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尋味中華丨文博)嵩陽書院:古韻悠悠,文風不息-中新網

發布時間:2023-09-20 09:0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鄭州9月19日電 題:嵩陽書(shu) 院:古韻悠悠,文風不息

  中新社記者 韓章雲(yun)

  今年暑期,位於(yu) 河南省登封市的嵩陽書(shu) 院,迎來一波又一波研學團隊,他們(men) 在這裏觀大唐碑、繞泮池紀念孔子、站在“二程(即程顥、程頤)”手植槐樹下聆聽“程門立雪”的典故。

  嵩陽書(shu) 院,因坐落在中嶽嵩山的陽麵而得名,與(yu) 河南應天府書(shu) 院、湖南嶽麓書(shu) 院、江西白鹿洞書(shu) 院並稱為(wei) “四大書(shu) 院”。

  8月7日,河南登封,遊客參觀嵩陽書(shu) 院。中新社記者 韓章雲(yun) 攝

  拾級而上,鬆柏參天,鳥鳴幽幽,整座書(shu) 院甚是清雅靜謐。曾遊曆於(yu) 此的乾隆皇帝賦詩讚歎,“書(shu) 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紀故宮名”。

  一踏進書(shu) 院,便能感受到這裏書(shu) 香四溢。院內(nei) 兩(liang) 棵4500年曆史的古柏樹,仿若向世人訴說著這座古老書(shu) 院的起落興(xing) 衰。時光流轉千年,如今,嵩陽書(shu) 院裏的書(shu) 聲,早已淹沒於(yu) 曆史長河之中,但文明交流互鑒的種子又在這裏生根發芽。

  “在中國書(shu) 院史上,嵩陽書(shu) 院以曆史悠久、名家薈萃著稱。嵩陽書(shu) 院始建於(yu) 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稱嵩陽寺,距今已有1500餘(yu) 年的曆史。”長期致力於(yu) 嵩山文化研究的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副會(hui) 長宮嵩濤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曆史上這裏曾是佛、道、儒活動場所,“三教合流”文化聖地,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為(wei) 嵩陽書(shu) 院。

  8月7日,河南登封,遊客參觀嵩陽書(shu) 院內(nei) 4500年樹齡的古柏。中新社記者 韓章雲(yun) 攝

  現存的嵩陽書(shu) 院主體(ti) 建築於(yu) 清代康熙年間重建,由五進院落組成,殿堂廊房五百餘(yu) 間,有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藏書(shu) 樓等建築,其布局與(yu) 古代書(shu) 院三項職責——“講學、供祀、藏書(shu) ”密切相關(guan) 。

  宮嵩濤介紹,嵩陽書(shu) 院設立之時,正值古代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全國及各州縣均設立有官學。與(yu) 官學不同,嵩陽書(shu) 院則是具有研究院性質的學校,專(zhuan) 門邀請有威望的學者前來授課,招收的學生也具有相應知識水平。

  8月7日,河南登封,遊客參觀嵩陽書(shu) 院內(nei) 4500年樹齡的古柏。 中新社記者 韓章雲(yun) 攝

  尤其在宋代,嵩陽書(shu) 院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場所,名家雲(yun) 集,盛極一時。

  據史料記載,宋代名儒範仲淹、程顥、程頤、司馬光、楊時、韓維、朱熹等人都曾在嵩陽書(shu) 院講學。其中,程朱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二人曾在此講學長達十餘(yu) 年,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正是在此完成。

  “這些名儒的講學活動,使嵩陽書(shu) 院成為(wei) 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宮嵩濤如是說。

  灰磚黛瓦,木菱花窗,碑刻林立,古樹參天……千百年之後,當學子後生們(men) 立於(yu) 嵩陽書(shu) 院“高山仰止”牌坊下回望曆史,無不對那些在此授業(ye) 解惑的先賢肅然起敬。

  2010年,嵩陽書(shu) 院作為(wei) 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自2012年起,“嵩山論壇——華夏文明與(yu) 世界文明對話”曾連續多年將會(hui) 址設在嵩陽書(shu) 院,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者在此論道,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平等對話的中國實踐。

  9月15日,河南登封,遊客參觀嵩陽書(shu) 院大唐碑。 中新社發 李新華 攝

  近年來,中國各地研學活動持續升溫。嵩陽書(shu) 院相繼開展了“開筆禮”“入泮禮”“嵩山文化大講堂”等活動,吸引眾(zhong) 多青少年和國學愛好者前來打卡、體(ti) 驗國學文化。如今的嵩陽書(shu) 院已成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千年文風不息。

  “嵩陽書(shu) 院作為(wei) 講學研究場所為(wei) 古代中國培養(yang) 了大批人才,同時它始終堅持開放、創新,不僅(jin) 傳(chuan) 授儒學經典,還引導學生進行治國經邦實踐,特別注重學生行為(wei) 道德的培養(yang) 。”宮嵩濤認為(wei) ,嵩陽書(shu) 院順應時代潮流,注重理論與(yu) 實踐結合,其古老的教學模式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仍有借鑒意義(yi) 。(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