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4月1日電 題:“治沙英雄”王有德: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xie) 照。如今,站在白芨灘沙丘遠眺,148萬(wan) 畝(mu) 的自然保護區內(nei) ,一叢(cong) 叢(cong) 沙生植物點綴其中,成片的檸條和灌木鬱鬱蔥蔥。還有凝聚著白芨灘人智慧的大片麥草方格猶如巨大的金網,縛住了曾經可怕的“沙魔”。
2000年以來,白芨灘林場改變過去單一植苗、成活靠天的被動造林模式,變成現在的工程措施與(yu) 生物措施相結合、三季造林的綜合治沙模式,重點總結推廣了草方格沙障治沙、雨季穴播造林、雨季人工模擬飛播造林、營養(yang) 袋造林、秋冬延遲造林等5項技術和措施。“這些措施克服了幹旱少雨、風蝕沙埋不利因素影響,確保了造林一次性成功。借助科學方法,林場植被覆蓋率達到29%,沙丘前移速度明顯減弱,輸沙量減少到53%。”王有德說。
最終,王有德和同事成功探索出了“五位一體(ti) ”的綜合治沙模式:一是在沙漠腹地紮設草方格營造大麵積以灌木為(wei) 主的防風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態防線;二是圍繞幹渠、公路、果園周圍建設多樹種、高密度、寬林帶、喬(qiao) 灌結合、針闊混交的大型骨幹防護林帶,構成第二道生態屏障;三是在兩(liang) 道生態屏障的保護下,內(nei) 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經果林和苗圃,大部分職工發展林產(chan) 業(ye) ,苗產(chan) 業(ye) ,家家都有20畝(mu) 園,10畝(mu) 圃,成為(wei) 職工的支柱產(chan) 業(ye) ,從(cong) 中得到了實惠;四是在田間空地,種植畜草,發展養(yang) 殖業(ye) ,增加職工收入;五是在養(yang) 殖業(ye) 發展的同時,形成牲畜糞便還田、增強林草發展後勁,實現養(yang) 殖業(ye) 反哺林草業(ye) 的循環發展產(chan) 業(ye) 體(ti) 係。同時,我們(men) 要求每人一年紮一萬(wan) 個(ge) 草方格,挖一萬(wan) 個(ge) 樹坑,種一萬(wan) 棵樹,完成治沙造林麵積一百畝(mu) ,從(cong) 治沙中實現收入一萬(wan) 元,即“六個(ge) 一”目標任務。
白芨灘“五位一體(ti) ”的綜合治沙模式被國務院《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若幹意見》中確定為(wei) 重點推廣模式。發展到現在,“五位一體(ti) ”的模式進一步深化到生態旅遊,白芨灘又被確定為(wei) 全國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此外,白芨灘林場還將多年研究的技術成果廣泛應用於(yu) 治沙造林中,引進了治沙物種30多種,開展了沙漠化地區農(nong) 用林業(ye) 試驗模式的研究,在毛烏(wu) 素沙地種植檸條、花棒、揚柴、沙柳、梭梭、沙冠棗等典型沙生植物的生態學特性及育苗造林技術的研究,還開展了珍稀瀕危植物沙冬青育苗造林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獲得了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如今,白芨灘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由原來的115種增加到現在的129種、植物由原來的306種增加到現在的311種,局部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148萬(wan) 畝(mu) 的沙漠現已擁有超41%的森林覆蓋率,成功逼退沙漠20餘(yu) 公裏,實現了真正的“人進沙退”,也成為(wei) “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生命若不休,治沙即不止
“幾十年來,我親(qin) 身見證並實踐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王有德說,實踐證明,單一經營越幹越窮,多種經營威力無窮。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白芨灘林場走出了一條“以林為(wei) 主,以副促林,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興(xing) 場致富路。隨著經營狀況的好轉,白芨灘林場還出台了職工住房補貼、職工子女上學補貼、產(chan) 業(ye) 發展補貼等一係列民生政策,既改善了職工的生活條件,也促進了職工增收,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
2018年12月18日,王有德被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改革先鋒”獎章和證書(shu)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2019年9月25日,王有德再次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王有德奮鬥的一生,詮釋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錚錚誓言,也是讓白芨灘從(cong) “沙漠之都”到“大漠綠洲”的科學治沙探路人。
“治沙,我們(men) 應該有信念、有信心,下定決(jue) 心幹好這件事,但也要注意講科學,不蠻幹,懂創新。”王有德說,以往,一些地方認為(wei) “人定勝天”,盲目“向沙漠進軍(jun) ”,不顧自然條件,在不適宜栽種草木的地方種樹種草、改造沙漠,結果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防沙治沙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治哪裏,怎麽(me) 治,用什麽(me) 樹種,都要科學論證認真研究。”
“作為(wei) 一名林業(ye) 人,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我還是希望能繼續為(wei) 沙漠綠化事業(ye)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前沙漠綠了就高興(xing) ,現在想讓社會(hui) 共享治沙成果。下一步,我想為(wei) 貧困山區、貧困沙漠地區進行募捐。比如有的村子很窮,就給他們(men) 捐上一片經果林,我們(men) 提供苗木並親(qin) 自去建園;在風沙侵害嚴(yan) 重的地方可以募捐建一片防風固沙林;給在建的學校、福利院等提供綠化服務;對寧東(dong) 的礦區進行綠化……”年近古稀的王有德,繼續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初心與(yu) 諾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