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改革開放丨於洪君:中國對外開放之路,不是來而不往的單行道

於洪君 發布時間:2023-12-15 17: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電 題:中國對外開放之路,不是來而不往的單行道

  作者 於(yu) 洪君 中國人民爭(zheng) 取和平與(yu) 裁軍(jun) 協會(hui) 副會(hui) 長

  2023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45年來,中國對內(nei) 全麵深化改革,對外持續擴大開放,不僅(jin) 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新經驗,同時也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顯著提高。如今,世界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處於(yu) 近代以來最好發展時期。回首過去,著眼現實,展望未來,對中國對外開放事業(ye) ,可以得出如下幾點基本認識。

  第一,對外開放使“中國需要世界”與(yu) “世界需要中國”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的普遍共識。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國家大都采取對華孤立和封鎖政策。受當時國際環境製約,中國在對外關(guan) 係方麵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對外交往與(yu) 合作,隻能以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為(wei) 主。雖然毛澤東(dong) 主席提出了爭(zheng) 取和平的國際環境、學習(xi) 外國先進經驗、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重要思想,但外部環境不允許,打開國門搞建設的良好願望無法實現。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陣營發生分裂,中國對外交往與(yu) 合作的選擇餘(yu) 地相當有限。後來,隨著國際環境愈加複雜和嚴(yan) 峻,隻能實行自力更生為(wei) 主、爭(zheng) 取外援為(wei) 輔的發展方式。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工作後,全麵而客觀地分析了國際力量對比和世界發展大勢,得出了“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等科學認識和結論。

  航拍深圳城市風光。陳文 攝

  依據這些新的認識和結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軌道的戰略決(jue) 策。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與(yu) 日本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與(yu) 美國建立了外交關(guan) 係,全麵調整對外政策和對外關(guan) 係。也正是從(cong) 這時起,各種級別和類型的代表團紛紛出國,一批批專(zhuan) 家學者到國外進修。境外的資金、技術、人才、產(chan) 品、設備以及現代經濟理念、管理手段進入中國。

  對外開放後,中國對於(yu) 外部世界的認識豁然開朗。對於(yu) 中國與(yu) 外部世界的關(guan) 係,特別是對發展差距的了解越來越全麵、清醒、理性。同樣,外部世界對新中國的了解,總體(ti) 上看,也越來越客觀、務實、包容。“中國需要世界”的新理念開始被中國社會(hui) 廣泛接受,“世界需要中國”的新認知也逐漸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的普遍共識。

  上海外灘。王岡(gang) 攝

  第二,對外開放使“中國走向世界”與(yu) “世界走向中國”成為(wei) 時代進步的突出特點。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國家曾經利用蘇東(dong) 劇變和中國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實行所謂對華製裁。麵對嚴(yan) 峻局麵,中國既堅持改革開放基本路線不動搖,又實行韜光養(yang) 晦有所作為(wei) 的外交方針。進入21世紀後,中國成功加入了世貿組織。持續開放的中國經濟,成為(wei) 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也因此成為(wei) 推動世界多極化、參與(yu) 全球治理、變革國際格局的力量源泉。

  隨著綜合國力迅猛增長,中國的國際處境持續改善,對外開放的意誌和決(jue) 心進一步增強。中國不但積極參與(yu) 聯合國維和行動、防擴散國際合作、國際反恐鬥爭(zheng) 、打擊國際水盜、國際人道主義(yi) 援助行動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同時還積極參與(yu) 新一輪南南合作,成為(wei) 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主要力量。

  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獲得了促進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有效融合的寶貴機遇,同時也獲得了在全球範圍內(nei) 拓展發展與(yu) 安全利益的廣闊空間。世界各國在中國找到了巨大的投資場所和消費市場,獲得了超越製度分歧與(yu) 價(jia) 值觀差異而共謀發展的現實前景。“兩(liang) 個(ge) 需要”與(yu) “兩(liang) 個(ge) 走向”此呼彼應,相互促進,成為(wei) 冷戰後世界發展進步的突出特點,也成為(wei) 國際關(guan) 係發展變化的重要引擎。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時,中國經濟總量和進出口總額已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chu) 備已居世界第一位,吸引外資多年處於(yu) 世界前列,對外投資和企業(ye) 走出去的規模進一步加大。中國已成為(wei) 影響世界發展大勢和國際力量對比的重要因素。在此形勢下,中國也不斷向世界傳(chuan) 遞信息:我們(men) 的對外開放,絕不僅(jin) 僅(jin) 是來而不往的單行道,而是與(yu) 整個(ge) 世界全麵聯動的雙向道。

  北京CBD。李桂榮 攝

  第三,對外開放使“中國影響世界”與(yu) “世界影響中國”成為(wei) 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中國需要世界”與(yu) “世界需要中國”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新共識,“中國走向世界”與(yu) “世界走向中國”成為(wei) 國際關(guan) 係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通過自身發展深刻影響世界、世界因為(wei) 劇烈變化而影響中國,自然而然地成為(wei) 勢不可擋的曆史發展大勢。

  但是,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從(cong) 來都是曲折而複雜的,對外開放之路並非一片坦途。受意識形態差異、發展模式競爭(zheng) 、地緣戰略博弈、大國關(guan) 係複雜化的影響,質疑和否定中國對外開放的聲音時有出現。有鑒於(yu) 此,中國領導人明確表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敞開大門搞建設。

  尤其在歐美國家的金融危機殃及全球、反全球化逆流洶湧來襲的背景下,中國堅守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既定國策,公開承諾積極營造寬鬆有序的投資環境,放寬外商投資準入,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區,加強產(chan) 權保護,促進公開競爭(zheng) ,讓中國市場更加透明規範;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推進亞(ya) 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談判,構建麵向全球的自由貿易網。這令國際社會(hui) 切實感受到,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敞開的。

  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開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中國要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hui) 關(guan) 閉,隻會(hui) 越開越大”。此後,中國實行了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構建麵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中國成為(wei) 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huo) 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形成了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船舶在江蘇省張家港永嘉集裝箱碼頭泊位上裝卸貨物。施柏榮 攝

  第四,對外開放使中國“與(yu) 世界同行、與(yu) 時代同步”成為(wei) 絕不動搖的堅定選擇。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衝(chong) 突和動蕩頻發,世界經濟複蘇動力不足,促進複蘇需要共識與(yu) 合作。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各國各方共享製度型開放機遇,得到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支持和積極響應。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對外開放,必然是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要依托國內(nei) 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you) 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nei) 外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對內(nei)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高度統一的營商環境,對外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穩致遠,通過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guan) 係。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hui) 議中心舉(ju) 行。圖為(wei) 會(hui) 場外。杜洋 攝

  未來的對外開放自然也包括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等方麵的內(nei) 容。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展示中華文明精髓,構建中國話語及敘事體(ti) 係,樹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也將成為(wei) 中國與(yu) 世界同行、與(yu) 時代同步的重要內(nei) 容。

  顯而易見,無論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都要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拓展互利合作領域、不斷深化共贏合作的夥(huo) 伴關(guan) 係來推動落實;都要通過共同營造有利於(yu) 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擴大中華民族與(yu) 人類社會(hui) 根本利益的匯合點來實現。在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道路上,我們(men) 還要做出更多探索和努力。(完)

  作者簡介:

  於(yu) 洪君,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頓河羅斯托夫大學高訪學者。曾任中國駐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特命全權大使、中聯部副部長兼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研究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問題、世界政黨(dang) 政治、當代國際關(guan) 係與(yu) 新中國外交。現為(wei) 中國人民爭(zheng) 取和平與(yu) 裁軍(jun) 協會(hui) 副會(hui) 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zhuan) 家、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yu) 世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