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龍之英譯,loong意何裁?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feng) 文龍傑
每逢歲末年初,生肖都會(hui) 成為(wei) 海內(nei) 外談議中華文化的重要話題。今年逢“龍”,其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更受全球關(guan) 注,而“國際範”也使其翻譯問題成為(wei) 熱議焦點。
dragon之譯何以發生?
盡管將龍譯為(wei) dragon今已俗成,但商榷的聲音一直都有:從(cong) 1882年曾在中國工作的美國牧師沃克(J.E. Walker)在文章“Pagoda, Loong and Foong-Shooy”中意識到龍的譯文出現偏頗,到1987年中國翻譯家呂炳洪撰文指出龍和dragon不宜互譯,再到今天討論是否應改譯為(wei) loong。
龍譯為(wei) loong並非新發明。據學者考證,表意的dragon與(yu) 表音的兩(liang) 種譯法早在13世紀即存在,但在傳(chuan) 播過程中dragon譯法勝出。
在歐美澳非、俄羅斯和中東(dong) 等地區,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聖經》中最大的惡魔,與(yu) 中國龍的正麵和積極形象南轅北轍。如澳大利亞(ya) 漢學家馬克林所說,在中國及其他許多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方,龍(loong)是一種強大的瑞獸(shou) ,它是仁厚與(yu) 力量的象征,與(yu) 西方的龍(dragon)形成了強烈反差。
2024年2月,陝西西安,巨型龍燈亮相西安城牆第37屆新春燈會(hui) 。張遠 攝
就文化內(nei) 涵而言,譯龍為(wei) dragon,於(yu) 受眾(zhong) 而言或為(wei) “誤”,於(yu) 作為(wei) 本體(ti) 的中國龍而言則是“枉”。但名不符實卻能傳(chuan) 開,這一方麵緣於(yu) 中文以表意見長,在翻譯專(zhuan) 有名詞時與(yu)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表音文字有所不同,對於(yu) 意譯有著極大的包容空間;另一方麵則肇因於(yu) 當時東(dong) 西交流既少且淺,彼此之“隔”使英語世界對中國的認知不免淪為(wei) 想象之“臆”。
loong之譯何以再提?
今日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東(dong) 西方交流不斷加深,東(dong) 西方文化理解的精準化成為(wei) 大勢所趨。“隔”在減少,翻譯中的“誤”“枉”“臆”也會(hui) 逐漸消除。
今天,世界對中國與(yu) 中華文化有了新的感知,並以此為(wei) 基礎,希望更深更廣地了解和認識,圍繞中國與(yu) 中華文化的“正”譯自然呼之欲出。是時,人們(men) 討論把“真”譯出來,不是個(ge) 人或群體(ti) 的想法,而是曆史的意誌,不是東(dong) 西某一方的一廂情願,而是彼此互動的合題。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唐人街”上一家塗有巨龍圖案的店鋪。盛佳鵬 攝
loong譯提供了一種探索。此種譯法有成功先例可循,例如,太極(tai chi)、陰陽(yin-yang)、功夫(kung fu)等進入英語,同樣,“巴洛克”“沙龍”“蒙太奇”等融入漢語,先有語音再立語義(yi) ,盡管拉長了由知到用的過程,但減少了誤解的可能。
loong正在被接受和使用。如今年1月9日,CGTN在報道“新春龍舞挑戰賽”活動時,把“龍年”譯為(wei) “Loong Year”,把“龍舞”譯為(wei) “Loong Dance”;在小年報道中,CGTN也將“‘龍’主題的藝術品”譯為(wei) “loong themed artwork”。
究竟該如何譯?
語言與(yu) 文化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生長的、有生命力的,通過交融可獲得豐(feng) 富和發展。如果說loong與(yu) dragon兩(liang) 種翻譯過去更多呈分爭(zheng) 關(guan) 係,如今則正散發出和合的潛質。
dragon在現代英語中的意義(yi) 和形象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前者如《牛津英語詞典》“Chinese Dragon”詞條中的正麵性解釋,後者如美國夢工場電影《馴龍高手》裏的角色無牙仔(Toothless)。而一些詞典和Wikipedia(維基百科)中的loong詞條,都指向條目“Chinese Dragon”。
應該看到的是,語言翻譯與(yu) 交往交流的客觀現實之間是一種辯證關(guan) 係,誤譯影響了彼此交流,這固然不錯,但也需注意到,日益頻密的交流交往也會(hui) 通過彌補信息赤字和文化誤差,來清除翻譯中“臆”與(yu) “誤”的雜蕪成分。或許,隨著時間的推進,用loong與(yu) dragon並無本質不同,二者指向的都是正麵形象和意涵的中國龍。
2024年2月4日,新春舞龍活動在法國巴黎香榭麗(li) 舍大街舉(ju) 行,向當地民眾(zhong) 送上新春祝福。李洋 攝
今天,龍的英譯會(hui) 成為(wei) 海內(nei) 外關(guan) 注和討論的題目,意味著中國與(yu) 世界的交流與(yu) 互動進入了一個(ge) 新階段。眼下,各國間的頻密交往交流為(wei) 曆史所未有,文明交流互鑒成為(wei) 曆史大勢。由此來看,譯“龍”隻是為(wei) 翻譯中國這篇大文章破了個(ge) 題,或許不久就會(hui) 討論如何翻譯鳳凰、麒麟、玄武、朱雀……而讓世界“正”譯中國,功夫或許也在詩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