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9日電 題:搶開局,中國經濟從(cong) “新”出發
——專(zhuan) 訪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張建平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熱鬧的春節假期結束,中國進入更加火熱的開工時間。各地紛紛搶開局,召開“新春第一會(hui) ”布局全年經濟工作,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等關(guan) 鍵詞高頻出現。
新的一年,中國正從(cong) “新”出發。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張建平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麵對麵”專(zhuan) 訪,談及關(guan) 乎今年中國經濟走向的新動能、新計劃、新挑戰。他並強調,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wei) 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華山一條道”。
Play Video
Play
Mute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Remaining Time-0:00
Playback Rate
1
Chapters
Chapters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Descriptions
subtitles off, selected
Subtitles
captions settings, opens captions settings dialog
captions off, selected
Captions
Audio Track
Fullscreen
This is a modal window.
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
Caption Settings Dialog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TextColorTransparency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cyWindowColorTransparency
Font Size
Text Edge Style
Font Family
DefaultsDone
視頻:【中國焦點麵對麵】搶開局,中國經濟從(cong) “新”出發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動能,源於(yu) 時下熱詞“新質生產(chan) 力”。
張建平分析,與(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相比,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高技術、高效率、高質量的“三高”特征。體(ti) 現在產(chan) 業(ye) 層麵,可用三句話概括: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改造升級;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要加快發展,提升競爭(zheng) 力,擴大市場份額;對未來產(chan) 業(ye) ,如現在大熱的AI等,要超前布局。
可喜的是,中國的新業(ye) 態、新模式正不斷成長,為(wei) 經濟注入澎湃新動能。其中,“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產(chan) 品海外走俏,2023年出口首次突破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下同)。
不過,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標誌是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幅提升。以此為(wei) 標準衡量,中國與(yu) 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如果說過去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量依賴勞動力,依賴資源投入、資本投入,未來就更多要靠創新投入、研發投入。”張建平說,世界上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位列第12位,每年研發投入躋身全球前列,但科技成果轉化率相比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下一步,一定要加強產(chan) 學研協同配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
新計劃,折射中國做好經濟工作的緊迫感。
春節後開工,從(cong) 中央到地方均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第一時間謀劃全年發展。
“搶開局”,凸顯務實的行動派作風。張建平認為(wei) ,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麵不錯,但也不乏挑戰。春天舉(ju) 行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將確定這一年的財政支出盤子,重點支持的重大產(chan) 業(ye) 發展項目、基建項目,貨幣政策基調等。所以,各地在春天高度重視全年經濟發展謀劃,找到有效發展路徑,非常關(guan) 鍵。
開年以來多地重大項目密集開工,亦是緊迫感的體(ti) 現。各省份陸續披露的年度投資計劃中,百億(yi) 元、千億(yi) 元級大項目頻出。
張建平表示,中國現在還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基礎設施已經相當發達,但在海陸空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新基建等領域中,投資任務仍然重大,需要超前布局,加快建設。通過這些投資,一方麵能夠發揮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麵,由項目創造就業(ye) 、創造收入,將形成消費的引致效應。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張建平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麵對麵”專(zhuan) 訪。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新挑戰,需要用更精準的措施應對。
坐擁巨大市場的中國,正直麵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凸顯供需結合斷點、堵點、卡點待解。
張建平舉(ju) 例說,中國生產(chan) 製造能力全球第一,但很多消費者對本國產(chan) 品的質量、檔次等還有不滿意之處,部分需求得不到滿足。激發有效需求巨大潛力,要求供給側(ce) 產(chan) 品和服務與(yu) 需求更精準對接,讓市場需求釋放。
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和領域,人們(men) 正為(wei) 此開動腦筋。張建平注意到,去年底,哈爾濱在冰雪季將文旅產(chan) 品服務供給與(yu) 消費者需求有力結合,形成很多亮點爆點。此外,國貨潮牌越來越受中國年輕消費者喜愛認可,甚至在有些領域替代了國外大牌。這都是供需結合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的案例。
資料圖: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冰玫瑰牆吸引遊客拍照。趙宇航 攝
張建平提醒業(ye) 界重視“消費者選擇”的力量,它會(hui) 對供給側(ce) 企業(ye) 的投資、運營、產(chan) 品和服務形成引力,讓投資和消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相互促進。“希望2024年兩(liang) 者相互促進的關(guan) 係表現得更加充分,從(cong) 而助力中國穩增長目標實現。”(完)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cong) 不久前的地方兩(liang) 會(hui) ,到如今各地“新春第一會(hui) ”,新質生產(chan) 力受到熱議。我們(men) 該如何理解新質生產(chan) 力?這個(ge) “新”字將釋放哪些增長動能?
張建平:中國目前在新的發展階段,強調要以新發展理念來支撐高質量成長。這個(ge) 過程中,在生產(chan) 力方麵,特別是在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方麵,就需要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跟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比起來,具有高技術、高效率、高質量的“三高”特征。體(ti) 現在產(chan) 業(ye) 層麵,可用三句話概括:第一,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改造升級;第二,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要加快發展,提升競爭(zheng) 力,擴大市場份額;第三,對未來產(chan) 業(ye) ,如現在大熱的AI等,要超前布局。
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例,中國的新業(ye) 態、新模式在不斷成長,比如出口“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就充分體(ti) 現了中國新業(ye) 態的強大競爭(zheng) 力。即使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領域,中國通過商業(ye) 模式創新打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實力也能夠跟跨國公司巨頭一拚,這些都充分顯示出中國地大物博、人傑地靈。在新質生產(chan) 力指引下,相信中國會(hui) 找到很多新的增長點,從(cong) 而讓經濟煥發新活力,朝著更高水平不斷進步。
中新社記者: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標誌是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幅提升。對於(yu) 當下中國經濟,實現這一點的關(guan) 鍵是什麽(me) ?各地都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如何避免出現同質化問題?
張建平:全要素生產(chan) 率對中國下一步發展至關(guan) 重要。中國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對比發展中國家較高,但與(yu) 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創新積極性、企業(ye) 家精神要被充分激發出來,使其能夠將生產(chan) 對象、生產(chan) 資料更好地優(you) 化組合,按照市場機製進行配置,從(cong) 而產(chan) 生新動能。
如果說過去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量依賴勞動力,依賴資源投入、資本投入,未來就更多要靠創新投入、研發投入。對中國來講,創新驅動發展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走的一條路,是“華山一條道”。
這個(ge) 世界上,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全部都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現在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位列第12位,每年研發投入躋身全球前列,可以跟有些發達國家相比,但科技成果轉化率相比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所以,下一步一定要加強產(chan) 學研協同配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但在轉化過程中,也需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公司法等配套法律,也要有激勵機製,要保護創新人的發明和利益。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大力鼓勵“三新”經濟成長,積極尋求新業(ye) 態、新模式和新動能。但確實也需要因地製宜,考慮自己的現實條件、人力資源基礎、產(chan) 業(ye) 基礎等,綜合地平衡考量。
中國已經進入市場機製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發展進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導、鼓勵和支持,政策設計以及規則製定。能不能形成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在國內(nei) 國際市場上占有市場份額,並形成品牌美譽度、市場空間,最終還要靠企業(ye) 打拚。中國凡是在新質生產(chan) 力、新業(ye) 態、新模式、新動能等方麵發展較好的省份,也是經濟較發達、開放度非常高的地區,營商環境得到了國內(nei) 外企業(ye) 家認可,而且在競爭(zheng) 和開放的過程當中相互促進,那麽(me) 經濟成長動能就比較足。
中新社記者:春節後開工,各地紛紛第一時間謀劃全年經濟工作,您怎麽(me) 看待這種緊迫感?“搶開局”對全年經濟意味著什麽(me) ?
張建平:2024年,中國麵對國際國內(nei) 複雜的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不確定性非常大,影響的因素也越來越多,且國際國內(nei) 因素交織在一起,對中國經濟不乏挑戰。現在中國經濟基本麵不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4年預測中國仍是獨一無二的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作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中國也需要克服當前國際國內(nei) 壓力,努力尋求穩定增長。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年之計在於(yu) 春”。在春天,各地都舉(ju) 行兩(liang) 會(hui) ,很快也會(hui) 迎來全國兩(liang) 會(hui) 。兩(liang) 會(hui) 上要確定這一年的財政支出盤子,重點支持的重大產(chan) 業(ye) 發展項目、基建項目,也要確定貨幣政策基調以及它與(yu) 產(chan) 業(ye) 政策、財政政策如何更好協同配合,落實到地方應在哪些領域重點發力等。所以,各地在春天高度重視全年經濟發展謀劃,並且能夠找對路數,找到有效發展路徑,非常關(guan) 鍵。
中新社記者:2023年中國排名靠前的幾個(ge) 經濟大省都有新突破,廣東(dong) 更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地區生產(chan) 總值(GDP)突破13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的省份。新的一年,經濟大省應如何進一步挑起大梁?
張建平:經濟大省是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領頭羊,而且已經形成一個(ge) 領軍(jun) 梯隊。這個(ge) 梯隊中,排名前兩(liang) 位的廣東(dong) 和江蘇經濟總量已先後超越了韓國。但我也要提醒,廣東(dong) 人口已經達到1.27億(yi) 人,江蘇人口8500萬(wan) 人,而韓國人口隻有5200萬(wan) 人。相信這兩(liang) 個(ge) 省份經過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有希望朝著韓國經濟的人均水平邁進。
此外,中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山東(dong) 、第四的浙江、第五的河南、第六的四川,都是人口規模較大的省份,且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國際國內(nei) 市場競爭(zheng) 力不斷提升,從(cong) 而為(wei) 整個(ge) 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和支撐。2024年,國家會(hui) 高度重視這些領頭省份的內(nei) 需外需激發、經濟增長動能釋放,促使他們(men) 繼續為(wei) 國家穩增長、穩就業(ye) 、穩外貿、穩外資作出領軍(jun) 的貢獻。
中新社記者:翻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擴內(nei) 需仍是重中之重。開年以來多地重大項目密集開工,擴投資火熱開局對全年經濟意味著什麽(me) ?各地今年擴大投資的潛力和空間在哪裏?
張建平:中國已經是一個(ge) 經濟大國,而全球主要的經濟體(ti) ,經濟增長都以內(nei) 需拉動為(wei) 主。經過十多年努力,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內(nei) 需為(wei) 主要經濟增長動力的局麵,這個(ge) 內(nei) 需裏除了消費,另一駕重要馬車就是投資。
中國現在還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意味著盡管基礎設施已經相當發達,但我們(men) 看到在今年春天(寒潮極端天氣下),有很多交通堵點還不能解決(jue) 。所以,下一步在海陸空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新基建等領域中,中國的基建投資任務仍然重大,需要超前布局,加快建設。
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過程中,也有很多需要超前布局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國家鼓勵創新,這些方麵都需要很多引領性的重大產(chan) 業(ye) 投資。更不用說,中國在農(nong) 田水利建設、生態環保方麵需要的投入比較大;一些社會(hui) 事業(ye) 如醫療衛生等,背後有很多建設項目的需要。
希望通過這些投資,一方麵能夠發揮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麵,投資項目背後還會(hui) 創造就業(ye) 、創造收入,形成消費的引致效應。也就是說,當這部分收入到了居民手中,其可支配收入提高後會(hui) 進一步消費,形成更好的循環。
中新社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近年來,中國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績,但仍麵臨(lin) 一些困難挑戰。如何更好打通供需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
張建平:中國現在的生產(chan) 製造能力全球第一,不僅(jin) 為(wei) 自己製造,也為(wei) 全球製造。但另一方麵,中國很多消費者對本國產(chan) 品的質量、檔次等還有不滿意的地方,部分需求得不到滿足。
麵對這種情況,前些年國家提出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實際上還是強調生產(chan) 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一定要瞄準市場需求,找對新增長點,用供給來創造需求,從(cong) 而把有效需求釋放出來,對中國經濟增長作貢獻。
在經濟學上,有效需求是指當總供給和總需求匹配時,需求便是有效的。具體(ti) 到個(ge) 人和企業(ye) ,當消費需求得到滿足時是有效需求;如果需求被壓抑而沒有得到滿足,沒有找到合適的產(chan) 品或服務,釋放不出來,就是無效的。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現在“有效需求不足”,但有效需求的潛力非常巨大。把潛力激發出來,要求供給側(ce) 的產(chan) 品和服務與(yu) 需求更精準對接,讓市場需求釋放。去年底,哈爾濱在冰雪季就把文旅產(chan) 品和服務的供給與(yu) 消費者需求有力結合,形成很多亮點爆點,創造了非常好的效應。
還有現在很多國貨潮牌越來越受國內(nei) 年輕消費者喜愛認可,甚至在有些領域替代了國外大牌。這都是供需結合更好滿足市場需求非常好的案例,希望越來越多行業(ye) 能朝這樣的方向發展。
中新社記者:對於(yu) 擴大內(nei) 需,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還提出,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怎樣讓消費和投資實現“1+1>2”?今年有哪些可以期待的消費新增長點?
張建平:提振消費,要堅持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係統思維。第一,要努力擴大社會(hui) 保障覆蓋麵,讓居民敢於(yu) 消費。第二,要努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讓居民有能力消費。第三,要通過優(you) 化消費市場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讓消費者更願意消費。當把這三個(ge) 方麵統籌起來,消費潛力就會(hui) 逐漸釋放。
這些年當中,在不同的方向和領域,中國正不斷進步,但當下要真正釋放消費潛力,還有很多艱巨任務要完成。消費者對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引領有著重大作用,我們(men) 稱之為(wei) “消費者選擇”。
比如,我最近聽到一個(ge) 很好的消息,今年春節期間中國綠色有機食品消費同比增長了20%左右,這是一個(ge) 讓人振奮的數字。綠色有機食品價(jia) 格肯定比普通食品高,但市場很認可。但另一方麵,當消費者走進超市商場,想要購買(mai) 獲得認可的貨真價(jia) 實綠色有機產(chan) 品,供給側(ce) 還不能夠滿足這種消費需求。且綠色有機食品溢價(jia) 越高,也就意味著利潤空間越大,說明供給側(ce) 投入不夠。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上講,消費選擇會(hui) 對供給側(ce) 企業(ye) 的投資、運營、產(chan) 品和服務形成引力,讓投資和消費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使投資和消費相互促進。希望2024年這兩(liang) 者相互促進的關(guan) 係表現得更加充分,從(cong) 而助力中國穩增長目標實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