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的大贏家:美國經濟”(深度觀察)
——美國如何從(cong) 烏(wu) 克蘭(lan) 危機中攫取戰略利益②
烏(wu) 克蘭(lan) 危機全麵升級以來,歐盟追隨美國對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產(chan) 品實施禁運或限價(jia) ,引發明顯反噬效應:歐洲多國能源供給緊張、通貨膨脹加劇、民生受到衝(chong) 擊。與(yu) 此同時,美國卻借機向歐洲出口高價(jia) 天然氣,美國頁岩氣快速占領歐洲市場,歐洲能源自主乃至碳中和目標麵臨(lin) 新的挑戰。
法國能源經濟學家讓—雅克·尼維亞(ya) 特撰文表示,在西歐努力為(wei) 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而尋找替代方案時,美國卻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之一。“歐洲的能源依賴仍舊存在,隻是換了受益者。”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直言:“歐洲能源危機的大贏家:美國經濟。”
美國借機大發能源財
今年1月14日,在德國東(dong) 北部梅前州的港口小城盧布明,一座在幾個(ge) 月內(nei) 匆匆建成的浮動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正式啟用。而離儀(yi) 式現場僅(jin) 40米處,就是“北溪—1”天然氣管道接收站。自2022年8月以來,該設施一直處於(yu) 停運狀態。另一側(ce) 的“北溪—2”接收站,則從(cong) 未被啟用過。
“北溪—1”管道於(yu) 2011年建成,是俄羅斯對歐洲主要輸氣管道,東(dong) 起俄羅斯維堡,經由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盧布明,再經德國境內(nei) 兩(liang) 條連接管道傳(chuan) 送至德國各地及其他歐洲國家天然氣管網。據盧布明市政府統計,在烏(wu) 克蘭(lan) 危機爆發前,每年有大約550億(yi) 立方米俄羅斯天然氣經由“北溪—1”管道被輸送至德國及西歐國家,給盧布明帶來超過200萬(wan) 歐元的稅收。相比之下,新建成的浮動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每年至多接收52億(yi) 立方米的天然氣,並且接收站給當地帶來噪聲汙染,還因穿過自然保護區而引發環保團體(ti) 抗議。
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21年,歐盟從(cong) 俄羅斯進口天然氣1550億(yi) 立方米,約占其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5%,歐盟從(cong) 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為(wei) 220億(yi) 立方米。但到2022年,歐盟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占比已不到25%,自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增至560億(yi) 立方米——這幾乎與(yu) “北溪—1”的年輸送能力相當,短短一年時間增加了1.5倍。
美國能源信息局數據顯示,主要受歐洲需求激增提振,2022年上半年,美國躍升為(wei) 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出口量較2021年下半年增長12%。2022年1月至9月,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收入飆升至350億(yi) 美元,而2021年同期為(wei) 83億(yi) 美元。同期,美國頁岩油氣企業(ye) 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盈利達到13億(yi) 美元,而在2020年該公司一度申請破產(chan) 保護。據美國《商業(ye) 內(nei) 幕》網站報道,美國能源公司隻需要花6000萬(wan) 美元就可以將一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裝滿,而歐洲的收購價(jia) 卻高達2.75億(yi) 美元。除去運輸等成本,每艘船可以賺超過1.5億(yi) 美元。
法國《世界報》的文章認為(wei) ,美國試圖從(cong) 烏(wu) 克蘭(lan) 危機長期化中漁利,而歐洲為(wei) 此承受了沉重後果,平均每月要花費幾十億(yi) 美元進口液化天然氣,幾乎是此前年份的10倍。受能源價(jia) 格衝(chong) 擊等因素影響,多個(ge) 歐盟成員國物價(jia) 持續高漲,今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僅(jin) 增長0.1%。
“從(cong) 美國進口價(jia) 格高昂的液化天然氣,既對美國形成了能源依賴,又造成自身民生與(yu) 經濟成本高漲,歐洲能源安全麵臨(lin) 嚴(yan) 峻形勢。”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wei) 。
歐俄能源合作遭破壞
2022年9月26日,“北溪—1”和“北溪—2”幾乎同時發生爆炸。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公開爆料稱,“北溪”管道遭破壞與(yu) 美國情報部門及美軍(jun) 有關(guan) 。美國情報部門2021年12月就開始策劃破壞“北溪”管道。經過數月謀劃,美國海軍(jun) 多名潛水員去年6月潛入海中安放炸彈,挪威海軍(jun) 的飛機9月投擲聲呐浮標後引爆炸彈。
麵對赫什的爆料,西方國家及其媒體(ti) 幾乎一致保持沉默。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引述一名歐洲外交官的話說,“不要談論‘北溪’,如今已成為(wei) 北約和歐盟決(jue) 策者開會(hui) 時的不成文規定。”
雖然“北溪”被炸真相眾(zhong) 說紛紜,但美國政府反對歐俄能源合作的態度卻明確而堅決(jue) 。“北溪”管道被炸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事件“終歸是一個(ge) 巨大的機會(hui) ”,有利於(yu) 歐洲“一次性徹底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烏(wu) 克蘭(lan) 危機全麵升級前,歐俄之間有相對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來自俄羅斯的能源提高了歐洲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同時歐洲工業(ye) 品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如今,歐俄能源脫鉤令歐洲陷入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嚴(yan) 重的能源困境。
“歐洲工業(ye) 發展曾基於(yu) 豐(feng) 富而廉價(jia) 的俄羅斯能源,但這種模式結束了,未來歐洲能源將比過去更加昂貴。”國際能源署執行幹事法提赫·比羅爾認為(wei) ,這將對歐洲工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帶來巨大壓力,因為(wei) 能源占工業(ye) 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匈牙利民主者》雜誌記者部主任薩爾馬·久爾吉對本報記者表示:“‘北溪’管道被炸毀,嚴(yan) 重破壞了德俄能源合作。某些域外勢力煽風點火,正在利用戰爭(zheng) 破壞歐洲向上發展的動能。”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俄羅斯東(dong) 歐中亞(ya) 研究所研究員田德文認為(wei) ,歐俄能源合作曾是戰後歐洲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今俄羅斯與(yu) 德國的能源合作卻被切斷。“失去俄羅斯穩定的能源供應,歐洲‘工業(ye) 化’進程會(hui) 受影響。美國借助能源供給又進一步影響歐洲經濟、防務等事務。”
歐洲能源安全麵臨(lin) 挑戰
烏(wu) 克蘭(lan) 危機直接影響歐洲能源安全版圖,對歐洲經濟複蘇形成挑戰。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22年10月參加歐盟峰會(hui) 後公開指責美國在國內(nei) 低價(jia) 賣油、對歐洲高價(jia) 倒貨的做法,稱美國從(cong) 地緣政治爭(zheng) 鬥中獲取超額利潤,賣給歐洲的天然氣價(jia) 格比美本土市場售價(jia) 高出3至4倍。
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2023年經濟預測報告稱,如果能源危機持續惡化,歐洲將麵臨(lin) 非常嚴(yan) 峻的經濟形勢。德國《圖片報》披露的一份歐盟委員會(hui) 文件顯示,高昂的能源價(jia) 格給德國中小企業(ye) 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1/4的受訪德國中小企業(ye) 考慮將生產(chan) 線遷往國外,能源密集型行業(ye) 尤其如此。
為(wei) 應對能源短缺問題,歐洲一些國家解除了水力壓裂技術禁令,用於(yu) 支持頁岩氣和頁岩油的開采。據新聞調查機構“歐洲調查”的數據顯示,僅(jin) 2022年歐洲企業(ye) 就簽署了10份美國液化天然氣合同。與(yu) 此同時,德國、捷克、保加利亞(ya) 和意大利等國已相繼開始考慮暫停淘汰煤炭。2022年,德國的煤炭發電占比創下了近年來新高。
嚴(yan) 峻的能源危機,不僅(jin) 直接影響歐洲能源轉型的市場信心和民意基礎,也加劇了國際社會(hui) 對歐洲碳中和能否按期推進的擔憂。德國世界經濟理事會(hui) 主席彼得·紐鮑姆對本報記者表示,烏(wu) 克蘭(lan) 危機凸顯能源安全是歐洲能源政策的關(guan) 鍵,歐洲必須製定新的能源戰略。德國工業(ye) 聯合會(hui) 主席西格弗裏德·魯斯武爾姆認為(wei) ,不斷上漲的電力和天然氣價(jia) 格有可能壓垮經濟,這種情況將迫使企業(ye) 在實施氣候中和計劃上打折扣。法提赫·比羅爾表示,歐洲必須萬(wan) 分小心地避免這一問題——因為(wei) 地緣衝(chong) 突影響應對氣候變化進程。
歐洲分析人士指出,從(cong) 曆史上看,歐洲陷入能源危機均源於(yu) 地緣政治危機的外溢效應,其根源在於(yu) 美國長期通過地緣政治來操控全球能源格局。“缺乏真正的能源戰略,將導致歐洲民眾(zhong) 和企業(ye) 承受沉重負擔。”讓—雅克·尼維亞(ya) 特強調。(人民日報記者 李強 劉仲華)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31日 1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