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推進傳統產業升級
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我們(men) 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何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統籌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記者走訪產(chan) 業(ye) 一線,記錄多地促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生動實踐。
——編 者
湖北武漢——
產(chan) 學研用協同,邁向高端化發展
走進湖北武漢新威奇科技有限公司的總裝車間,重載行車吊裝起數噸重的設備零部件,工人們(men) 正緊張有序地組裝調試一台台電動螺旋壓力機。
“鍛壓設備是一種重要的工業(ye) 母機,而重型精密鍛壓設備是一個(ge) 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業(ye) 先進水平和實力的體(ti) 現。”新威奇科技總經理馮(feng) 儀(yi) 介紹,企業(ye) 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材料成形與(yu) 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致力於(yu) 研發高端鍛壓設備及其數控係統。去年,公司成功研製出4000噸伺服直驅式數控電動螺旋壓力機,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用於(yu) 先進航空發動機關(guan) 鍵零部件的生產(chan) 。
工業(ye) 母機是工業(ye) 體(ti) 係的基石。武漢市擁有武漢重型機床、華中數控、華工激光、銳科激光等一批工業(ye) 母機重點企業(ye) ,產(chan) 業(ye) 規模靠前、高端人才集聚。近年來,當地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you) 勢,開展產(chan) 學研用協同攻關(guan) ,推進工業(ye) 母機先進工藝與(yu) 方法、關(guan) 鍵工業(ye) 軟件和裝備研發。
重載型伺服直驅式數控電動螺旋壓力機,是解決(jue) 大型鍛件精密模鍛成形問題的關(guan) 鍵設備,曾經長期依賴進口。“隨著設備噸位的增大,設計製造難度成倍增加。”馮(feng) 儀(yi) 說,企業(ye) 擁有由多名行業(ye) 專(zhuan) 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團隊,聚焦設備工藝柔性、控製精度、剛度、穩定性等方麵持續探索,已實現了部分重載型伺服直驅式數控電動螺旋壓力機的國產(chan) 化替代。
通過大力支持企業(ye) 和高校院所等積極承接國家和省級重大專(zhuan) 項,武漢在中高端數控機床及係統、激光切割焊接裝備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guan) 鍵共性技術難題。
“焊接是橋梁、船舶與(yu) 海工裝備等領域鋼結構中厚板製造的關(guan) 鍵工序。”中鐵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方敏介紹,最近他正帶領10多名課題組成員開展一項工業(ye) 母機焊接新技術的研發。
2022年10月,武漢市科技局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zhuan) 項“鋼結構中厚板激光—電弧複合焊接核心技術與(yu) 裝備”項目,最終由中鐵科工集團揭榜牽頭,華中科技大學、銳科激光等參與(yu) ,著力破解高端數字化焊接裝備關(guan) 鍵技術難題。“我們(men) 力爭(zheng) 今年做出樣機,明年逐步實現產(chan) 業(ye) 化應用和市場推廣。”李方敏說。
“我們(men) 將進一步發揮財政貼息、獎補資金、產(chan) 業(ye) 引導基金等的撬動作用,帶動銀行信貸、社會(hui) 資本等加大投入,對工業(ye) 母機研發、公共配套等給予更多支持,降低企業(ye) 創新成本,積極推動工業(ye) 母機產(chan) 業(ye) 不斷邁向高端化。”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有關(guan) 負責人說。
重慶永川——
龍頭企業(ye) 帶動,謀求智能化升級
焊花飛濺,火光四射。在長城汽車重慶永川工廠焊裝車間,裝載物料的智能搬運機器人來回穿梭,橙黃色的焊裝機器人靈活地翻動機械臂,精準焊裝汽車零部件……走過整個(ge) 車間,除了在屏幕前檢查參數的工程師,看不到多少工作人員的身影。
“焊裝車間共有機械臂442台,每個(ge) 工位分配2至4台,最多一個(ge) 工位有8台機械臂相互配合。”長城汽車重慶分公司設備動力部部長張文軍(jun) 說,“永川工廠自2019年落成投產(chan) 以來,持續推進整廠智能化升級,促進產(chan) 線提質增效。”
機器人實現高效配合的背後,是一套精準的質量控製係統。“在焊接過程中,自校正控製係統能夠對壓力、電流、時間等焊接參數進行實時監控並調整,比人工焊接的質量更穩定。”張文軍(jun) 說。
為(wei) 保障產(chan) 品質量,永川工廠針對貫穿整個(ge) 生產(chan) 流程的塗膠工藝,實現了機器視覺檢測全覆蓋。在塗膠過程中,定製化多目相機對塗膠過程實時監控,配合計算機的數據統計與(yu) 分析能力,檢測精度能達到±0.2毫米,大幅降低了塗膠失效的概率。
“從(cong) 建廠初期每120秒下線一台整車,到如今的72秒,智能化升級不僅(jin) 提高了產(chan) 品質量,還提升了生產(chan) 效率。”張文軍(jun) 說,“這幾年,永川工廠新投入運輸、噴塗、焊接等智能化設備240餘(yu) 台,投資額超1億(yi) 元。通過應用信息化係統、柔性排程等技術,工廠的生產(chan) 能力持續提升。”
“近年來,永川區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出台相關(guan) 方案明確汽車產(chan) 業(ye) 智能化轉型的方向、目標及實施路徑。通過龍頭企業(ye) 示範帶動,協同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進行智能化改造。”永川區經濟和信息化委智能化科科長李佳說。
諾博汽車零部件(重慶)有限公司是長城汽車在永川的供應商之一。如今,通過接入長城汽車自研的生產(chan) 管理係統,諾博汽車的生產(chan) 計劃更加科學高效。“目前我們(men) 在永川的上下遊企業(ye) 均已接入生產(chan) 管理係統,係統可以根據企業(ye) 的生產(chan) 能力和市場需求,自動製訂生產(chan) 計劃,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張文軍(jun) 說。
“2018年至今,我們(men) 累計為(wei) 永川企業(ye) 爭(zheng) 取到1.3億(yi) 多元智能製造相關(guan) 獎補資金,鼓勵企業(ye) 開展智能裝備升級、信息管理係統集成應用、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建設等工作,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374個(ge) ,指導企業(ye) 進一步深化數字技術與(yu) 製造業(ye) 的創新融合應用。”李佳說。
遼寧沈陽——
瞄準節能增效,引導綠色化轉型
在遼寧沈陽,占地近25萬(wan) 平方米的廠房屋頂上建起光伏設備,昔日的用電大戶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變成了“發電廠”。北方重工總裁張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能源賬:工廠平均每年發電量超2500萬(wan) 千瓦時,不僅(jin) 實現了清潔能源的自給自足,還為(wei) 社會(hui) 提供了“綠電”。
“我們(men) 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產(chan) 品研發,推出了螺旋立式磨機、環式冷卻機等節能環保產(chan) 品,推動降低能源消耗。”張斌說。
“近年來,沈陽把節能增效放在工業(ye) 綠色發展的優(you) 先位置,聚焦推進綠色製造示範、推動工業(ye) 能效提升、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等工作,穩步實現綠色產(chan) 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麵發展,持續降低單位產(chan) 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產(chan) 出效率。”沈陽市工業(ye) 和信息化局相關(guan) 負責人董立業(ye) 介紹。
大型壓縮機組被業(ye) 內(nei) 視為(wei) 石油、化工等生產(chan) 裝置的“工業(ye) 心髒”,其能耗在整個(ge) 裝置中占比較高。如何提升機組效率、降低機組能耗,成為(wei) 沈鼓集團瞄準市場定位、積極探索創新的著力點。
“我們(men) 采用多目標多參數優(you) 化方法,有效提升機組運行效率,壓縮機整機效率最高達到89%,並實現長周期連續運行5年,避免了由於(yu) 經常停機檢修造成的能源浪費。”沈鼓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戴繼雙介紹,多年來,沈鼓集團持續加大關(guan) 鍵技術和高端裝備研發力度,為(wei) 能源與(yu) 化工領域提供高效、環保的動力裝備。
建設綠色工廠、研發綠色產(chan) 品為(wei)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提供了方向,建設綠色園區則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提供了更大的綠色發展空間。中德(沈陽)高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園是國家級綠色工業(ye) 園區,園區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斷推動企業(ye) 向綠色低碳轉型。自2015年成立以來,園區單位工業(ye) 增加值碳排放量消減率年均達到17.9%。
近年來,以裝備、汽車、食品、醫藥等行業(ye) 為(wei) 重點,沈陽建立綠色製造企業(ye) 梯度培育庫,針對重點企業(ye) 提供上門服務。據沈陽市工信局統計,截至目前,沈陽進入國家級綠色製造名單企業(ye) (園區)65個(ge) ,進入省級綠色製造名單企業(ye) (園區)161個(ge) ,擁有綠色工廠200個(ge) 、綠色設計產(chan) 品14個(ge) 、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ye) 10個(ge) 、綠色工業(ye) 園區2個(ge) 。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2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