步延伸,變成了連頭像都沒有的“隱門”。
在她看來,年輕人退mo入隱,可能是momo還不足以給予他們(men) 充分的表達自由,而全隱身的狀態給予了他們(men) 更多的隨意性。“比如在網絡中他可以選擇旁觀或者不參與(yu) ,但是這不妨礙他在遇到某一個(ge) 非常感興(xing) 趣的議題時,也跟著討論、助威或發表言論。”
“我身邊出現過一種情況,老師第一次上課,有學生順著他的昵稱搜到了他的社交媒體(ti) 賬號。工作時間被扒出私人屬性,就會(hui) 有一種很尷尬的心理。”曾昕表示,很多人在互聯網上是為(wei) 了娛樂(le) 和休閑,訴求並不一定是為(wei) 了吸引更多粉絲(si) ,如果這個(ge) 時候娛樂(le) 身份被認識你社會(hui) 身份的人“識破”,心理體(ti) 驗就不會(hui) 太好。
而“隱身”恰恰可以做到娛樂(le) 身份和社會(hui) 身份相對分離,給予個(ge) 體(ti) 最大限度的“衝(chong) 浪”自由。(北京青年報)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子淵 實習(xi) 生 宋铖婧
統籌/林豔 張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