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電 題:舉(ju) 辦良渚論壇,深化文明對話
作者 徐皇冠
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ju) 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中,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宣布,將舉(ju) 辦“良渚論壇”,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
“良渚”意即“美麗(li) 的水中之洲”,是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的一個(ge) 地名,地處天目山東(dong) 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位於(yu) 杭州市的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入列《世界遺產(chan) 名錄》。良渚文化活躍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間,被認為(wei) 是東(dong) 亞(ya) 最早的國家形態,實證了五千多年中華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無人機照片)。中新社發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hui) 供圖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文明記憶、民族精神在此醞釀。以“良渚”為(wei) 名推動文明對話,反映著中國的文明自覺與(yu) 對文明互鑒的致力正邁向更高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推動文明交流對話”高頻出現,中方重視的背後,有其深意。
推動文明對話,是人類發展的寶貴曆史經驗和傳(chuan) 統。萬(wan) 裏駝鈴萬(wan) 裏波。中國伊始的古絲(si) 綢之路跨越印度文明、巴比倫(lun) 文明等眾(zhong) 多文明發祥地,穿越不同國度與(yu) 膚色人們(men) 的聚居區,以駝隊和善意、寶船和友誼,促進了歐亞(ya) 大陸的大聯通,創造了地區的發展和繁榮,流傳(chuan) 下名垂青史的絲(si) 路佳話。所彰顯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si) 路精神,既是古人的經驗與(yu) 智慧,也早已在歲月中融入民族性格,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反映於(yu) 當代中國的追求與(yu) 實踐。
2019年7月17日,“絲(si) 路翰墨情——外國友人在中國美術館體(ti) 驗書(shu) 法魅力”活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ju) 行。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推動文明對話,是夯實“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基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從(cong) 亞(ya) 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硬聯通”與(yu) “軟聯通”蓬勃發展的背後,是不斷深化的“心聯通”。以文明對話、文化傳(chuan) 播增進交流與(yu) 情誼,從(cong) 精彩紛呈的文化年、藝術節、博覽會(hui) 、展覽會(hui) ,到獨具特色的魯班工坊、“絲(si) 路一家親(qin) ”以及“光明行”等人文交流項目,一個(ge) 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正成為(wei) “一帶一路”通民心、達民意的堅實基礎。如泰國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所說,共建“一帶一路”力促共建國家民心相通,隨著一係列涵蓋各領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機製與(yu) 平台落到實處,一條新時代的文明之路正呈現在世人麵前。
推動文明對話,是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人類命運相互依存、休戚與(yu) 共的特征更加凸顯,然而舊的發展格局仍不斷擴大著全球發展鴻溝,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長期處於(yu) 經濟全球化的邊緣。這種發展模式在“文明觀”上的“辯護”,則是“文明衝(chong) 突論”“文明優(you) 越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倡導更加公平、普惠的全球發展模式,題中之義(yi) 則是在文明麵向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應看到,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形成各國文明相互交融、美美與(yu) 共的新局麵,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堅持,更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
2023年10月14日,市民在北京市一處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元素裝置前拍照。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yu) 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ju) 行。趙文宇 攝
文明如水,澤潤無聲。曆史發展、社會(hui) 繁盛、人類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滋養(yang) 和引領。中國對文明對話互鑒的追求,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一脈相承、相輔相成,前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價(jia) 值內(nei) 涵,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春華秋實,隨著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提出,中國對文明對話的重視正提升到新的高度。而相應的實踐舉(ju) 措,也必將助力“一帶一路”從(cong) 第一個(ge) 蓬勃十年,奔向下一個(ge) 金色十年。(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