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徐婉玲:88年前的倫敦藝展何以在西方刮起“中國風”?

徐婉玲 發布時間:2023-04-14 09:1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電 題:88年前的倫(lun) 敦藝展何以在西方刮起“中國風”?

  作者 徐婉玲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走過近百個(ge) 春秋的故宮博物院,不僅(jin) 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而且通過多種方式極大豐(feng) 富了文物藏品,形成古書(shu) 畫、古器物、宮廷文物、書(shu) 籍檔案等領域蔚成係列、總數186萬(wan) 餘(yu) 件的珍貴館藏。

  多年來,故宮博物院持續致力於(yu) 通過文物交流互換展覽、共同保護項目、共同考古等渠道同世界對話,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men) 領略中華文化之美。鮮為(wei) 人知的是,88年前舉(ju) 辦的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是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的首次出國展覽,並在當時的歐洲時尚界刮起一股強勁“中國風”。

  對今天的人們(men) 而言,回望倫(lun) 敦藝展的舉(ju) 辦過程,了解這場“中國風”的由來和影響,能為(wei) 挖掘傳(chuan) 統文化價(jia) 值、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帶來啟示。

  英國漢學界期待舉(ju) 辦中國藝術展

  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緣起於(yu) 英國著名中國瓷器收藏家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的提議。1925年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時,他曾赴北京參觀展覽。1929年7月,大維德向故宮博物院捐款,用於(yu) 改造景陽宮瓷器陳列室。8月,故宮博物院聘請大維德擔任顧問。這些機緣使得他有機會(hui) 親(qin) 自參與(yu)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登錄和展覽策劃工作,與(yu) 大量中國宮廷文物進行了近距離接觸。及至1931年,大維德在倫(lun) 敦大學亞(ya) 非學院設立中國藝術與(yu) 考古委員會(hui) ,舉(ju) 辦一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的設想在英國漢學界逐步達成共識。

  1934年2月,大維德會(hui) 同其他幾位收藏家共同簽署《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備忘錄》,函請相關(guan) 人士轉呈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備忘錄裏,他詳細陳述舉(ju) 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與(yu) 促進國際政治交往、提升國家文化形象以及改善商業(ye) 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聯係,特別邀請中國選送故宮博物院曆代收藏品以及中國近年考古發掘品赴英倫(lun) 展覽。

  1934年9月,故宮博物院所藏之足以代表本國藝術文化者選單擬定。10月,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籌備委員會(hui) 成立,下設銅器、瓷器、書(shu) 畫等若幹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延請唐蘭(lan) 、容庚、郭葆昌、朱文鈞、陳漢第、鄧以蟄諸先生討論展覽品類並擬定展品標準。出國辦展各類事項緊鑼密鼓開展起來。

  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籌備委員會(hui) 公函(1) 故宮博物院 供圖

  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籌備委員會(hui) 公函(2) 故宮博物院 供圖

  西方人士得見中國藝術之偉(wei) 美

  相關(guan) 展品正式登陸倫(lun) 敦前,委員會(hui) 特別在上海舉(ju) 辦了一次大規模的預展。1935年4月8日至5月5日,“倫(lun) 敦中國藝術展覽上海預展會(hui) ”在上海公共租界仁記路東(dong) 口中國銀行舊址室內(nei) 公開展覽,商周鼎彝、宋元書(shu) 畫、明清瓷器等在上海預展會(hui) 得到係統陳列。

  此次預展是中國藝術品的一次係統呈現,初步建構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脈絡,在中國藝術史上有獨特地位。

  被視為(wei) “國之重器”的青銅器,幾乎匯集了當時中國主要文化機構最重要的藏品(包括傳(chuan) 世品和出土品),共計108件。其中,清宮舊藏傳(chuan) 世青銅器計96件,由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選送;最新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計12件,由河南博物院選送的8件為(wei) 1923年發掘出土的“新鄭彝器”,由安徽省立圖書(shu) 館選送的4件為(wei) 1933年壽縣出土的“楚器”。瓷器出品則以明清官窯瓷器為(wei) 大宗,且僅(jin) 限故宮博物院出品,總計352件。書(shu) 畫出品僅(jin) 限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盡量選出各派重要作家的作品,總計175件。

  倫(lun) 敦中國藝展之上海預展。上海圖書(shu) 館 供圖

  上海預展會(hui) 結束後,參展文物於(yu) 1935年6月6日由英國政府所派巡洋艦裝載駛離上海,環印度洋、紅海及地中海西行,於(yu) 7月25日抵達樸次茅斯港口。11月28日,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在伯靈頓宮開幕。倫(lun) 敦藝展會(hui) 的陳列布置以中國朝代先後為(wei) 脈絡,所陳列的文物大致按照商、周、戰國、漢魏、唐、宋、元、明、清等時代劃分,各朝代的青銅器、書(shu) 法、繪畫、雕塑、陶瓷、玉器、織繡等被並置在一起。

  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海報。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泰晤士報》特別稱讚此種展覽布置,不僅(jin) 考慮以整體(ti) 來呈現展覽會(hui) ,而且還以其內(nei) 在聯係來安排各個(ge) 陳列室,以展示每個(ge) 朝代別具一格的藝術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列為(wei) “家具雜項”的皇帝寶座受到英方專(zhuan) 家的重視和西方民眾(zhong) 追捧:皇帝的寶座、屏風以及文房用品被布置在伯靈頓宮第9展廳的入口處,英國的各大報紙也對此進行了持續關(guan) 注和報道。

  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上展出的皇帝寶座與(yu) 屏風。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倫(lun) 敦藝展刮起中國時尚風

  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是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的首次出國展覽,在歐洲時尚界刮起一股強勁的“中國風”。中國佛像的衣紋、書(shu) 法的線條、瓷器的色彩,都被視為(wei) 東(dong) 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時尚服裝設計和個(ge) 性飾品製作領域得到廣泛借鑒和使用。

  展覽開幕前,Vogue雜誌於(yu) 1935年10月30日用一整版的篇幅,梳理預測了中國佛像的衣紋裝飾以及陶瓷的花紋色彩,即將對時尚帶來的一些影響。倫(lun) 敦藝展開幕後,歐洲時尚設計師陸續趕赴伯靈頓宮參觀展覽,希望從(cong) 中找尋時尚設計的靈感。一條春季時尚長裙的設計靈感,來源於(yu) 展覽中的一座唐代漢白玉菩薩立姿像。佛像婀娜娉婷的身姿、華美精致的瓔珞以及輕薄柔軟的長裙,深深吸引著設計師的目光。

  從(cong) 展覽中汲取靈感設計出的春季時尚長裙。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展覽在歐洲開啟了新的時尚潮流。設計師製作了帶印花的絲(si) 綢中長緊身衣裙,織物上的圖案源於(yu) 中國書(shu) 法的線條和色彩,一整塊麵料上的大麵積鑲嵌以及對暗色係的偏愛,使得這些服裝更具高級感和神秘感。多款新式禮服和帽子的靈感來自於(yu) 展覽中陳列的繪畫,例如文人畫中的布衣鬥笠和宮廷畫中的朝服官帽。一時間,歐洲的皇室成員、貴族名媛都以擁有一件中國元素的時尚單品為(wei) 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時尚品位的追求。

  引領歐洲時尚新潮流的絲(si) 綢中長緊身衣裙,設計靈感來自此次展覽。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堪稱一場彪炳史冊(ce) 的國際藝術展。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時任院長李維廉爵士(Sir William Llewellyn)稱讚,這是一場“最為(wei) 精彩、最為(wei) 全麵”的中國藝術展,它表明“中國不同時期的各類藝術已臻於(yu) 完善”。

  國家交往與(yu) 文化互動始終是國際展覽關(guan) 注的一個(ge) 重點。特定曆史時空中的展覽並非純粹和中立的,無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中國藝術,哪些文物被選中,以何種方式被排列展示,無不透露展覽的判斷和意圖。倫(lun) 敦藝展有一條貫徹始終的主線,那就是中英雙方專(zhuan) 家都在曆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語境中衡量和闡釋中國藝術,包括宮廷收藏在中華文化發展脈絡裏的意義(yi) ,以及中華文明的見證物和藝術品在世界文化藝術審美中的位置。

  故宮已走過600多年的曆程,回望這些曆史經驗,對於(yu) 人們(men) 當下挖掘中華文化價(jia) 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以及促進民心相連相通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yi) 。(完)

  作者簡介:

  徐婉玲,藝術學博士,研究館員。現任職於(yu) 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主要從(cong) 事故宮博物院史和近代中國博物館史研究,並擔任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所長。長期潛心故宮博物院院史研究,主持和參與(yu) 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2012年,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博物館與(yu) 認同之建構:以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為(wei) 中心”。2018年,獲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hui) “藝術專(zhuan) 業(ye) 與(yu) 管理人才國際交流項目”資助,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整理研究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相關(guan) 檔案文獻。2019年,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yu) 史跡保護研究”子課題負責人。2021年,策劃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5號館基本陳列以及2號館“歸去來:故宮南遷書(shu) 畫文獻展”。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