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王伯勳:如何從梵·高看到東西互鑒?

發布時間:2023-07-20 09: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7月18日電 題:如何從(cong) 梵·高看到東(dong) 西互鑒?

  ——專(zhuan) 訪畫家王伯勳

  作者 文龍傑 徐皇冠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宏觀視野中,東(dong) 西方造型藝術在很長時段內(nei) 、很大程度上保持著一致性。生活於(yu) 十九世紀的荷蘭(lan) 畫家梵·高,其作品中就有非常顯證的東(dong) 方色彩,而這種東(dong) 方色彩正是畫家所生活時代的藝術潮流,這也是世界美術史上“後印象派”發生的基礎背景。從(cong) 藝術發生角度看,梵·高的藝術選擇既是他個(ge) 人的天才創造,更是時代發展必然。

  以梵·高著名的《向日葵》為(wei) 例,畫麵上色彩的純粹化、造型的平麵化、筆觸的寫(xie) 意化等方麵外顯,均可在同時代中國造型藝術中找到互印關(guan) 係的素材存在。如何從(cong) 梵·高看到東(dong) 西互鑒?中新社“東(dong) 西問”近日就此專(zhuan) 訪學者、畫家王伯勳。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wei) 一名在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領域均有涉獵的學者,能否談談美術在東(dong) 西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

  王伯勳:從(cong) 美術專(zhuan) 業(ye) 來看,東(dong) 西文明交流互鑒不僅(jin) 一直存在,而且是世界美術史亙(gen) 古不變的潮流。從(cong) 人類早期的洞窟壁畫、器物彩繪來看,東(dong) 西方都采用天然礦物質色粉摻和動物油脂繪製。這說明人類文明初期,不同文明族群間的美育美化高度相似,成為(wei) 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基礎。

  王伯勳,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央美術學院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供職於(yu) 中國美術館,主要從(cong) 事中國當代美術現象及藝術家個(ge) 案研究,同時致力於(yu) 創作實踐,提出“寫(xie) 意重彩”概念。作品入選第11、13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4屆北京國際雙年展,全國首屆壁畫大展,第3、4屆全國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出版專(zhuan) 著《油畫中國風——董希文藝術思想源流與(yu) 實踐》《風箏不斷線——吳冠中藝術思想中的鄉(xiang) 土情結》《論道當代——主題訪談19篇》《王廬記——我和我的寫(xie) 意重彩畫》;第1、3屆全國美術高峰論壇優(you) 秀論文。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