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日本排汙入海將進一步失信於國際社會

際文 發布時間:2023-06-19 08:49:00來源: 法治日報

  □ 際文

  在國際社會(hui) 的反對聲中,日本開始加速推進排汙入海了。

  據日本共同社12日報道,日本東(dong) 京電力公司當天開始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排放設備進行試運行。此次試運行將持續兩(liang) 周左右,其間將以不含放射性物質的淡水與(yu) 海水混合的方式進行,測試能否將固定量的水排入海中,並確認能否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操控裝置來停止排海作業(ye) 。

  日方這種為(wei) 了本國私利,損害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做法,說服不了國內(nei) 外的民眾(zhong) ,隻會(hui) 讓日本蒙羞,讓周邊國家和太平洋島國的民眾(zhong) 受害,讓日本進一步失信於(yu) 國際社會(hui) 。

  缺乏第三方監督 日本仍一意孤行

  2011年3月,日本東(dong) 北部海域發生裏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因海水灌入發生斷電,多個(ge) 核反應堆爆炸、堆芯熔毀。此後的10餘(yu) 年間,如何“消化”核汙染水,成了福島核事故善後處理的重大難題。

  為(wei) 了“消化”核汙染水,日本政府一意孤行,推出排汙入海計劃。在此過程中,日本政府反複糾纏“核汙染水”稱謂,聲稱要排放的是經過多核素處理係統淨化的“處理水”,是“安全的”,甚至“達到可飲用的程度”。

  外界對此紛紛質疑,所謂“處理水”是否真的安全?日本為(wei) 何不直接飲用或再利用經過處理的福島核汙染水,而是執意排入大海?

  對於(yu) 這些質疑,日本迄今未能證明核汙染水排海安全無害。日方自己公布的數據也顯示,近70%處理後的核汙染水仍不達標。然而,日方卻發明出“處理水”這樣的偽(wei) 科學名詞,試圖掩蓋核汙染水排海的不確定風險。

  日本龍穀大學教授大島堅一曾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內(nei) 儲(chu) 存核汙染水的儲(chu) 水罐超過1000個(ge) ,東(dong) 京電力公司僅(jin) 選取很少一部分進行檢測,並且全部檢測工作都自行完成,並沒有第三方機構進行核實。美國《科學》雜誌也刊文指出,東(dong) 京電力公司的說法無法得到足夠數據支持,不值得信任。

  此外,據日媒報道,東(dong) 京電力公司曾數十次發生數據造假及事故醜(chou) 聞,就在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東(dong) 京電力公司極力隱瞞“堆芯熔毀”事實,並在之後的其他核電項目上繼續漠視安全、違規操作。去年10月,東(dong) 京電力公司又被日本媒體(ti) 曝光為(wei) 掩蓋核汙染水危害而誤導民眾(zhong) ,在接待參觀者時,用於(yu) 演示的放射線檢測儀(yi) 根本測不出放射性氚,而且隻能對濃度超過一定限度的放射性銫產(chan) 生反應。

  在缺乏第三方監督的條件下,在有關(guan) 技術和淨化裝置長期可靠性得到驗證之前,排海方案存在嚴(yan) 重風險隱患和不確定性,一旦實施排海將對海洋和人類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國際社會(hui) 對此無法接受。

  排“核”入海成本低但危害深遠

  國際輿論堅決(jue) 反對日本政府的排汙入海計劃,其中一個(ge) 原因是處置核汙染水並不是沒有其他的辦法,而且其他辦法可能更有效,更能減少汙染。

  處理核汙染水並非僅(jin) 有一條路。就連日本此前的專(zhuan) 家組也曾提出過5種核汙染水的處理方案,即排入海裏、變成水蒸氣排入大氣、沿著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處、電解處理、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

  在這5種方案中,將核汙染水排入海裏是成本最低的。最昂貴的辦法是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預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正是出於(yu) 一己私利,日本政府一再為(wei) 福島核汙染水“洗白”,號稱水質無害、排放有理,把排海當作處置核汙染水唯一選項,但事實卻一再“打臉”。

  據日本媒體(ti) 報道,東(dong) 京電力公司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5月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nei) 捕獲的海魚許氏平鮋體(ti) 內(nei) 放射性元素超標,放射性元素銫含量達每千克18000貝克勒爾,超過日本食品衛生法所規定標準的180倍。

  對於(yu) 排汙入海計劃,日本自己的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給出的答案很明確:排海最省錢,對日本自身的汙染風險最小。

  海洋是全世界的公共財產(chan) ,不是日本的“下水道”。這種為(wei) 了自己省錢卻讓全世界買(mai) 單的做法,是極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行為(wei) 。

  日本排“核”入海影響有多大

  福島核設施每天產(chan) 生140噸核汙染水。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汙染水會(hui) 被送入多核素去除設備進行“淨化處理”。核汙染水中包含的銫、鍶等62種放射性物質會(hui) 被吸收,但包括氚在內(nei) 的放射性元素難以徹底清除。

  核汙染水入海後,大部分放射性元素會(hui) 被海洋微生物吸收,經過食物鏈循環,它們(men) 中的一部分將隨水產(chan) 品進入陸地、出現在人類餐桌上;剩下的會(hui) 逐漸沉積在海洋之中,甚至可能通過自然循環、在特定區域形成高濃度聚集,最終成為(wei) 長期隱患。

  此外,大氣循環有可能將核汙染水蒸發到雲(yun) 層,再化作雨水灑遍地球每個(ge) 角落,潛在的危害難以估量。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cong) 排放之日起57天內(nei) ,放射性物質將擴散到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汙染影響,10年後蔓延至全球海域。

  上百萬(wan) 噸核汙染水排海將給環太平洋國家的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公眾(zhong) 健康造成什麽(me) 樣的影響?日方迄未提供充分的科學證據和數據。

  斐濟是太平洋18個(ge) 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太平洋島國論壇成員國。這些國家曆經一年時間,通過各領域國際專(zhuan) 家的驗證後,認為(wei) 無法保證核汙染水排海的安全性,要求日本不要強行排放入海。斐濟副總理卡米卡米加近日表示,斐濟因日本的核汙染水排海計劃而處於(yu) 高度戒備狀態。

  英國環境保護領域核專(zhuan) 家肖恩·伯尼在韓國一場會(hui) 議上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確規定了有義(yi) 務避免對超過國家管轄權的其他地區或國家造成環境汙染。然而,日本東(dong) 京電力公司對核汙染水的核輻射影響測評出現很多缺陷,幾乎沒有考慮對生態係統的影響,沒有評估對食物鏈的影響,也沒有評估氚對環境的長期影響。

  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hui) 中國理事張克儉(jian) 在維也納出席國際原子能機構6月理事會(hui) 時敦促日方重視國際社會(hui) 關(guan) 切,認真履行自身國際義(yi) 務,以科學、公開、透明、安全的方式處置核汙染水,並接受嚴(yan) 格國際監督,不得損害技術工作組權威,不得歪曲技術工作組報告,不得將技術工作組審查當做“護身符”。同時,中方希望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充分聽取利益攸關(guan) 方意見,嚴(yan) 格貫徹落實相關(guan) 國際安全標準和良好實踐,技術工作組最終報告不得為(wei) 日方排海方案背書(shu) ,堅決(jue) 杜絕日本不負責任的排海行徑對全球海洋環境和公眾(zhong) 健康造成危害。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