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北約的困境

吳敏文 發布時間:2024-03-14 08:3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1月24日至5月31日,北約進行名為(wei) “堅定捍衛者2024”的史上最大規模、時間長達4個(ge) 月的聯合軍(jun) 演。這可以看作是回應正在進行的俄烏(wu) 衝(chong) 突的舉(ju) 動,也可以看作是2023年芬蘭(lan) 加入北約,瑞典加入北約的主要障礙得以消除之際,北約試圖通過炫耀武力影響俄烏(wu) 衝(chong) 突發展,乃至影響歐洲地緣格局演變的重大舉(ju) 措。

  但仔細思考就會(hui) 發現,北約表麵“生意興(xing) 隆”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矛盾和內(nei) 在的困境。

  應對威脅結盟,還是為(wei) 結盟製造威脅?

  北約和當年的華約,是冷戰理論、邏輯的產(chan) 物,二者互為(wei) 對手。1945年4月25日,一支美軍(jun) 偵(zhen) 察部隊與(yu) 一支蘇軍(jun) 在德國東(dong) 部城市托爾高南部易北河畔不期而遇。二戰歐洲戰場東(dong) 西兩(liang) 線並肩作戰的美蘇盟軍(jun) 實現勝利會(hui) 師,宣告納粹德國希特勒政權即將滅亡。然而,二戰剛剛結束,美蘇之間的矛盾和衝(chong) 突即開始凸顯。

  1946年2月,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公使銜參讚喬(qiao) 治·凱南從(cong) 莫斯科發出著名的8000字“長電文”。1947年的夏天,喬(qiao) 治·凱南以“X先生”署名在《外交》季刊發表《蘇聯行為(wei) 的根源》。二者成為(wei) 美國以“遏製戰略”為(wei) 主導的冷戰理論的重要基礎,隨之是美國對蘇政策的重大轉折。

  當時,蘇聯在中東(dong) 歐部署有30個(ge) 師,而美、英、法的兵力加起來不到10個(ge) 師。為(wei) 了達成力量的平衡,1948年3月,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lan) 、盧森堡五國組成西歐軍(jun) 事聯盟。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lan) 、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宣告成立。1955年5月14日,以蘇聯為(wei) 首的中東(dong) 歐國家在波蘭(lan) 首都華沙簽署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冷戰的雙方主角正式登場。

  然而,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冷戰宣告結束,而作為(wei) 冷戰主角另一方的北約卻逆勢擴張,至2022年,北約完成5次擴張,將前華約國家,甚至從(cong) 蘇聯解體(ti) 中分離出來的國家納入北約陣營,兵鋒直抵俄羅斯邊界。2023年4月4日,芬蘭(lan) 加入北約。迄今,瑞典加入北約的主要障礙已排除,不久將成為(wei) 第32個(ge) 北約成員國。

  如果說在美蘇對峙階段,北約組織尚有應對威脅原因的話,那麽(me) ,在冷戰結束華約解散之後,北約的繼續存在和擴張就已經沒有任何合理依據。事實上,被稱為(wei) “冷戰之父”的喬(qiao) 治·凱南,在1998年美國決(jue) 定北約第一次東(dong) 擴之際,就警告“這是一個(ge) 悲劇性錯誤”“我認為(wei) 俄羅斯將慢慢作出相當不利的反應”。這幾乎可以理解為(wei) 對2014年克裏米亞(ya) 事件和2022年俄烏(wu) 衝(chong) 突的預警和預言。

  喬(qiao) 治·凱南認為(wei) 北約東(dong) 擴的做法“沒有理由”,也是進退失據。即使從(cong) 最近美國和北約政客的表態來看,其包含的邏輯也十分混亂(luan) 。2021年年初,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國防部部長奧斯汀宣稱“俄羅斯已經衰落”。2022年10月,盡管此時俄烏(wu) 衝(chong) 突已經爆發,拜登政府發布任上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俄羅斯降級為(wei) “次級威脅”。

  2023年2月,在俄烏(wu) 衝(chong) 突一周年之際,美軍(jun) 參聯會(hui) 主席馬克·米利表示:“俄羅斯已經輸了,他們(men) 在戰略上、行動上和戰術上都輸了。”2023年年底,北約秘書(shu) 長斯托爾滕貝格宣稱,俄羅斯在衝(chong) 突中已經遭遇“重大戰略失敗”。然而,今年1月16日,斯托爾滕貝格在達沃斯論壇上卻突然話風逆轉,發出“永遠不要低估俄羅斯”的警告。

  美國和北約政客此類互相矛盾的話語,體(ti) 現出他們(men) 在威脅判斷這樣嚴(yan) 肅的問題上完全采取機會(hui) 主義(yi) 和實用主義(yi) 的態度,沒有威脅就尋找威脅,實在找不到就製造一個(ge) 威脅,目的就在牢牢抓住北約這個(ge) 冷戰的工具。

  擴員後更加強大,還是內(nei) 耗更大?

  北約成員國雖然主要是歐洲國家,但也有國家地跨歐亞(ya) 。這些國家曆史上恩怨糾纏、現實中利益衝(chong) 突。任何複雜的係統,規模越大內(nei) 耗越大,內(nei) 部協調所需“開銷”也就越大,北約作為(wei) 一個(ge) 軍(jun) 事集團,更是難逃此困。

  希臘與(yu) 土耳其地理上隔愛琴海相望,同為(wei) 北約成員國,兩(liang) 國之間的恩怨情仇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奧斯曼帝國的土崩瓦解,使得距土耳其海岸咫尺之遙的很多島嶼,依據曆史上一些戰爭(zheng) 後簽署的條約,主權歸希臘所有。這些原本不是問題,但在20世紀70年代愛琴海海底發現大量石油資源後,土耳其與(yu) 希臘之間關(guan) 於(yu) 愛琴海權益的爭(zheng) 端迅速升溫。

  2020年1月2日,希臘、塞浦路斯和以色列三國簽署東(dong) 地中海天然氣管道協議。土耳其認為(wei) 這一協議無視土耳其利益。同年7月21日,土耳其派出勘探船,在希臘東(dong) 南部的卡斯特洛裏佐島附近海域開展“海洋調查”。對此,希臘方麵表示,土方的做法“是對國際海洋法、睦鄰友好原則和歐盟多次呼籲的藐視”。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則態度強硬,表示土耳其將采取各種舉(ju) 措捍衛在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等地的利益,包括軍(jun) 事手段。

  依據北約章程,對任何北約國家的攻擊視同對整個(ge) 北約的攻擊。有評論調侃說,如果希臘與(yu) 土耳其爆發衝(chong) 突,北約到底幫哪一邊?

  北約的土耳其問題幾乎成為(wei) 內(nei) 部安定的燙手山芋。土耳其不僅(jin) 和北約盟國之間紛爭(zheng) 不斷,甚至不惜挑戰盟主美國。2019年7月,土耳其不顧美國再三警告執意購買(mai) 俄製S-400防空係統,這可能導致美製F-35戰機的數據被俄製S-400防空係統獲取。2021年7月,美國防部正式宣布將土耳其排除在F-35戰機生產(chan) 計劃,導致美土之間100億(yi) 美元的戰鬥機和防空係統購銷合同告吹。

  隨著北約擴大到32個(ge) 成員國,內(nei) 部之間潛在的矛盾也隨之增加。誰也無法預測,各國之間曆史恩怨和現實利益衝(chong) 突,會(hui) 因哪一塊瘡疤發作演化為(wei) 現實衝(chong) 突?

  是區域軍(jun) 事集團,還是全球軍(jun) 事聯盟?

  冷戰的取勝使美國一時“拔劍四顧心茫然”。為(wei) 此,美國及其所主導的北約不斷將自己的力量向北約傳(chuan) 統的防區之外拓展,海灣戰爭(zheng) 、科索沃戰爭(zheng) 、阿富汗戰爭(zheng) 是其最先的舉(ju) 動。近年來,隨著美國加大實施以遏製中國為(wei) 目的的“印太戰略”,北約將觸角伸向亞(ya) 太地區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

  迄今,地處東(dong) 亞(ya) 的美國盟國日本和韓國已經是北約網絡防禦卓越中心的成員,兩(liang) 國多次參加這個(ge) 中心組織的網絡戰演訓。2020年12月,北約30多個(ge) 成員國共同出台了“北約2030”改革報告。其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並強調“必須更加認真地思考如何應對中國及其軍(jun) 事崛起”。2022年6月29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召開的北約峰會(hui) ,不僅(jin) 邀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ya) 和新西蘭(lan) 等國領導人參會(hui) ,而且其通過的《北約2022戰略概念》中,將中國定性為(wei) “係統性挑戰”。

  在北約從(cong) 戰略上涉足亞(ya) 太事務的同時,美國及北約其他主要國家,都在加強與(yu) 亞(ya) 太地區國家之間的軍(jun) 事聯係。美國是北約盟主,也是“印太戰略”的主導者,在組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製、美英澳“奧庫斯”聯盟之後,又大力將美日、美韓軍(jun) 事聯盟向美日韓三方軍(jun) 事聯盟推進。

  作為(wei) 美國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盟國,日本積極響應“印太戰略”,同時大力加強與(yu) 德、法、英等主要北約盟國的軍(jun) 事關(guan) 係。日本與(yu) 法國在2015年就已經簽署《防衛裝備相關(guan) 協定》《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軍(jun) 事情報保護協定》等文件,目前正就簽署《互惠準入協定》進行磋商。2023年1月,日本與(yu) 英國簽署《互惠準入協定》,該協定允許兩(liang) 國在對方國家部署武裝力量,為(wei) 簡化手續、加強英日之間的軍(jun) 事聯係提供法理依據。

  對此,我們(men) 不禁要問,美國以及北約領導人,真的要將北約從(cong) 一個(ge) 區域軍(jun) 事集團,變成全球軍(jun) 事聯盟嗎?

  北約作為(wei) 一個(ge) 軍(jun) 事集團是冷戰的產(chan) 物,它的思想原創、章程和組織結構,歸根結底來自遏製戰略和冷戰思想。而在北約的發展過程中,它的每一次任性而為(wei) 都造成了嚴(yan) 重的後果,各當事方包括美國自身,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jia) 。

  1950年8月21日,在朝鮮戰爭(zheng) 爆發兩(liang) 個(ge) 月之際,喬(qiao) 治·凱南向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提交了一份正式備忘錄。凱南認為(wei) ,美國在朝鮮半島的目標和戰略並不清晰,魯莽行事將會(hui) 引發戰事升級。喬(qiao) 治·凱南警告美軍(jun) 不要越過三八線。曆史已經證明喬(qiao) 治·凱南的預言完全正確。

  俄烏(wu) 衝(chong) 突爆發後,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2022年3月3日的例行記者會(hui) 上表示,喬(qiao) 治·凱南在20世紀90年代就對美國政府提出忠告,指出北約針對俄羅斯的持續擴張將是美國政策中最致命的錯誤。遺憾的是,美國政府對此置若罔聞。

  而今,美國政府兩(liang) 次不聽勸告的結果都醒目地展示在我們(men) 麵前。認知是行動的先導,戰略思路不清晰的後果嚴(yan) 重且難以預料。當前,芬蘭(lan) 和瑞典加入北約頂多算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麵臨(lin) 一係列嚴(yan) 肅複雜問題的當口,無論北約的盟主美國,還是其他成員國,都應該進行嚴(yan) 肅的反思和深入的思考。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

  吳敏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