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鍾聲:日方不應為強排核汙染水找“護身符”

發布時間:2023-07-06 08:57:00來源: 人民日報

  日方不應為(wei) 強排核汙染水找“護身符”(鍾聲)

  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沒有證明福島核汙染水排海的正當性,難以保證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安全無害,免除不了日方的道義(yi) 責任和國際法義(yi) 務,不應成為(wei) 日方強行闖關(guan) 的“護身符”

  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以下簡稱“機構”)發布日本福島核汙染水處置綜合評估報告後,日本政府表現出明顯的亢奮,正打算將報告包裝成福島核汙染水排海的“護身符”。然而,這份精心措辭的報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參加評估工作各方專(zhuan) 家的意見,有關(guan) 結論未能獲得各方專(zhuan) 家一致認可,根本給不了日方想要的排海正當性與(yu) 合法性,日方的企圖注定徒勞。

  報告沒有證明福島核汙染水排海的正當性。日本政府單方麵選擇向太平洋排放核汙染水,完全是出於(yu) 經濟成本考慮,是向全人類轉嫁核汙染風險。排海的唯一受益者是日本,其他環太平洋國家被迫承擔風險,要耗費大量資源應對。兩(liang) 年前,日方請求機構審查評估其排海方案,從(cong) 一開始就將其他更安全、更優(you) 化的處置方案排除在外。機構也僅(jin) 對日方提供的這一方案進行評估。報告明確指出,證明排海的正當性屬於(yu) 日方責任,這對諸多利益攸關(guan) 方至關(guan) 重要;機構既沒有建議日方采用排海方案,也沒有為(wei) 日方排海方案背書(shu) 。

  報告難以保證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安全無害。福島核汙染水包含60多種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目前沒有公認有效的淨化技術。日方“多核素處理係統”的有效性和成熟度沒有經過第三方認證,多次出現故障。日方公布的數據顯示,70%以上處理後的核汙染水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超過排放限值。日方核汙染水排海將持續30年甚至更久,如何證明其淨化裝置能夠長期可靠運行?東(dong) 京電力公司有多次隱瞞、篡改核汙染水數據的前科,機構基於(yu) 其提供的數據和信息開展評估,如何能讓國際社會(hui) 放心?機構報告指出相關(guan) 安全性的結論是基於(yu) 日方製定的計劃,並將建立長期監督日方排海的機製,恰恰證明核汙染水排海的長期風險。

  報告也免除不了日方的道義(yi) 責任和國際法義(yi) 務。國際社會(hui) 關(guan) 切日方核汙染水排海,本質是關(guan) 切日方轉嫁核汙染風險,違反國際法義(yi) 務。福島核汙染水中的部分長壽命核素可能隨洋流擴散,會(hui) 對周邊國家海域生態平衡和海洋環境帶來什麽(me) 影響?會(hui) 不會(hui) 通過生物富集效應隨海洋生物遷徙和食物鏈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造成潛在風險?無論是機構,還是日方,都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僅(jin) 如此,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汙染水,涉嫌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規定的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義(yi) 務,違反1972年《倫(lun) 敦傾(qing) 廢公約》禁止通過海上人工構築物向海洋傾(qing) 倒放射性廢物的規定。無論日方如何粉飾,都改變不了其涉嫌違反國際義(yi) 務這一事實。

  日方試圖製造一種輿論,即不信任機構報告就是損害機構權威。但日方處心積慮地鑽空子,限製機構在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問題上的審查授權,導致報告的結論不完整、有前提,這才是對機構權威的最大傷(shang) 害。根據日本最新民調,仍有四成受訪民眾(zhong) 反對排海。《韓國日報》和日本《讀賣新聞》的聯合調查顯示,八成以上韓國人不讚成日方排海。太平洋島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ya) 、南非、秘魯等多國專(zhuan) 家和民眾(zhong) 紛紛發聲抗議,中國老百姓對日方所作所為(wei) 更是強烈反對。令人遺憾的是,日方裝聾作啞,混淆視聽,頑固稱將在今夏如期啟動排海,對其他國家表達正當關(guan) 切百般詆毀,甚至將核電站正常排水同向海洋傾(qing) 倒核事故汙染水混為(wei) 一談。這絕非負責任國家所為(wei) 。

  在核汙染水排海這樣一個(ge) 關(guan) 乎國際公共利益的重大問題上,日方有責任、有義(yi) 務給全世界一個(ge) 交代。日方應當清楚,機構報告平息不了外界對核汙染水排海的質疑,更不可能成為(wei) 日方強行闖關(guan) 的“護身符”。日方應迷途知返,忠實履行國際道義(yi) 責任和國際法義(yi) 務,停止強推核汙染水排海計劃,充分研究論證排海以外的處置方案,同鄰國等利益攸關(guan) 方充分協商,切實以科學、安全、透明的方式處置核汙染水。(人民日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