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日本京劇院院長吳汝俊:如何讓京劇之美浸潤海外觀眾心田?

朱晨曦 發布時間:2023-04-24 09: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東(dong) 京4月23日電 題:如何讓京劇之美浸潤海外觀眾(zhong) 心田?

  ——專(zhuan) 訪日本京劇院院長吳汝俊

  中新社記者 朱晨曦

  吳汝俊出生於(yu) 中國京劇藝術世家,自幼學習(xi) 京劇和京胡。旅居日本後,他創作出《貴妃東(dong) 渡》《武則天》《孟母三遷》等“吳氏新京劇”,受到日本觀眾(zhong) 喜愛。日本大正時期的“梅蘭(lan) 芳熱”何以形成?如何讓海外觀眾(zhong) 感受到京劇魅力?近日,日本京劇院院長吳汝俊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就以上話題進行探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日戲劇交流源遠流長。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曾訪日公演,引發了日本大正時期的“梅蘭(lan) 芳熱”。您認為(wei) “梅蘭(lan) 芳熱”是如何形成的?

  吳汝俊:1919年梅蘭(lan) 芳海外公演首站即選在日本,此後他又先後於(yu) 1924年和1956年兩(liang) 度在日本公演,向日本觀眾(zhong) 展示了中國京劇的魅力。梅蘭(lan) 芳是中國戲曲的代表人物,1919年在日公演時,他表演了京劇《貴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派戲代表作,對人物的表現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為(wei) 拉近和外國觀眾(zhong) 的距離,梅蘭(lan) 芳和劇作家齊如山等人在公演劇目中加入了大量舞蹈元素。舞蹈和演唱的比例,三七開總是有的。比如,《貴妃醉酒》加入了水袖舞;《天女散花》中,梅蘭(lan) 芳舞動時服裝如蓮花盛開,給觀眾(zhong) 帶來視覺衝(chong) 擊。改編增加了京劇的觀賞性,也讓日本觀眾(zhong) 更能感受到京劇魅力。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以後,阪東(dong) 玉三郎等日本歌舞伎名家赴華向梅蘭(lan) 芳之子梅葆玖學習(xi) 《貴妃醉酒》。梅葆玥、梅葆玖姐弟與(yu) 日本歌舞伎名家的友誼,傳(chuan) 為(wei) 兩(liang) 國梨園佳話。

  2001年,由梅派傳(chuan) 人梅葆玖率領的“梅蘭(lan) 芳京劇團”在日本東(dong) 京舉(ju) 行公演。圖為(wei) 梅葆玖在《貴妃醉酒》中飾演楊貴妃。陶光雄 攝

  中新社記者:中日同屬東(dong) 亞(ya) 文化圈,在傳(chuan) 統文化領域有著深厚淵源。您認為(wei) 京劇與(yu) 歌舞伎等日本傳(chuan) 統戲劇有何異同?

  吳汝俊:梅蘭(lan) 芳曾說,中日傳(chuan) 統戲劇“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關(guan) 係,彼此聲氣相聞,呼吸相通”。在戲劇藝術上,中日都高度重視傳(chuan) 統文化,戲劇內(nei) 容大多取材自傳(chuan) 統故事,在文學性上有相似之處。日本傳(chuan) 統戲劇服裝跟中國漢唐時期較為(wei) 相像。在舞台美術方麵,中日傳(chuan) 統戲劇都有山、水、青鬆等古典元素,並通過抽象的動漫式設計來呈現,予人親(qin) 近之感。

  中日傳(chuan) 統戲劇似乎給人距離很近的印象,但仔細比較後,會(hui) 發現相差很遠。在日本歌舞伎、能和狂言的表演中,表演者自身並不唱,而由伴奏人員伴唱。中國戲曲則集唱念做打舞於(yu) 一身。在日本傳(chuan) 統戲劇表演中,表演者有時半天都不走一步,有時突然有一個(ge) 比較大的動作。京劇的台步是外八字,日本歌舞伎、能和狂言走的台步則是內(nei) 八字,從(cong) 中可見兩(liang) 國傳(chuan) 統戲劇表演風格的差異。我將中國戲曲的表演風格概括為(wei) “動中有靜”,日本的表演風格則為(wei) “靜中有動”。

  日本歌舞伎表演。廖力華 攝

  從(cong) 服裝上看,日本戲劇服裝較大、衣擺較長,整體(ti) 較為(wei) 厚重,因此要緩慢移動。京劇服裝相較之下更為(wei) 輕便。受台步和服裝影響,歌舞伎舞台上沒有台毯,京劇表演則需台毯來增加阻力和摩擦,使演員能站得穩。

  在化妝上,歌舞伎以白底為(wei) 主,京劇彩妝則以紅底為(wei) 主。京劇化妝色彩豐(feng) 富,赤橙黃綠青藍紫會(hui) 用在忠臣、奸臣等不同臉譜人物上,以呈現人物性格,體(ti) 現了京劇的臉譜藝術。

  2015年,中日兩(liang) 國青年藝術家聯手,將京劇經典劇目《霸王別姬》和《大登殿》與(yu) 歌舞伎傳(chuan) 世佳作《春興(xing) 鏡獅子》同時搬上北京梅蘭(lan) 芳大劇院舞台。圖為(wei) 中日青年藝術家共同謝幕。潘旭臨(lin) 攝

  中新社記者:在日本推廣京劇,您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您創作的“吳氏新京劇”有何特點?

  吳汝俊:旅日之初,我進行京劇表演時,發現大多數日本觀眾(zhong) 的掌聲隻是禮節性的。由於(yu)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外國觀眾(zhong) 在欣賞時,一時半會(hui) 兒(er) 很難真正理解其中內(nei) 容。於(yu) 是,我一邊搞創作,一邊在大學進行學術交流,麵向公眾(zhong) 開展講座。

  中國京劇的發展是從(cong) “傳(chuan) 統戲”到“新編曆史劇”,再到“現代戲”。為(wei) 吸引更多觀眾(zhong) 和年輕人欣賞京劇,我決(jue) 定對京劇予以創新,將其流行和通俗化,變得更有國際性、生命力。我先後創作了《貴妃東(dong) 渡》《武則天》《四美圖》《宋氏三姐妹》《孟母三遷》《孔聖母》《愛心觀音》等十多部大型原創劇目。這些“吳氏新京劇”在日本獲得好評。

  吳汝俊表演《孟母三遷》。受訪者供圖

  我根據劇情起承轉合,把中國的民間舞、古典舞以及芭蕾、現代舞加入進來,避免舞台的單調化,使其更具可視性。在三到五分鍾的幕間也加入了舞蹈,使觀眾(zhong) 注意力處於(yu) 比較集中的狀態,能一直關(guan) 注劇情發展。同時,我還在劇中加入主題音樂(le) 和人物音樂(le) 的理念。京劇由“西皮”“二黃”兩(liang) 種基本腔調組成,以曲牌和皮黃之交替表達內(nei) 容,並沒有旋律和主題音樂(le) 的表達形式。我根據故事情節創作出主題音樂(le) ,用音樂(le) 表達故事,再把代表每個(ge) 角色的人物音樂(le) 旋律貫穿於(yu) 唱腔之中,呈現朗朗上口的唱段。主題音樂(le) 中既有京劇、昆曲元素,也有中國民間小調、西洋樂(le) 和電聲樂(le) 的元素。

  吳汝俊表演《則天大帝》。受訪者供圖

  在京劇服裝設計上,傳(chuan) 統京劇服裝的色彩較為(wei) 單一,我大膽地做了一些創新,充分運用色彩增強了服裝的立體(ti) 感。在舞台方麵,我借鑒了日本的“超級歌舞伎”,並將電影的視覺、音響、燈光等表現手法搬上舞台,讓表演更有現代感。新型舞台光電技術、新式景觀道具、燈光音響的使用,使新京劇不光是唱念做打功夫的欣賞,也是聲光舞美的盛宴。

  吳汝俊表演《七夕情緣》。受訪者供圖

  此外,我也將京胡與(yu) 國外電聲器樂(le) 結合,創作了《夢鄉(xiang) 》《幸福鳥》《祈禱》《春風》等100多首京胡輕音樂(le) 曲目,受到日本聽眾(zhong) 喜愛。在京胡輕音樂(le) 中,我加入倫(lun) 巴、迪斯科、探戈等曲調,重新編排傳(chuan) 統曲牌,融入小夜曲。這些音樂(le) 有一個(ge) 共同的主題——大愛與(yu) 和平。

  中新社記者:您廣泛吸收京劇各大流派所長,形成“吳氏青衣”唱法。請問您如何探索出這一獨特唱法?

  吳汝俊:我在京劇演唱時,並沒有刻意模仿哪一個(ge) 派別。因為(wei) 每個(ge) 人的聲帶不一樣,長短薄厚不同。要根據自己體(ti) 會(hui) 到的人物內(nei) 心世界去進行演唱,這樣唱出來就會(hui) 生動、自然。我認為(wei) ,對於(yu) 男旦的演唱而言,由於(yu) 男性聲帶本身就寬厚,如果在學習(xi) 過程中隻是對某一男旦進行簡單模仿,就會(hui) “放大樣”,男性的嗓音特征就會(hui) 更為(wei) 明顯。我曾學習(xi) 借鑒京劇《紅色娘子軍(jun) 》中吳清華的扮演者杜近芳老師。此外,一些女歌唱家在民歌演唱中,對細節的刻畫也值得男旦借鑒。若能把女聲中的清脆甜美放進男旦演唱中,就會(hui) 吸引人。

  吳汝俊表演《七夕情緣》。受訪者供圖

  如果隻是僵化地模仿某一個(ge) 門派,一定是死胡同。不僅(jin) 永遠學不像,而且越學越不像。京劇表演中,最重要的是謙虛的學習(xi) 態度。我在演唱中把我認為(wei) 好的東(dong) 西都進行了借鑒和吸收。

  吳汝俊表演《七夕情緣》。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您有何新的創作和演出計劃?

  吳汝俊:我創作的新京劇《臨(lin) 水娘娘》計劃於(yu) 今年5月在東(dong) 京開演。創作的初衷是希望中日友好,促進兩(liang) 國文化交流。《臨(lin) 水娘娘》講述了福州女子陳靖姑為(wei) 民祈雨的故事。相傳(chuan) 陳靖姑出生於(yu) 中國福州倉(cang) 山下渡,年少即能降妖除魔、扶危救難,二十四歲施法祈雨抗旱,為(wei) 民除害而殞身於(yu) 古田臨(lin) 水。臨(lin) 水娘娘是與(yu) “海上女神”媽祖齊名的“陸上女神”,在日本和東(dong) 南亞(ya) 地區也有廣泛的影響力。我認為(wei) 該信仰蘊含著奉獻、執著、堅強等中華民族優(you) 秀品質。

  《臨(lin) 水娘娘》這出劇目重要的是表現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我想將她無私奉獻的精神傳(chuan) 遞給大家。(完)

  受訪者簡介:

  吳汝俊,旅日京劇表演藝術家,現任日本京劇院院長。1963年,吳汝俊出生於(yu) 京劇藝術世家,父親(qin) 是著名作曲家、京胡演奏家吳樂(le) 常,母親(qin) 是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吳鳳樓。4歲學戲,9歲學琴,21歲從(cong) 中國戲曲學院畢業(ye) 後分配至中國國家京劇院工作。1989年移居日本。代表作有《貴妃東(dong) 渡》《四美圖》《宋氏三姐妹》《孔聖母》《武則天》《則天大帝》《愛心觀音》《孟母三遷》等。2014年獲《中華之光——傳(chuan) 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