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調查:政治考量淩駕於(yu) 事實真相之上 瑞典倉(cang) 促結束調查 責任轉嫁德國丹麥
□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史天昊
瑞典檢方2月7日宣布,瑞典方麵決(jue) 定結束持續16個(ge) 多月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調查,“調查的結論是瑞典缺乏管轄權”。瑞典方麵表示已將相關(guan) 調查材料移交德國,但未就事件的責任認定給出結論。在瑞典結束“北溪”調查後,曾宣布對事件啟動調查的3個(ge) 國家中,僅(jin) 剩下德國和丹麥繼續調查。分析人士認為(wei) ,瑞典在未得出結論的情況下就宣布結束調查,把責任轉移給他國,背後的政治考量不得不令人深思,多方推諉恐將讓這一震驚世界的事件真相永遠無法揭開。
瑞典突兀退出
“北溪”是連通俄羅斯和歐洲的天然氣管道。2022年9月26日,“北溪-1”“北溪-2”天然氣管道相繼發生爆炸,導致大量天然氣泄漏到位於(yu) 瑞典和丹麥附近海域,管道陷入無法運行的狀態。爆炸事發後,丹麥、德國和瑞典官員宣布,將分別對事件展開獨立調查。然而,調查進展卻十分緩慢。事件發生一周年之際,三國在提交聯合國安理會(hui) 的材料中稱,所有調查都尚未完成,且仍然不能確定完成時間。如今時隔近一年半,真相仍未浮出水麵。
此次瑞典草草宣布結束調查,不禁引發國際社會(hui) 種種猜測。對此,瑞典方麵解釋稱,初步調查的主要目的是調查瑞典公民是否參與(yu) 了這一破壞行為(wei) ,以及是否冒著損害瑞典利益或瑞典安全的風險,利用瑞典領土實施這一行為(wei) 。經初查,“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瑞典或瑞典公民參與(yu) 了在國際水域發生的襲擊事件”。
瑞典迄今沒有公開指認任何關(guan) 聯“北溪”爆炸事件的嫌疑人。瑞典檢方先前表示,調查確認“北溪”管道遭人為(wei) 破壞,但尚不知由誰所為(wei) 。負責該案的瑞典檢察官馬茨·永奎斯特在公報中表示,“我無法對瑞典調查結論發表進一步評論,也無法對瑞典調查中的任何嫌疑人發表評論”。瑞典安全評論員格蘭(lan) 隆德在瑞典電視台評論說,對瑞典而言,這一決(jue) 定似乎是一個(ge) “相當方便的出路”,因為(wei) 所有其他可以想到的解決(jue) 方案都導致瑞典必須指出可能的肇事者或國家。
瑞典退出調查把責任轉移給了德國和丹麥。7日,瑞典的公報中稱,丹麥和德國的初步調查仍在繼續,由於(yu) 國際司法合作普遍保密,因此無法對合作進一步發表評論。當天,負責相關(guan) 調查的德國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和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表示,瑞典調查的結束不會(hui) 影響德國的調查,“調查仍在進行中”。丹麥警方則表態稱,他們(men) 預計將在“短時間內(nei) ”提供更多調查信息。
真相緣何難解
迄今為(wei) 止,“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仍無法浮出水麵,由於(yu) 缺乏可靠的證據,國際社會(hui) 對該事件進行了諸多猜測。目前,認同度最高的版本是將嫌疑指向美國。
去年2月,美國資深調查記者、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西摩·赫什在網上爆料,稱“北溪”管道爆炸是一起由白宮下令、美國中央情報局實施的秘密行動,並提供了具體(ti) 細節。除了爆料以外,事發前的多種跡象也加深了外界對美國的懷疑。早在2022年俄烏(wu) 衝(chong) 突升級前,美國總統拜登就曾信誓旦旦地對記者表示,美國自有辦法可以終結“北溪”管道。
不過,截至目前,不論是美國,還是俄、烏(wu) 兩(liang) 國,均否認破壞“北溪”管道。
“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發生以來,俄方對調查的不透明性以及丹麥、德國和瑞典在調查中拒絕與(yu) 俄方接觸感到不滿。俄羅斯方麵曾多次呼籲共同調查,但屢次遭到三國的拒絕。俄外交部曾在一份聲明中說,三國都在故意拖延調查,且試圖隱瞞爆炸的幕後黑手。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7日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說,瑞典方麵因害怕揭開事實真相而結束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的調查。她說,瑞典方麵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wei) 由,始終拒絕俄方提出的對事件進行徹查的要求。
分析人士認為(wei) ,瑞典展開調查又突兀結束調查,排除了自己嫌疑的同時,也把調查壓力甩給了他國。瑞典安全評論員約恩·格蘭(lan) 隆德指出,“北溪”爆炸事件調查是瑞典的“燙手山芋”,選擇“讓德國完成任務”是瑞典“最方便的出路”,因為(wei) 所有其他方案都將導致瑞典必須指出可能的肇事方,這還會(hui) 讓瑞典麵臨(lin) “采取措施追究相關(guan) 國家責任”等後續難題。
背後另有考量
美國《華盛頓郵報》去年曾援引一名歐洲外交官的話說,歐洲和北約的政策製定者會(hui) 麵時遵守心照不宣的約定,即“不談‘北溪’”,深挖事件真相可能得到一個(ge) “令人不適”的答案。報道指出,西方國家的官員無意查清爆炸事件的真相,因他們(men) “寧可不知道”元凶是誰,也不想發現本國的盟友要對爆炸事件承擔責任。
分析人士認為(wei) ,在西方國家含糊其詞且自身難脫嫌疑的背景下,瑞典此次選擇結束調查背後或有政治上的考量,因為(wei) 如果公布真相會(hui) 讓其處於(yu) 尷尬境地,且可能影響其加入北約。瑞典和芬蘭(lan) 2022年5月同時申請加入北約。按照規程,北約所有成員國必須一致同意才能吸收新成員。芬蘭(lan) 已於(yu) 去年4月正式獲準加入北約。目前,北約成員國中僅(jin) 剩匈牙利尚未批準瑞典“入約”。
今年1月土耳其批準瑞典加入北約以來,瑞典與(yu) 北約國家的防務合作不斷提速。近期,美國和瑞典簽署新的防務合作協議,美國可不受阻礙地進入瑞典17個(ge) 軍(jun) 事基地。瑞典政府稱,該協議為(wei) 美軍(jun) 在瑞典行動鋪平了道路,包括美國軍(jun) 事人員的法律地位,進入部署區和預先部署軍(jun) 事物資等。
如此看來,等待著俄羅斯的除了“北溪”事件真相更加難明的壞消息外,瑞典近期的選擇還讓俄羅斯陷入更加被動局麵:北約對俄羅斯形成了“雙邊+多邊”,黑海、波羅的海、北極海域三海聯動式戰略攻防前沿,未來在北歐方向,北約和俄羅斯的軍(jun) 事對抗或加劇。
在看似撲朔迷離的“北溪”事件真相調查中,政治考量顯然淩駕在了法律和真相之上。國際社會(hui) 也在持續關(guan) 注,仍在繼續調查此事的德國及丹麥將有何動向,又將作出何種抉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