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郴州9月18日電(鄧霞 魯毅 付敬懿 李盈) 沒有陡坡也不用爬台階,在莽山體(ti) 驗無障礙旅遊;探訪鄉(xiang) 村民宿,看湘籍僑(qiao) 商如何盤活閑置“空心屋”,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來到2600多年曆史的裕後街,體(ti) 驗郴州“夜生活”……9月13日至17日,參加“行走中國·2023年海外華文媒體(ti) 高層郴州行”活動的海外華媒代表走進湖南郴州,在這座“林中之邑”品味“紅綠古”三色輝映的城市魅力。
裕後街夜景。 中新網記者 楊華峰 攝
聚焦綠色之美 期待可持續利用世界共享
作為(wei) 湖南的“南大門”,郴州是中部地區對接粵港澳的“橋頭堡”。這裏山水風光奇秀,是華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0.46%。
如今,郴州正因水而美。2019年,郴州獲批為(wei) 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聚焦“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yu) 綠色發展”主題,推進各項示範行動項目實施。通過創新實施護水、治水、用水、節水“四水聯動”,深化拓展水安全、水生態、水產(chan) 業(ye) 等“八水共治”,郴州打造了特色“水立方”模式,把生態顏值變成經濟價(jia) 值。
在郴州水世界,澳大利亞(ya) 《塔州華人報》社長唐詠北通過5G、三維建築投影、AI智能、體(ti) 感互動等新技術,感受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yu) 綠色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和典型案例。她表示,中國在水資源保護及持續利用上已取得很好成效,“我們(men) 塔斯馬尼亞(ya) 對水和環境都非常重視,雙方可以多開展交流”。
華媒代表走進高椅嶺景區,實地體(ti) 驗郴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yu) 綠色發展”的成效。中新網記者 楊華峰 攝
高椅嶺連綿起伏的赤紅色山丘,與(yu) 腳下碧綠的翠江組成“碧水丹霞”的天然畫卷,引得第一次來郴州的《法國僑(qiao) 報》副總編王萍頻繁“打卡”留影。
這裏曾是一家發電廠尾渣排放處理的中型灰壩,生態退化嚴(yan) 重。近年來,當地通過展開生態治理、國土綠化和景觀修複等工作,聯動翠江水環境治理,讓丹霞有了各種水窪的點綴,紅岩碧水,美不勝收。在王萍看來,利用優(you) 勢水資源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郴州高椅嶺的成功改造可為(wei) 其他地區提供參考。
活動期間,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yu) 綠色發展(國際)論壇在郴州舉(ju) 行,華媒代表作為(wei) 嘉賓參會(hui) 。“水資源管理是全球範圍內(nei) 的重要議題。”加拿大輕鬆傳(chuan) 媒集團副總裁高俊峰說,中國在郴州集全球之勢攻克水資源共性難題,探索適用技術路線和係統解決(jue) 方案,形成了有效樣板。作為(wei) 海外華文媒體(ti) ,他們(men) 應該加強推廣,努力推動全球團結協作、攜手奮進。
“走讀”紅色沙洲 探尋中國農(nong) 村發展“密碼”
郴州地處南嶺山脈與(yu) 羅霄山脈交錯地帶,紅色資源豐(feng) 富。這裏是“湘南起義(yi) ”策源地、“第一軍(jun) 規”頒布地、“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通過不斷挖掘紅色資源的深厚內(nei) 涵,將感人的故事、紅色革命事跡整合開發利用,紅色文旅正成為(wei) 郴州鄉(xiang) 村致富密碼。
華媒代表們(men) 來到“半條被子的溫暖”專(zhuan) 題陳列館參觀采訪。向一鵬 攝
在汝城縣沙洲村,紅軍(jun) 長征時期,3位女紅軍(jun) 途經此地臨(lin) 行時把僅(jin) 有的一條被子剪下半條留給村民,留下“半條被子”的魚水佳話,讓溫暖至今延續。紅色文旅帶動下,如今的沙洲村民過上了“種果子、擺攤子、開店子”的紅火日子。
第一次來郴州的加拿大維多利亞(ya) 傳(chuan) 媒董事長王燕雲(yun) ,此行感觸最深的就是沙洲村和“半條被子”的故事。她說,近年來她看到中國農(nong) 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men) 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這其中的原因我似乎在沙洲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和政府在帶頭做這些事情”。
“‘半條被子’能撐起當地文旅大發展,說明紅色文旅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法國《歐洲時報》主任馬林建議,紅色場館要進一步創新表達方式和展示理念,用生動、客觀的語言,交互性、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把紅色故事說清楚。
觀摩古色“煥新” 挖掘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動力
“一個(ge) 漢字,一座城”,擁有專(zhuan) 屬漢字的郴州,是湖南首批曆史文化名城。近年來,當地立足曆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著力打造高品質曆史文化街區,保護、挖掘和傳(chuan) 承的一批郴州優(you) 秀曆史文化遺產(chan) ,激發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動力。
華媒代表走進711時光小鎮。中新網記者 楊華峰 攝
因政策性原因關(guan) 閉的“中國核工業(ye) 第一功勳鈾礦”711礦,如今蝶變成711時光小鎮,成為(wei) 郴州一張集文化、民生和文化旅遊於(yu) 一體(ti) 的閃亮名片。
在“七一一礦全國工業(ye) 文化實踐教學基地”,尼日利亞(ya) 《西非統一商報》責任主編王淑華仔細看著一幅幅老照片和當年生產(chan) 的複原場景,了解711功勳鈾礦從(cong) 無到有的發展曆程。“這對青少年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讓他們(men) 了解和意識到,作為(wei) 一個(ge) 普通人,也可以為(wei) 國家、為(wei) 社會(hui) 作出巨大的貢獻。”
通過提質改造,郴州古八景之一的北湖水月被賦予新內(nei) 容。每到晚上八點半,特色北湖水幕光影秀準時上演,女排精神、湘昆戲曲、韓愈文化接續放映,星空集市、露天電影輪番上陣,“水月北湖不夜天”成為(wei) 郴州夜間文旅的最強流量密碼。
日本《留學生新聞》副總編輯龍麗(li) 華也是第一次來郴州,來之前她對郴州的印象僅(jin) 限於(yu) 這裏是中國女排的訓練基地。“此次郴州之行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山水還是人文,都讓人印象深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