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閔福德——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學之美(海客話中國)

鄭建寧 發布時間:2023-03-23 08:5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閔福德,1946年生於(yu) 英國伯明翰,是享譽世界的漢學家與(yu) 文學翻譯家。他曾於(yu) 中國內(nei) 地、香港以及澳大利亞(ya) 、新西蘭(lan) 等國家和地區任教,致力於(yu) 中國文學作品的英語譯介及翻譯人才培養(yang) 。他把《紅樓夢》(後四十回)、《聊齋誌異》等多部中國經典名著譯成英語,向世界傳(chuan) 遞中國文學之美,為(wei) 中國文學及文化的海外傳(chuan) 播作出了重要貢獻。2016年11月,閔福德榮獲澳大利亞(ya) 人文科學院的首屆“翻譯傑出貢獻獎”。

  與(yu) 中文之間“緣分天定”

  閔福德的父親(qin) 是一名外交官,他在很多國家都生活過。1958年,12歲的少年閔福德進入英國溫徹斯特公學求學,學習(xi) 希臘語、拉丁語和古典文學。當時,學生們(men) 被要求做大量的希臘語和拉丁語翻譯,他慢慢喜歡上了這種練習(xi) ,對翻譯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在此後半個(ge) 多世紀的教學和翻譯工作中,這一激情從(cong) 未消減。

  閔福德最初的夢想是成為(wei) 一名鋼琴家。盡管後來由於(yu) 各種原因放棄了這一追求,但他覺得,翻譯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yu) 彈鋼琴,兩(liang) 者都需要大量的練習(xi) ,也都需要從(cong) 規矩入手,到了一定的程度又要敢於(yu) 拋開規矩、自出機杼。

  1964年閔福德考入牛津大學,先是學習(xi) 希臘與(yu) 拉丁文學,後轉入中國文學專(zhuan) 業(ye) ,師從(cong) 霍克思教授,並於(yu) 1968年獲得中國文學一級榮譽學位。在閔福德看來,他學習(xi) 中文始於(yu) 一種緣分:“我是霍克思教授為(wei) 數不多的學生之一。我當時閉著眼睛翻開本科生課程手冊(ce) ,隨手就翻到了中文專(zhuan) 業(ye) 這一頁。因此,我相信我與(yu) 中文之間的緣分是早已注定的。”

  在牛津學習(xi) 期間,閔福德曾到香港進行短期交流,期間他寄宿在一個(ge) 中國家庭。在幫助輔導寄宿家庭孩子的功課時,孩子的母親(qin) 告訴他,如果想真正理解中國和中國人,必須要閱讀《紅樓夢》,並在餐桌上的一張紙上寫(xie) 下“紅樓夢”三個(ge) 字。

  回到英國後,閔福德請霍克思教他讀《紅樓夢》。三年後,他向老師表達了翻譯這部名著的願望。霍克思告訴他,自己已經與(yu) 企鵝出版集團簽署了翻譯合同,並邀請他翻譯後四十回。由此,閔福德踏上了自己的中國文學翻譯之路。他們(men) 合作完成的翻譯,是《紅樓夢》這一中國文學經典在英語世界接受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譯本。

  1977年,閔福德前往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cong) 華裔漢學家柳存仁,繼續研究《紅樓夢》的後四十回。1982年,閔福德受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宋淇邀請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譯叢(cong) 》編輯:“我第一次見到宋淇是1980年8月,當時我經由香港去天津任教,我的中文名字是他給我取的,後來我接替他擔任了《譯叢(cong) 》主編。”之後閔福德又在新西蘭(lan) 奧克蘭(lan) 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等校任教,與(yu) 中國文學及其翻譯結下不解之緣。

  以鮮活方式譯介經典

  閔福德提出的“奇趣漢學”(Nouvelle Chinoiserie),反映了他一生的追求——把中國文學的樂(le) 趣分享給西方讀者。他先後翻譯了《紅樓夢》後四十回、金庸的武俠(xia) 小說《鹿鼎記》以及《孫子兵法》《聊齋誌異》(節選)《易經》《道德經》等中國經典,還翻譯了很多種類的中文詩歌,其中既有古典詩詞又有現代詩歌。

  閔福德在年輕的時候花了很多年學習(xi) 鋼琴,他認為(wei) 翻譯和彈鋼琴都可以被視為(wei) 一種表演藝術,譯者跟鋼琴家一樣,都是表演者和解說者。鋼琴家必須認真地平衡好自己對作曲家、對聽眾(zhong) 以及對自身的責任。同樣,譯者必須解讀文本,但必須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解讀。翻譯有時被稱作原著的第二生命,為(wei) 了激活原著的生命,譯者必須要像鋼琴家彈鋼琴一樣,將自己的生命傾(qing) 注於(yu) 譯作之中,這是翻譯中最難的地方。

  閔福德認為(wei) ,譯作本身也是一種文學藝術形式,而不僅(jin) 僅(jin) 是原著的附屬品。他與(yu) 香港詩人也斯(梁秉鈞)熟識,翻譯了很多他的小說和詩歌。他們(men) 經常在酒吧見麵,探討英譯詩歌的方法。有時也斯在讀完閔福德的翻譯後,還會(hui) 對自己的詩歌產(chan) 生新的想法,回頭重新修改。這讓閔福德體(ti) 味到翻譯的樂(le) 趣,也感受到譯者與(yu) 作者在創作中的平等地位。閔福德認為(wei) 並不存在完美的唯一翻譯,讀者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與(yu) 思考的態度對待任何一部譯作。

  “我從(cong) 我的老師霍克思那裏學到很多,他是真正的翻譯大師,他教給我如何使譯作既忠實原作又富有創造性,成為(wei) 一種重鑄的藝術。”在閔福德看來,譯者應該用鮮活的英語譯介中國文學,將學術研究與(yu) 文學創作相融合,這樣才能夠達到錢鍾書(shu) 所說的“化境”。

  中國文學屬於(yu) 全人類

  閔福德指出,英譯中國經典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他與(yu) 霍克思合譯《紅樓夢》一共花了16年時間,英譯《聊齋誌異》花了15年,《孫子兵法》花了3年,《易經》花了12年,《道德經》花了7年……充足的時間投入是高質量譯本產(chan) 出的保障。

  “中國文學經典的英譯本必須充滿生機活力、富有創造性,不能死氣沉沉、充斥學究氣。”閔福德再三強調。他講道,自己最早認真閱讀的漢語書(shu) 是道家著作《道德經》與(yu) 《莊子》以及儒家著作《孟子》和《論語》。“我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位文學翻譯者,與(yu) 古代和當代的小說、詩歌打交道,這在我英譯《孫子兵法》時有所體(ti) 現,我努力地在譯文中再現這部典籍的文學價(jia) 值。”閔福德說。

  閔福德的翻譯方法具有生動有趣的特征,他先結合曆史語境吃透原文,再以當代英語讀者易懂的方式將原文轉換成英文。對原文中的術語與(yu) 文化負載詞等都以這種方法翻譯,使讀者能夠理解原文的深層含義(yi) 、言外之意與(yu) 文化語境。

  閔福德認為(wei) ,譯者要持開放的心態去涉足各種文化現象,積極體(ti) 驗不同事物,積累各種閱曆。譯者在動筆翻譯前可以先去散個(ge) 步,或是讀幾頁小說、跟寵物狗玩一會(hui) ,這樣有助於(yu) 自己進入更有創造性的狀態,他認為(wei) 這十分重要。

  閔福德指出,母語寫(xie) 作訓練對於(yu) 譯者同樣重要,他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練習(xi) 自己的英語寫(xie) 作。“如果我要英譯詩歌,我會(hui) 先去閱讀大量的英語詩歌;如果我要英譯小說,我會(hui) 先去閱讀英語小說;如果我要英譯《易經》,我會(hui) 先去廣泛閱讀資料才能找到恰當的英語來翻譯這部典籍。”閔福德說。

  在閔福德看來,中國文學不僅(jin) 屬於(yu) 中國,也屬於(yu) 世界,屬於(yu) 整個(ge) 人類。“能夠學習(xi) 中文、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世界上優(you) 秀的中國文學譯作非常少,還有很多中國文學經典有待翻譯。”閔福德說他隻是想和全世界人民分享美好的東(dong) 西,隻是在努力傳(chuan) 播美好的事物。例如通過《紅樓夢》英譯本,英語世界的人們(men) 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國人的想法,了解一種不同於(yu) 他們(men) 的生活方式。

  (作者係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