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被指“文化人抄襲文化人”?董宇輝直播間再上熱搜

左雨晴 發布時間:2024-02-01 15: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月1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左雨晴)董宇輝的直播團隊再上熱搜,這次依然與(yu) 文案有關(guan) 。

  近日,擁有百萬(wan) 粉絲(si) 的人文藝術博主楊藩發布視頻稱,“與(yu) 輝同行”主播董董抄襲自己的視頻文案,再度將董宇輝直播團隊推上熱搜。

  抄襲程度達90%? 東(dong) 方甄選回應

  近日,楊藩在社交媒體(ti) 上發布視頻稱,董宇輝直播間“與(yu) 輝同行”的主播董董在直播帶貨時,解說米開朗基羅的內(nei) 容、架構、用語與(yu) 自己早前發布的視頻幾乎一模一樣,重合度達90%,並且還使用錯了自己在視頻中所舉(ju) 的雕塑範例。

  他認為(wei) ,講知識借鑒別人的內(nei) 容在所難免,但需要在使用時注明參考作者或者靈感來源,在賣貨的時候商用並切片做成短視頻屬於(yu) 抄襲行為(wei) 。“這是對原創作者的尊重”。

  近日,楊藩在社交媒體(ti) 上發布視頻,質疑董宇輝直播間“與(yu) 輝同行”的主播董董在直播帶貨時抄襲文案。 截圖自社交媒體(ti) 。

  據報道,董董在直播時表示,講解藝術時可能會(hui) 用到一些老師的作品,但無意冒犯,有什麽(me) 問題可以及時溝通,疑似回應抄襲事件。

  此外,董董還稱自己給楊藩直播間留言被刪,但楊藩則表示該評論係發布者自行刪除,所謂“道歉”強勢且絲(si) 毫不提抄襲事實本身。

  “我的意思很明白,隻要對方承認抄襲,刪除或聲明你的文案的原創作者來源,這件事情就結束了。但是對方無視抄襲事實本身,強勢的‘告知’姿態和對方粉絲(si) 幾千次的謾罵攻擊,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負擔。”楊藩對此表示。

  30日晚,東(dong) 方甄選就此向中新財經表示,目前暫無正式回應。

  “借鑒”文案是否涉嫌抄襲?律師解答

  對於(yu) 楊藩的質疑,有網友表示“分享知識應該不算抄襲”,並質疑“難道《三國演義(yi) 》是抄襲了《三國誌》嗎”;還有人認為(wei) 董董已經“道歉”了,不該抓著不放。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wei) ,知識科普也需要版權意識:“曆史知識是客觀的,但是講述的方法,邏輯、整合的方式這些都是主觀的。新穎的視頻講解、知識科普也是別人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應該被尊重。”

  隨著短視頻快速發展,視頻文案的使用也引發了一係列爭(zheng) 議。那麽(me) ,如何界定短視頻文案、梳理類知識到底有沒有版權呢?

  北京嘉濰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向中新財經表示,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是隻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例如,通過師徒關(guan) 係的方式介紹文藝複興(xing) 三傑、使用雕塑範例介紹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以及根據語義(yi) 等因素解釋米開朗基羅全名含義(yi) 並翻譯成中文名“富貴”,這些應該屬於(yu) 原作者具有一定獨創性的表達方式,應該受到法律保護,原作者對其文案應享有著作權。未經原作者的許可,與(yu) 輝同行的主播使用與(yu) 文案相同或者相似的內(nei) 容,涉嫌構成著作權侵權。”

  楊藩質疑董董講解米開朗琪羅時抄襲自己的視頻文案。 截圖自短視頻平台。

  趙占領表示,如果僅(jin) 僅(jin) 是借鑒他人靈感或者參考他人陳述的客觀事實,而在具體(ti) 措辭等方麵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則不構成侵權。比如《三國演義(yi) 》參照《三國誌》的主要曆史事實,以此為(wei) 基礎,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描述,甚至設計了很多藝術性的細節,這些都屬於(yu) 表達形式不同,顯然不屬於(yu) 侵權。

  此外,關(guan) 於(yu) “標注借鑒文案的來源”問題,趙占領指出,如果與(yu) 輝同行的主播主張構成《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即“為(wei) 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還需要判斷是否屬於(yu) “適當引用”。

  而是否屬於(yu) “適當引用”具體(ti) 需從(cong) 四個(ge) 方麵判斷:1.引用的對象限於(yu) 已發表作品,如果引用未公開發表的作品侵犯他人的發表權。2.應當指明作者姓名或名稱以及作品名稱,否則不是引用而是抄襲。3.引用目的必須是為(wei) 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4.引用作品不能構成新作品的主體(ti) 部分或實質內(nei) 容,不宜整段引用、整篇引用、大量引用、全文引用。

  “與(yu) 輝同行的主播在直播過程中並非指明原作者及作品名稱,顯然不屬於(yu) ‘適當引用’,進而也不屬於(yu) ‘合理使用’範疇。原作者有權要求停止侵權(刪除侵權視頻)、賠禮道歉、賠償(chang) 損失。”

  警鍾敲響:成也文案,敗也文案?

  文案引發公眾(zhong) 討論、關(guan) 注,在短視頻、直播領域已非首次。

  東(dong) 方甄選之前“小作文”事件屬於(yu) 團隊內(nei) 部協作問題,而此次文案或許讓人們(men) 意識到:主播們(men) 口中優(you) 美的詞句,別出心裁的科普講解,有可能是其他人的靈感與(yu) 汗水。

  “與(yu) 輝同行”主播董董被質疑直播帶貨時抄襲文案。 截圖自短視頻平台。

  優(you) 美的文案、直播間的文化氛圍,既是一些團隊得以走紅的特色,也是其維持自己直播界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之一。然而楊藩的質疑也暴露出:即便是知識型帶貨,其本質也是“帶貨”,主播在分享知識的同時,更是在進行一場商業(ye) 行為(wei) ,需要接受是否侵犯他人權益的審視。

  這無疑是給短視頻創作者、網絡主播敲響了警鍾:曾經幫助自己蹚水過河的墊腳石,一時不慎就會(hui) 成為(wei) 砸到自己腳上的絆腳石。如果自己引以為(wei) 傲的文案失去原創的光環,那麽(me) 由此引發的爭(zheng) 議也終將為(wei) 網紅“祛魅”。(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