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廬山抗戰”四個(ge) 金色大字,鐫刻在廬山抗戰博物館建築正門高懸的匾額上。 吳鵬泉 攝
中新網江西廬山5月16日電 題:探訪江西廬山抗戰博物館 遊客稱要“牢記曆史”
作者 吳鵬泉 袁源 楊亞(ya) 紅
“當時國難當頭,麵對外敵入侵,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爭(zheng) ,我們(men) 要牢記曆史,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那段曆史。”在江西廬山抗戰博物館,來自河南開封的56歲遊客杜愛萍如是說。
隨著氣溫逐漸攀升,作為(wei) 馳名中外的避暑勝地,“世界名山”江西廬山每天吸引眾(zhong) 多遊客紛至遝來。近日,記者登上江西廬山,探訪位於(yu) 廬山牯嶺東(dong) 穀長衝(chong) 河畔的廬山抗戰博物館。
江西廬山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誌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廬山也是一座曾遭受戰火洗禮的中國名山,承載著厚重的中國近現代社會(hui) 政治曆史。
1937年6月至7月,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兩(liang) 次上廬山與(yu) 蔣介石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當年7月17日,蔣介石在此發表了《抗戰宣言》。
圖為(wei) 在廬山抗戰博物館外,有不少等待參觀的遊客。 吳鵬泉 攝
廬山抗戰博物館就是蔣介石發表《抗戰宣言》的見證地。來到廬山抗戰博物館,隻見“廬山抗戰”四個(ge) 金色大字,鐫刻在博物館建築正門高懸的匾額上,三棟聯立的中式宮殿式兩(liang) 層建築在蒼鬆翠柏的掩映下巍然矗立。
廬山抗戰博物館為(wei) 原廬山圖書(shu) 館舊址,是廬山東(dong) 穀第一座由中國人設計並建造的大型建築。1996年,該館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該館入選為(wei) 首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1938年7月至1939年4月,江西保安三團和十一團奉令駐守廬山,並在廬山與(yu) 日軍(jun) 激戰近九個(ge) 月、大小戰鬥200餘(yu) 次。保安團第十一團指揮部就設在該館內(nei) 。
據廬山抗戰博物館講解員雷培介紹,博物館以“國共和談”“抗戰宣言”“浴血抗戰”等為(wei) 主要展示內(nei) 容,通過使用大量史料、實物和圖片,重點展示國共第二次合作,以及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全國人民共同呼籲下,國民黨(dang) 政府召開由各界代表參加的廬山談話會(hui) 和蔣介石宣布對日作戰、發表《抗戰宣言》的曆史。
圖為(wei) 遊客在廬山抗戰博物館內(nei) 參觀。 吳鵬泉 攝
“以前隻聽過廬山的美景,經過這次博物館的參觀,我發現廬山在中國抗戰曆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望著展廳內(nei) 展示的中國軍(jun) 民抗日戰爭(zheng) 時期人口財產(chan) 損失統計表,首次參觀廬山抗戰博物館的山東(dong) 青島遊客蔣博文說道。
“看著這些傷(shang) 亡數據,內(nei) 心非常震撼。”在蔣博文看來,一組組數據都藏著一段“國家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故事,“在危難時刻,更需要團結一致,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men) 的出路。”
在廬山抗戰博物館中,有一間根據當時場景布置的會(hui) 場,走進會(hui) 場,記者看到席位呈“山”字排列。不一會(hui) 兒(er) ,便能聽到這樣一段聲音:“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jue) 心。”這是演員模仿蔣介石發表《抗戰宣言》的聲音。
“席位呈‘山’字排列,體(ti) 現了人人平等的理念。”雷培認為(wei) ,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兩(liang) 次上廬山進行國共合作談判,促成了國共兩(liang) 黨(dang) 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一致對抗日本的基礎。
中共廬山市委統戰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抗戰宣言》的發表,在當時對動員全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yi) 的侵略有著積極意義(yi) 。為(wei) 了民族利益,國共兩(liang) 黨(dang) 共赴抗日戰場,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取得了最終勝利。“過去,我們(men) 依靠統一戰線取得抗戰勝利。今後,我們(men) 還應銘記曆史,繼續發揮統一戰線重要法寶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