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 題:《鈴芽之旅》導演新海誠:觸不可及的天空與(yu) 預判中的改變
中新社記者 高凱
兒(er) 時的新海誠生活在日本鄉(xiang) 下,每天沒有什麽(me) 別的事情可以做,就會(hui) 連續兩(liang) 三個(ge) 小時看天空,山頂上風很大,不同光線下,天空的顏色、雲(yun) 的樣子一直在變,“我幾乎每天都獨自一人看天空的變化,直到太陽落山,繁星滿天……這個(ge) 過程從(cong) 未感到厭煩,我會(hui) 從(cong) 那片天的景象中想象一些自己從(cong) 沒看過的風景,從(cong) 沒去過的地方……”
正是兒(er) 時記憶中由天空觸發的無盡想象,給了新海誠創作的原動力,直至今日。
這位日本知名動畫導演的影迷對這片天空並不感到陌生,從(cong) 早期的《星之聲》到《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再到《你的名字。》《鈴芽之旅》,變幻唯美的天空映襯著不同的劇情與(yu) 情緒,在不同時刻打動銀幕前的人,映在無數人的心海。
21年前,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經典之作《千與(yu) 千尋》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那時的新海誠,帶著天空帶來的美好與(yu) 不可觸及的想象,剛剛開啟動畫創作之路。對他而言,宮崎駿是“難以企及的高度”。當《千與(yu) 千尋》最終拿下金熊獎,年輕的新海誠在心中感歎,“原來動畫片也可以做到如此的分量。”
2023年,新海誠的《鈴芽之旅》成為(wei) 第二部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金熊獎的日本動畫電影。“沒有想到”“感慨萬(wan) 千”,談及彼時的紅毯感受,新海誠仍覺心情複雜,“雖然最終我沒有得獎,但這也給了我最大的動力。”這位曆經多年創作早已積累了頗高人氣的導演感到,被兒(er) 時天空所激發的夢想,仍有推動自己繼續創作的力量。
《鈴芽之旅》海報。
表達的“容器”
出生於(yu) 1973年的新海誠大學畢業(ye) 後原本加入了一家電腦遊戲公司,在數年的視頻工作後,他辭職一心投身於(yu) 動畫電影製作。2002年,新海誠完成第一部公開上映的電影《星之聲》,此後約每隔兩(liang) 到三年推出一部動畫電影。中國影迷們(men) 知道新海誠,很多是從(cong) 2007年的《秒速五厘米》開始,《你的名字。》與(yu) 《天氣之子》更堪稱出圈之作。
和許多成功的動畫導演一樣,從(cong) 充滿青春悸動和自我意識的故事到唯美清新的畫麵,新海誠的作品有強烈的個(ge) 人風格,尤其是每一幀都唯美精致到可以用作壁紙的畫麵,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新片《鈴芽之旅》中,從(cong) 日本街頭的人頭熙攘,到泛著光點的寬闊海麵,更不必說滿是變幻雲(yun) 層或點點星光的天空……均以考究的升級美感呈現。
比起使用一些特效技術,新海誠更喜歡自己去設計電影中的每一個(ge) 場景和畫麵,包括每個(ge) 人物的色彩,他希望自己能從(cong) 背景開始把握畫麵的每一個(ge) 細節。據報道,在《鈴芽之旅》中,新海誠為(wei) 2000多場鏡頭完成了包括後期特效在內(nei) 的工作。
然而談及形式之美,新海誠卻不曾流露執念,“我的理解中,畫麵可以被想象成一個(ge) ‘容器’,其實最重要的是這個(ge) 容器裏麵要裝什麽(me) 東(dong) 西,我想通過這幅畫,想通過這個(ge) 場景傳(chuan) 遞什麽(me) 樣的信息。雖然從(cong) 視覺效果上講,讓人感覺到很震撼,能一下子抓住眼球也很重要,但我覺得徒有其表難有真正的意義(yi) ,最終的重心是回歸到要傳(chuan) 達的實際內(nei) 容。”
導演新海誠攜最新電影《鈴芽之旅》在上海萬(wan) 達影城舉(ju) 行首映式。陳玉宇 攝
預判中的改變
從(cong) 頗受小觀眾(zhong) 喜愛的小椅子和貓,到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從(cong) 親(qin) 情關(guan) 係到災難後的心理療愈,如果說作為(wei) “容器”的畫麵風格從(cong) 未改變,那麽(me) 《鈴芽之旅》中,新海誠“容器”內(nei) 的一切似乎已頗為(wei) 不同。在這部最新作品中,這位人氣導演突破了以往以青春悸動為(wei) 主的視角,以明顯更加豐(feng) 富的創作元素,展現出一個(ge) 新的自己。
對於(yu) 這種改變,新海誠直言在創作之初就想帶給觀眾(zhong) 一些新的感受。
在《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上映期間,新海誠曾一個(ge) 人悄悄去電影院觀察觀眾(zhong) 的反應,“印象很深刻的一次,看到一位老爺爺帶著自己的孫子去看《你的名字。》,我發現小朋友很明顯到中間有點坐不住了。但是在《天氣之子》的時候,我發現隻要有小貓咪登場的畫麵,小朋友就很愛看。”
新海誠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自己這部新作,“作品本身是災難主題,我不希望一切太沉重,覺得裏麵一定要有角色能讓作品變得明快起來。貓也好,小椅子也好,都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對於(yu) 新作所選擇的災難大主題,新海誠表示,東(dong) 日本大地震發生之前,自己的作品都是以圍繞日常生活為(wei) 主,“但大地震發生之後,讓我產(chan) 生一種你不知道這種看似將永遠進行下去的日常生活何時會(hui) 崩壞的恐懼感,我體(ti) 會(hui) 到這是無法預測的。”
《鈴芽之旅》海報。
至於(yu) 《鈴芽之旅》中出現的更多社會(hui) 性元素,新海誠認為(wei) ,這或許將成為(wei) 自己創作中的一個(ge) “常態”。盡管並非有意,但他確實預感到,也許在之後的作品中會(hui) 融入更多社會(hui) 性要素。“此前很多作品創作源於(yu) 我更年輕時的感受,年輕人往往專(zhuan) 注於(yu) 自我,或是更大的概念世界。但伴隨著進入社會(hui) 的成長,身邊的世界呈現出更具體(ti) 的存在感,對每個(ge) 人來說也變成更重要的存在。”
“我已經50歲了,不可能一直隻是製作曾經的內(nei) 容,那些年輕時的感受可能也不會(hui) 一直存在於(yu) 我的心裏。隨著我的成長,社會(hui) 性元素可能在我的作品裏會(hui) 自然而然呈現得更多一些。”新海誠說。
導演新海誠攜最新電影《鈴芽之旅》在上海萬(wan) 達影城舉(ju) 行首映式。陳玉宇 攝
未來之作
很長時間以來,新海誠一直保持對動畫電影而言當算高產(chan) 的創作頻率。從(cong) 創作之初到《你的名字。》的“出圈”,再到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金熊獎的《鈴芽之旅》,新海誠以作品演繹著自己的變與(yu) 不變。
他說,每部作品完結後都會(hui) 讓自己“空白”一段時間,這是他設定的調整期,這段時間裏會(hui) 反思之前某個(ge) 地方沒有做好,然後會(hui) 想在下一部作品中要怎樣去做,希望能獲得進步。
中國動畫製作中的年輕力量給新海誠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看來,中國動畫電影的質量正在迅速提高。攜新作來到北京,他坦言《鈴芽之旅》中貓的形象就受到《羅小黑戰記》的很大啟發。中國動畫創作者甚至做到了對日本很擅長的表現手法的進一步升華。“在動畫電影的創作中,年輕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一個(ge) 存在,中國在這方麵有優(you) 勢。”
對於(yu) 未來的創作之路,新海誠沒有給自己設定更宏大或更偏重個(ge) 人情感等的任何限製,而是希望能嚐試全新的東(dong) 西。在《鈴芽之旅》中,新海誠首次從(cong) 女主人公視角出發完成了一次充滿溫度的旅程,其中一個(ge) 原因就在於(yu) 想要呈現從(cong) 未有過的新鮮感。
具體(ti) 到下一部作品,正在“空白”期的新海誠說:“近十年我一直在做災難電影,希望下一部作品可以讓觀眾(zhong) 有一種想象不到、出乎意料的感覺,而不隻是又一部‘新海誠感’非常強的電影。”
然而無論如何,新海誠的作品在其影迷心中某些標簽式的印記或將一直留存,比如變幻萬(wan) 千卻永遠動人的天空。“天空是無法觸及的,所以對我來說,它象征著一些無法觸及的美好,比如說夢想。”新海誠說。(完)
受訪者簡介:
新海誠,日本著名動畫導演、編劇、漫畫作家。主要作品有,動畫電影《秒速5厘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鈴芽之旅》等。其中,2013年上映的《言葉之庭》獲斯圖加特國際動畫電影節長篇部門最優(you) 秀獎;2017年憑借《你的名字。》獲得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獎及第26屆日本電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導演獎;2019年,《天氣之子》獲得第44屆報知電影獎最佳動畫影片獎;2023年,新海誠的《鈴芽之旅》成為(wei) 繼宮崎駿《千與(yu) 千尋》後第二部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金熊獎的日本動畫電影;同年也榮獲第46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配樂(l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