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炎炎夏日如何消暑降溫?在安徽博物院眾(zhong) 多館藏文物中,有許多不同年代的文物附有“清涼”屬性。它們(men) 穿越時空,與(yu) 遊客“訴說”著古人消暑度夏的秘訣。
【解說】春秋時期青銅器吳王光鑒是安徽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根據鑒內(nei) 銘文,該鑒由吳王光下令鑄造。吳王光鑒圓腹平底,口沿處附有兩(liang) 隻獸(shou) 首耳,腹部裝飾羽翅紋,出土時內(nei) 配有尊缶和匜形勺,這也是中國目前已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冰箱”。
【同期】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王育茜
它是我們(men) 比較早的一件,是中國最早的一件“冰箱”。因為(wei) 有學者研究認為(wei) 它是一件冰鑒,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它是一件圓鑒,它鑒裏邊還有一件圓尊缶,那麽(me) 尊缶上麵的環和鑒上麵的四環可以相扣。那麽(me) 當尊缶中盛滿了美酒之後,它的鑒內(nei) 可以儲(chu) 滿冰,到了夏天的時候它儲(chu) 滿了冰,然後在它的尊缶上麵盛滿美酒的情況下,就可以在炎炎夏日品嚐到冰涼的美酒,這樣起到一個(ge) 冰箱的功能。
【解說】酷暑天,古人除了能喝冰飲,還能睡涼覺,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瓷枕——宋三彩臥女抱鵝枕就有此功效。其造型為(wei) 一位美人側(ce) 臥小憩,身著交領長裙,外披綠色對襟長衫,左手撐麵,懷中抱著一隻白鵝,神態安然,雅趣十足。
【同期】安徽博物院文博館員 李湘
這件瓷枕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wei) 一種寢具,就是古人夏季使用的一種寢具,在李清照的詩詞裏邊有介紹,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另外在巨鹿古城遺址裏邊也出土了一具瓷枕,然後上麵有文字記錄,就是從(cong) 詩詞和出土文物這兩(liang) 方麵,證實了這件文物它在古代是作為(wei) 一種納涼器具使用的。
【解說】如果說“冰箱”“玉枕”是大戶人家才有,那竹汗衫則更接“地氣”。在古代,竹汗衫亦稱“竹絲(si) 衣”,文士大夫講究儀(yi) 容整潔,悶熱天氣,衣服滿是汗漬有礙觀瞻,所以竹汗衫就成了他們(men) 常用的消暑衣物。
【同期】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吳豔
館藏比較有特色的一些納涼的服飾類的衣服,叫竹衣汗衫。它是用那種很細小的竹管,然後竹管是中空的,然後用線給它穿起來。這種網編織成的一種馬甲,或者是長袖的,在夏天如果古人穿的還是要有長袖長衫,為(wei) 了納涼,因為(wei) 竹子它有一種冰涼的觸膚的感覺,所以說把竹子貼身穿在最裏麵,然後外麵還可以穿上長衫長袖。這是古人納涼的一個(ge) 小技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