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通過APP借貸需當心
一旦逾期可能遭遇暴力催收、凍結銀行卡等
本報訊 (記者楊召奎)靈活借還、快速放款、息費透明……現在,不少APP都推出了借貸業(ye) 務。但《工人日報》記者近日采訪發現,一些APP雖然宣稱年化利率低,但可能會(hui) 收取融擔費等費用,導致總的借貸成本並不低。而且一旦逾期,消費者可能會(hui) 被收取高額逾期費用甚至被暴力催收、凍結銀行卡、支付寶等。
“打車類APP、社交類APP、旅遊類APP、短視頻類APP都有借貸選項,再加上一些消費金融類APP,感覺這些APP都想讓我借錢消費。”北京消費者張女士對記者說。
記者注意到,一些APP通過送會(hui) 員、送優(you) 惠券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辦理貸款。例如,在愛奇藝APP裏點擊“錢包”,張女士便看到“免費送1個(ge) 月愛奇藝會(hui) 員”的宣傳(chuan) ,點進去之後發現跳轉到小芽貸的頁麵,而要免費領取1個(ge) 月會(hui) 員需要填寫(xie) 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申請貸款,等“首筆取用”後,才能得到會(hui) 員。
除了誘導辦貸款之外,一些平台的借貸業(ye) 務合規性也有待加強。3月13日,記者打開某平台APP“我的錢包”選項,看到“借錢”子選項在最靠前的位置,點擊借錢後,便出現“隨借隨還、借錢不難”等宣傳(chuan) 性標語。
記者注意到,目前該平台的借貸業(ye) 務隻提供導流助貸服務,共有4家合作平台。不過,該展示頁麵並未明示貸款年化利率,且有按日計息的宣傳(chuan) 。但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所有從(cong) 事貸款業(ye) 務的機構在營銷時,應當以明顯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也可同時展示日利率,但不應比年化利率更明顯。
“一些APP從(cong) 事借貸生意是流量變現的途徑之一,而且這些APP收集了很多用戶的個(ge) 人信息,更有利於(yu) 推廣借貸業(ye) 務。不過,對於(yu) 消費者來講,過度借貸可能產(chan) 生很多問題,比如在逾期後會(hui) 被收取高額逾期費用甚至被平台起訴,導致銀行卡、支付寶被凍結。”中國法學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對記者說。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檢索還發現,不少消費者投訴借貸類APP存在暴力催收的情況,甚至還騷擾其家人、朋友。此外,還有消費者反映,一些APP借貸業(ye) 務違規收取融擔費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詐騙分子仿冒知名平台,推出大量“李鬼”APP騙消費者借貸,其間,收取高額驗資費、解凍費、保證金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