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1日,作為(wei) 荷蘭(lan) 看守首相的呂特在立陶宛出席北約峰會(hui) 。他再次否認了將競爭(zheng) 北約秘書(shu) 長的可能。
此前一天,呂特剛剛宣布,他將在荷蘭(lan) 新政府成立後退出政壇。7月7日,他已經宣布領導的聯合政府集體(ti) 辭職。不過,呂特將繼續領導看守政府,直至大約今年11月的議會(hui) 選舉(ju) 結束後新政府產(chan) 生。
一邊不當荷蘭(lan) 首相,一邊又否認尋求國際職位,呂特真的對政治心灰意冷了?
現年56歲的呂特在2010年10月首次就任首相,當時被視為(wei) 荷蘭(lan) 首名“自由派”首相。兩(liang) 年後,呂特政府因為(wei) 降低赤字預算案而被迫辭職。隨後舉(ju) 行的議會(hui) 選舉(ju) 中,呂特率領的自由民主黨(dang) 取得大勝,呂特得以繼續出任首相。
2017年,在整個(ge) 歐洲因難民問題導致極右翼政黨(dang) 崛起之際,荷蘭(lan) 迎來新的議會(hui) 選舉(ju) 。當時,荷蘭(lan) 極右翼的自由黨(dang) 風頭正盛,歐洲輿論普遍擔憂荷蘭(lan) 被極右翼“攻陷”。不過,自由民主黨(dang) 最終頂住了壓力,繼續成為(wei) 第一大黨(dang) ,自由黨(dang) 排名第二。對於(yu) 這一結果,呂特被不少歐洲媒體(ti) 稱為(wei) “英雄”。
然而,大選之後的組閣進程頗為(wei) 艱難。呂特用了208天,才組建了自由民主黨(dang) 、基督教民主聯盟、六六民主黨(dang) 和基督教聯盟組成的執政聯盟。呂特也得以第三次出任首相。
2021年1月,在內(nei) 閣任期僅(jin) 剩兩(liang) 個(ge) 月之際,由於(yu) 一起托兒(er) 津貼事件發酵,呂特再次宣布其領導的內(nei) 閣集體(ti) 辭職。當年3月的議會(hui) 選舉(ju) 中,呂特繼續領導自由民主黨(dang) 贏得勝利。但這一次,組閣過程更加漫長。直到2021年12月,議會(hui) 選舉(ju) 271天後,上次內(nei) 閣中的4個(ge) 政黨(dang) 才達成組閣協議。呂特得以第4次出任荷蘭(lan) 首相。
不過,由於(yu) 在移民等諸多問題上存在矛盾,本屆聯合政府上任之初便不被看好。荷蘭(lan) 曆史上用時最長的組閣過程,也凸顯執政聯盟內(nei) 部分歧之多。
而這一次壓倒呂特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正是移民問題。整個(ge) 歐盟近來都麵臨(lin) 嚴(yan) 峻的移民問題,匈牙利等東(dong) 歐國家反對歐盟攤派難民,意大利等南歐國家則要求其他國家分擔難民。荷蘭(lan) 雖然不處於(yu) 難民問題的“前線”,但去年在荷蘭(lan) 申請庇護的移民有4.6萬(wan) 人,今年預計庇護申請將達到7萬(wan) 份。大量移民湧入給荷蘭(lan) 的安置能力構成挑戰。
在此情況下,呂特不僅(jin) 支持歐盟加強對移民問題的應對,與(yu) 歐盟領導人一起訪問突尼斯,還試圖推動聯合政府出台更嚴(yan) 格的限製移民法案。其中包括將在荷戰爭(zheng) 難民的親(qin) 屬入境人數限製為(wei) 每月200人、讓難民家庭等待至少兩(liang) 年才能來荷團聚等。但是,六六民主黨(dang) 和基督教聯盟對這些措施予以反對,認為(wei) 其太過嚴(yan) 苛。
在執政聯盟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呂特最終選擇“撂挑子”不幹。對於(yu) 他的辭職,一些在野黨(dang) 對他表示“尊重”,肯定了他的貢獻。也有在野黨(dang) 認為(wei) 這是“正確的決(jue) 定”。
有荷蘭(lan) 媒體(ti) 猜測,如果呂特真的就此退出政壇,那麽(me) 他未來可能會(hui) 有兩(liang) 種選擇,一是去教書(shu) ,二是去國際組織任職。多年來,呂特習(xi) 慣去海牙的一所學校教書(shu) 幾個(ge) 小時。他曾經表示希望政治生涯結束後能更多去教書(shu) 。另外,北約秘書(shu) 長和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都將在明年換屆,呂特也可能會(hui) 去這兩(liang) 個(ge) 組織“碰碰運氣”。但是,呂特目前對這一選擇持否認態度。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cong) 呂特的政治生涯來看,他是一個(ge) 溝通能力較強、秉持務實主義(yi) 的人。這使他能說服多個(ge) 黨(dang) 派聯合執政,並帶領荷蘭(lan) 度過難民危機、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戰。盡管現在他已宣布辭職,但到下一次大選以及大選後組閣的時間可能很長,在此期間呂特仍有可能視國內(nei) 外情況隨時改變主意。
畢振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