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10月18日電 (武一力)“乘一艘船,沉浸式體(ti) 驗武漢100多年前的曆史文化,這讓我感受到家鄉(xiang) 文旅產(chan) 業(ye) 的巨大變化和發展。”17日晚,加拿大《星島日報》主播張菲菲回到家鄉(xiang) 武漢,登上遊輪體(ti) 驗長江漂移式多維體(ti) 驗劇《知音號》。
圖為(wei) 武漢“知音號”遊輪。吳淘淘 攝
夜幕初降,位於(yu) 武漢市漢口江灘的遊輪“知音號”迎來絡繹不絕的遊客。碼頭上,長木椅、木質集裝箱等老物件錯落有致地擺放著,還原了100多年前的漢口場景。
2017年5月20日,漂移式多維體(ti) 驗劇《知音號》正式公演。該劇以船為(wei) 舞台,可容納600多位遊客。為(wei) 了讓遊客沉浸式體(ti) 驗長江文化,《知音號》以20世紀初“江華輪”為(wei) 原型打造,演繹的故事均取材於(yu) 那個(ge) 時期的武漢。
圖為(wei) 10月17日晚,遊客打卡武漢“知音號”遊輪。吳淘淘 攝
晚上7時30分,汽笛長鳴,遊輪的艙門全部打開,扮演鞋匠、船工、醫生、科學家等角色的108名演員一一登場。全程108分鍾的演出在遊輪內(nei) 98個(ge) 房間上演,遊客可自由穿梭在船艙各個(ge) 角落,演員還會(hui) 與(yu) 遊客對話、共舞,讓他們(men) 參與(yu) 整個(ge) 表演。
“這艘最會(hui) ‘講’故事的船,就像漂移的武漢城市記憶博物館,帶給我難忘的沉浸式視聽體(ti) 驗。”加拿大《嘉華時報》社長周誌華感歎道。
數據顯示,《知音號》已累計演出超1800場,接待遊客超150萬(wan) 人次。截至今年9月,該劇2023年累計總票房收入同比上漲161%。(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