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為何電信詐騙分子屢屢得逞?

發布時間:2023-04-04 09:4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巴黎4月3日電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4月3日發表題為(wei) 《為(wei) 何電信詐騙分子屢屢得逞?》的文章,呼籲在法中國公民謹防電信詐騙。

  通知說,近期,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通過多種平台多次發布安全提醒,警示在法中國公民謹防電信詐騙。令人遺憾的是,近日又有大量在法中國留學生遭遇詐騙,經濟損失十分嚴(yan) 重。

  經梳理,被騙同胞輕信詐騙分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輕信對方公職人員身份。不法分子往往通過技術手段將來電號碼偽(wei) 裝成中國駐法國使館、國內(nei) 公安部門或快遞公司、電信服務運營商的電話,並引導當事人上網核實,從(cong) 而騙取當事人信任。

  二、輕信對方提供的文件。不法分子通知接電人因其涉及非法采購郵寄防疫物資、信用卡詐騙、跨境洗錢等卷入重大刑事案件,已被國內(nei) 公安機關(guan) 通緝,並通過社交軟件發送偽(wei) 造的“警官證”、“逮捕令”、“保密函”等文件,使當事人信以為(wei) 真。

  三、輕信對方誘導和恐嚇。不法分子往往以“幫助證明清白”或“協助辦案”為(wei) 誘餌,誘導當事人匯款至所謂“安全賬戶”進行“資金托管”,有的還會(hui) 誘導當事人拍攝裸照、錄製裸體(ti) 視頻等“配合調查”。有的不法分子還會(hui) 以“案情保密”等為(wei) 由,通過恐嚇手段操控當事人不上網、不與(yu) 親(qin) 友聯係、按時匯報行蹤,進而實施詐騙或者“虛擬綁架”。

  四、輕信理財陷阱。不法分子通過社交平台與(yu) 當事人交友、網戀,取得信任後,誘騙其在虛假投資平台投資、下注。此類平台往往使用蠅頭小利誘騙用戶不斷追加投資,最後無法取現,血本無歸。不法分子還可能包裝成為(wei) “理財大師”,把當事人拉進全是“托兒(er) ”的“理財群”實施詐騙。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再次鄭重提醒在法中國公民:隻要陌生人讓匯錢,就要繃緊安全弦!

  一、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和國內(nei) 公檢法機關(guan) 不會(hui) 以電話方式通知您涉及信用卡詐騙、跨境洗錢或其他刑事案件。

  二、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不會(hui) 以電話方式通知當事人護照過期、居留卡過期,更不會(hui) 通知來使館領取包裹或公文。

  三、國內(nei) 公檢法機關(guan) 不會(hui) 通過微信、QQ、whatsApp、Instagram等聊天軟件與(yu) 您聯係,更不會(hui) 通過聊天軟件發送“警官證”、“逮捕令”、“保密函”等文件。

  四、國內(nei) 公檢法機關(guan) 不會(hui) 以電話方式要求匯款至“安全賬戶”或繳納保障金,不會(hui) 要求接電人回撥電話與(yu) 國內(nei) 公安局、國際刑警組織等機構進行聯係。

  五、樹立正確理財觀、戀愛觀,警惕各類“一夜暴富”的理財陷阱,切勿僅(jin) 因為(wei) “網上聊得來”就盲目向素未謀麵的陌生人轉賬匯款。

  如無法辨別是否為(wei) 詐騙電話,請及時向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或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yu) 服務應急呼叫中心(+86-10-12308)核實。如不幸上當受騙,應及時向法國警方報案,並同時向國內(nei) 公安機關(guan) 報警。受害人無法直接向國內(nei) 公安機關(guan) 報案的,可通過國內(nei) 近親(qin) 屬及時報案,並向國內(nei) 報案地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請求幫助(撥打110或96110轉反詐騙中心)。(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