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專(zhuan) 線】台灣青年在重慶跨界打造複合式餐廳
中新社重慶6月14日電 題:台灣青年在重慶跨界打造複合式餐廳
中新社記者 鍾旖
“在這裏,大家可以發發呆,舒服地和朋友聊聊天,好好享受美食。”提起在重慶開餐廳的初衷,14日,正在廚房忙碌的台灣青年江承晉(Paul)說,希望為(wei) 食客營造“回家”的感覺,在都市中放慢步調。
出生於(yu) 1988年的江承晉來自台北,在重慶已生活10年。入渝前5年,他的身份還是IT從(cong) 業(ye) 者,被電子台企外派至重慶從(cong) 事銷售與(yu) 工程服務。2018年,基於(yu) 家族不少成員從(cong) 事餐飲業(ye) 的淵源,加上“想要跳出舒適圈”,江承晉跨界打造台式複合式餐廳“鬧熱商行”,成為(wei) 餐飲“新人”。
不過5年時間,這一台式風味美食店鋪已在重慶核心商圈旁的居民樓內(nei) 開設兩(liang) 家,在社交平台成為(wei) 年輕人的“寶藏打卡地”。
“我嚐試開過街邊店,但快銷的節奏、行色匆匆的客流並不是我想要的。”江承晉說,之所以選址居民樓,是看重其濃厚的生活氣息。“在台灣有很多融合式的社區店,我也是把經營模式原汁原味地搬來大陸。”
記者近日在兩(liang) 家店探訪看到,盡管約80平方米的空間內(nei) 隻散落擺放10張餐桌,但隨處可見的木質裝修、水磨石地板、暖黃的燈光,處處彰顯著複古氣息。江承晉透露,店內(nei) 播放的音樂(le) 、喝水的茶杯都經過精心挑選,隻為(wei) 讓人找到“家”的親(qin) 切感。
豬扒包、豬排蛋餅、椰香咖喱雞、芝士菠蘿油、古早黑糖奶茶……“我想把每一樣菜品都做出特色,把我覺得好吃的與(yu) 大家分享。”江承晉介紹,因是自己摸索,店內(nei) 菜品上新速度較慢,研發一款產(chan) 品耗時幾個(ge) 月也是常有的事。如今,在不更改台灣味型的基礎上,他開發了近20個(ge) 菜品、近30款飲品。值得一提的是,為(wei) 迎合重慶人口味,他還尋求飲食的共性和平衡,將酸、辣等元素適當融入。
在江承晉看來,“創業(ye) 是痛並快樂(le) 的過程”。其中一“痛”是難有休息,江承晉一年有300多天11時到店、21時離店,“起早貪黑,一門心思在店裏”。為(wei) 保證菜品的穩定性,他堅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如精選原料、炒製鹵肉,忙完往往是淩晨三四點。
“創業(ye) 嘛,就不可能當蹺腳老板(形容老板不做事,做甩手掌櫃)。”江承晉笑著說,打拚雖有波折,但都能收獲寶貴經驗,需要“不放棄、沉住氣、再出發”。
常在店裏,食客給到的反饋也是最直觀的。“每當研發的菜品得到認可,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江承晉說,鼓勵的聲音也在提醒他不要忘記初衷,用心把東(dong) 西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熱衷探索的江承晉足跡已遍布大陸的雲(yun) 南、天津、江西等省份,領略了大好河山,他愈發覺得大陸土壤充滿機會(hui) 。以直轄市重慶為(wei) 例,不僅(jin) 有“8D魔幻”地形帶來的驚奇,還有越來越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開放姿態。“這座城市的發展速度,若不是親(qin) 身體(ti) 驗,是無法想象的。”
回望大陸生活,江承晉說,重慶已是他的第二故鄉(xiang) ,諸多人和事都值得感恩。江承晉表示,未來,他會(hui) 在深耕台式餐飲的同時嚐試新的創業(ye) 項目。自己也樂(le) 於(yu) 成為(wei) 一座“橋梁”,分享創業(ye) 經驗,助力更多台青“登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