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美國華美協進社原社長賀誌明:從(cong) 留學生到“中國通”
作者 曾玥
1979年,首批美國留學生來華。兩(liang) 年後,美國華美協進社原社長賀誌明(James Heimowitz)來華留學。此後40餘(yu) 年,他時常輾轉於(yu) 中美兩(liang) 國,“與(yu) 中國結緣是‘我是誰’的一部分,也是我的過去和現在的一部分”。
日前,在2023世界中文大會(hui) 舉(ju) 辦期間,賀誌明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從(cong) 留學生的經曆出發,談中美民間交往和人文交流合作的希冀與(yu) 願景。
“我很難再與(yu) 中國分開了。”他說起普通話時,“兒(er) 化音”使用得順暢自然,“我從(cong) 小就開始學習(xi) 中文。我甚至不記得自己學了多久中文。事實上,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在學習(xi) 中文的時候,它已經成為(wei) 我童年、青少年和職業(ye) 生涯的一部分。”
賀誌明將記憶裏第一次踏足中國的感受形容為(wei) “一個(ge) 火星人降落在一個(ge) 陌生的星球上”,“這裏是一個(ge) 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我看到的是一片自行車的海洋。”
他成長的40年,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40年。“與(yu) 我第一次來的時候相比,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未來,中國會(hui) 成為(wei) 塑造世界和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一個(ge) 更加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賀誌明看來,隨著中國在世界上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幫助世界其他國家通過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來了解中國是至關(guan) 重要的任務”。
由此他談到了孔子學院的工作。賀誌明曾擔任美國華美協進社孔子學院理事長,現為(wei) 孔子學院全球發展高級顧問。他直言自己以此為(wei) 傲,“孔子學院是一股向善的力量。孔子學院的使命是真正成為(wei) 連接人們(men) 的橋梁,並將漢語教育作為(wei) 實現這一使命的方式。”
在賀誌明眼中,世界麵臨(lin) 的許多挑戰源自無知和誤解。孔子學院致力於(yu) 為(wei) 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提供了解中國的語言技能和實際信息,提升學習(xi) 者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而更好地形成對中國的認知,“而不是依賴他人作為(wei) 過濾器”。
今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出席美國友好團體(ti) 聯合歡迎宴會(hui) 並發表演講,宣布為(wei) 擴大中美兩(liang) 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wan) 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xi) 。
作為(wei) 早期來華的美國留學生,賀誌明對此感到“非常興(xing) 奮”。“中國歡迎外國學生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他現身說法,“通過留學生自己的眼睛了解中國,讓他們(men) 親(qin) 身體(ti) 驗中國,而不是通過別人的視角,我認為(wei) 這非常重要。”
中美關(guan) 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今年以來,多項中美人文交流活動相繼舉(ju) 辦,兩(liang) 國民間友好再續新篇。
“來自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們(men) 總是希望能夠更好地了解在中國當地發生的事情。”賀誌明認為(wei) ,不可避免會(hui) 有人對中國的發展感到焦慮,“但當你接觸中國,無論是通過中國的美食、語言、體(ti) 育還是曆史,這種焦慮便會(hui) 消解。”
“中美兩(liang) 國人民休戚與(yu) 共,世界人民休戚與(yu) 共。”在他看來,站在當下兩(liang) 國關(guan) 係的新起點上,像2023世界中文大會(hui) 這樣的交流平台有助於(yu) 增進理解、消除誤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合作意識,一種能夠真正實現人與(yu) 人之間互聯互通的意識。”賀誌明說,“世界是一個(ge) 整體(ti) ,連接我們(men) 的點越多,我們(men) 就會(hui) 變得越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