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電 題:綠色發展與(yu) 工業(ye) 化如何並重?
——專(zhuan) 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王義(yi) 桅
作者 崔白露 王宗漢
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18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包括“促進綠色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綠色始終是鮮明底色。共建“一帶一路”的綠色共識從(cong) 何而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王義(yi) 桅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作出相關(guan) 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8日開幕,備受矚目。本次盛會(hui) 有哪些值得關(guan) 注之處?圍繞綠色發展有什麽(me) 新提法和務實舉(ju) 措?
王義(yi) 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同推動國際合作取得豐(feng) 碩成果,為(wei) 加強全球互聯互通、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當前世界正處於(yu) 關(guan) 鍵轉折點,此次盛會(hui) 的召開,向世界傳(chuan) 遞出各國團結、合作、共贏的積極信號,為(wei) 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注入信心和力量,因此備受全球期待。
目前,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除共商共建共享之外,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也被明確為(wei)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導原則。
本屆高峰論壇的開幕式上,中國宣布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包括“促進綠色發展”,提出將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加大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支持,繼續舉(ju) 辦“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hui) ,建設光伏產(chan) 業(ye) 對話交流機製和綠色低碳專(zhuan) 家網絡,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到2030年為(wei) 夥(huo) 伴國開展10萬(wan) 人次培訓。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開放是本色,綠色是底色,廉潔是亮色,同時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wei) 目標,從(cong) 單純的資金、土地、原材料、能源投入,轉向製度、規則、標準和模式的創新,推動發展模式向數字化、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本屆高峰論壇的舉(ju) 辦,將進一步匯聚各方共識和力量,在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在培育新增長點方麵實現新突破。
中新社記者: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為(wei) 何中國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王義(yi) 桅:《易傳(chuan) 》稱“天地之大德曰生”,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強調,自然不僅(jin) 是一個(ge) 客觀的物質世界,也是一個(ge) “萬(wan) 物生生”的生命世界。“天人合一”思想、“萬(wan) 物並育”理念,要求人們(men)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yu) 自然萬(wan) 物和諧共生,這就是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文化底蘊所在。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多處於(yu) 快速工業(ye) 化或工業(ye) 化初期階段,將占世界碳排放的主要份額,如不走綠色發展道路,會(hui) 直接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減排目標的實現。但這些國家同時也麵臨(lin) 實現現代化的現實任務。發達國家雖擁有先進技術與(yu) 充足資金,但也存在投資成本高、標準高、附加政治條件、自身產(chan) 業(ye) 空心化等問題,或不適合發展中國家國情,或無法助其發展基礎設施和工業(ye) 化。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ye) 化進程。憑借鮮活的現代化經驗,中國以自身“新發展理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創造了一條既高標準又接地氣的發展道路。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秉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創新之舉(ju) 。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不僅(jin) 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需要,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中國的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理念在海外的踐行,回應了世界可持續發展現實而緊迫需求。
台州市仙居縣廣度鄉(xiang) 風力發電機。(無人機照片)陳月明 攝
中新社記者: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轉型已成全球共識。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程度、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不同,實現綠色發展的階段、能力等差異較大。共建“一帶一路”如何與(yu) 各國的發展實際相對接?
王義(yi) 桅: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有主要化石能源生產(chan) 國和消費國,有中低收入國家,也有生態環境脆弱國家,亟需跨越傳(chuan) 統的“先汙染後治理”道路,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麵影響。
共建“一帶一路”可從(cong) 三方麵與(yu) 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實際相對接。
一是“因地製宜”,發揮各國優(you) 勢。如尼泊爾、埃塞俄比亞(ya) 的水電資源非常豐(feng) 富,共建國家借助先進電網技術協助兩(liang) 國修建水電站、建設智能高效電網等,有效解決(jue) 了這些國家的能源利用問題。
二是“綠色轉型”。在全球退煤進程中,中國不僅(jin) 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還推動燃煤電站存量項目綠色轉型發展。例如,巴厘島長期依賴外島輸電和燃油發電,當地的中資發電廠采用最新型現代化環保技術,有效解決(jue) 了大型電廠的汙染問題。
三是“並聯發展”。共建國家很多尚未完成工業(ye) 化,共建“一帶一路”基於(yu) 實際國情,讓產(chan) 業(ye) 數字化、產(chan) 業(ye) 綠色化與(yu) 國家工業(ye) 化“並聯發展”,在切實提高當地民生福祉的同時,幫助這些國家逐步實現綠色發展,解決(jue) “既要又要”的問題。
2022年4月6日,中國駐菲使館部分館員和中國駐菲企業(ye) 、機構工作人員,登上新落成的中國援建菲律賓馬尼拉B-I大橋合影留念。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對於(yu) 共建“一帶一路”,國際上曾出現“過剩產(chan) 能轉移”“汙染轉移”等論調,對此您怎麽(me) 看?
王義(yi) 桅:“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是中國千百年來遵循的價(jia) 值理念。中國持續推動國際產(chan) 能合作,將中國優(you) 質產(chan) 能與(yu) 共建國家需求對接,助力其綠色轉型,而非將過剩產(chan) 能和汙染產(chan) 業(ye) 轉移到這些國家。
例如,始終堅持環保高要求的中老鐵路,最終成為(wei) 綠色絲(si) 綢之路的典範,肯尼亞(ya) 蒙內(nei) 鐵路的“讓長頸鹿不低頭過去”,也體(ti) 現了中國分享優(you) 質產(chan) 能和技術的誠意。
一些國家缺乏相關(guan) 技術,難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如尼泊爾位於(yu) 喜馬拉雅山南麓,水資源極其豐(feng) 富,但因缺少水電站而利用不足。中國借助技術與(yu) 資金,因地製宜,讓豐(feng) 水的國家用上水電,讓興(xing) 風的國家用上風電,讓富光的國家用上光電。
此外,電能的使用存在高峰和低穀,經常會(hui) 出現用電高峰時缺電、用電低穀時發電量過剩的情況,加之儲(chu) 能技術還不成熟,致使一些國家能源使用率低下。中國利用在國內(nei) 建設電網的豐(feng) 富經驗,幫助各國解決(jue) 這一問題,如華為(wei) 公司在突尼斯安裝智能電網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當地能源的使用效率。
共建“一帶一路”,就是一個(ge) 共享現代化經驗的過程,避免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彎路。中國以具有競爭(zheng) 力的綠色低碳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助力共建國家實現綠色轉型。
2017年5月30日,蒙內(nei) 鐵路移交儀(yi) 式在肯尼亞(ya) 港口城市蒙巴薩舉(ju) 行。宋方燦 攝
中新社記者:歐盟於(yu) 2021年提出的“全球門戶”計劃一直將氣候與(yu) 能源合作作為(wei) 關(guan) 鍵環節。中歐雙方在綠色發展方麵有哪些契合和互補之處?如何攜手共建綠色合作之路?
王義(yi) 桅:中國與(yu) 歐盟都是全球治理的倡導者,綠色是共通語言。更重要的是,雙方一直是多邊主義(yi) 支持者和維護者,分歧少、求同存異空間大。依托共建“一帶一路”與(yu) “全球門戶”計劃,雙方可超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傳(chuan) 統鴻溝”。當前,中國與(yu) 歐盟以環境與(yu) 氣候高層對話為(wei) 引領,積極推進中歐共同與(yu) 第三方開展環境和氣候合作,在充分尊重其他國家意願的基礎上,助力“共同好友”綠色複蘇。在平台搭建上,強化多雙邊機製執行,積極搭建綠色發展合作平台;在產(chan) 業(ye) 發展上,推動低碳發展零碳轉型,精細謀劃產(chan) 業(ye) 近中期發展布局;在信息共享上,強化大數據決(jue) 策運用,防範局部生態環境風險。
例如,中歐援助非洲國家開發綠色能源,通過利用歐盟先進技術、中國製造和資金,結合東(dong) 道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需求,實現了多方共贏。
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不斷以自身發展為(wei) 世界提供新機遇,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建設清潔美麗(li) 世界。(完)
受訪者簡介:
王義(yi) 桅,中國人民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當代政黨(dang) 平台研究員、國際關(guan) 係學院博士生導師,歐盟“讓·莫內(nei) ”講席教授。國家“萬(wan) 人計劃”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軍(jun) 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ge) 一批”人才,曾任中國駐歐盟使團外交官。近著《“一帶一路”的燈光》(少兒(er) 版“一帶一路”)、《時代之問中國之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讀物)、《從(cong) 大寫(xie) 意到工筆畫:“一帶一路”的理論與(yu) 實踐》《國之交如何民相親(qin) :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之道》,專(zhuan) 著《一帶一路:機遇與(yu) 挑戰》《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連獲2015、2016年度“中國好書(shu) ”,《中國聯通世界》獲中國政府出版獎。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聯合國大會(hui) 邊會(hui) 發表“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一帶一路”主旨演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