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春10月15日電 (郭佳 高龍安)華東(dong) 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院長馬長山14日在吉林長春受訪時表示,對於(yu) 全球數字化轉型中的“人權危機”,中國基於(yu) “數字中國”和“法治中國”的戰略框架所進行的實踐和探索,為(wei) 全球數字人權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當天,“中國式現代化與(yu) 促進人的自由全麵發展”人權理論研討會(hui) 在長春舉(ju) 行。數字人權是本次會(hui) 議熱議話題之一。
在全球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權力擴張、平台壟斷、數字鴻溝、數據濫用、算法歧視等問題日漸凸顯,帶來了全新的“人權危機”。
馬長山認為(wei) ,盡管上述“人權危機”源於(yu) 全球數字化轉型,但並不意味著這是數字化轉型的“原罪”。數字化轉型創造出了超越前三代人權的新型數字人權形態,當前問題乃是未能將數字人權及其保護予以充分正當化、製度化、實踐化的必然結果。
馬長山表示,中國是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倡導者、踐行者、建設者。在2013年和2015年,中國先後提出了“法治中國”“數字中國”建設戰略,在國際上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數字文明共同體(ti) ”的理念,在國內(nei) 塑造全民“共同富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積極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cong) 而形成了“中國式”的數字人權保護策略。
馬長山表示,麵對新型的數字人權,不同的國家采取了不同的保護策略。而中國則確立了以人為(wei) 本、數字普惠的數字人權理念,這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這一治國理念的具體(ti) 化、現實化。他援引相關(guan) 數據說,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占GDP比重提升至41.5%,穩居世界第二;數字政務協同服務效能大幅提升,全國一體(ti) 化政務服務平台用戶超10億(yi) 人,大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數字社會(hui) 建設推動優(you) 質服務資源共享,網民規模達10.67億(yi) ,互聯網普及率達75.6%。
馬長山指出,隨著全球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和人權問題日益凸顯,從(cong)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到數字經濟發達國家,均紛紛進行立法來加強規製。相比較而言,中國在國家政策、基本法律、法規規章、行業(ye) 自律和國際社會(hui) 等層麵都采取了更加注重體(ti) 係化的規製方案,並將以人為(wei) 本、尊重權利、審慎監管的理念嵌入其中。比如,在基本法律層麵,中國就製定頒布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這“三駕馬車”確立了安全有序、公平合理的權利保障框架。
馬長山介紹,麵對全球數字發展秩序麵臨(lin) 的嚴(yan) 峻時代挑戰,聯合國、各國際組織以及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行動起來,積極主張製定“全球數字契約”和保護數字人權。中國還呼籲,各國可在尊重各國主權、數據安全、公民合法權益以及自願原則的基礎上,就開放數字產(chan) 品的標準、範疇、管理方式、使用規範等進行討論,逐步凝聚共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