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掐絲如發 鏨刻入心(工匠絕活)

發布時間:2022-01-07 15:5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絕活看點】

  0.10毫米!這是花絲(si) 鑲嵌技藝傳(chuan) 承人馬福良“掐”出的最細花絲(si) 直徑,也是迄今為(wei) 止這一技藝可以達到的最高水平。花絲(si) 鑲嵌是一項融合藝術,集掐絲(si) 、鏨刻、鑲嵌等工藝為(wei) 一體(ti)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馬福良致力於(yu) 將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讓花絲(si) 鑲嵌這門古老的技藝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煥發新的光彩。

  抽出兩(liang) 根銀絲(si) ,輕輕將其擰在一起,放在搓活板上,用板子不停地來回搓磨……銀絲(si) 細若發絲(si) ,直徑僅(jin) 有0.10毫米,兩(liang) 根銀絲(si) 間的縫隙通過搓活板的搓磨不斷縮小,直至緊緊纏繞在一起。“我們(men) 將兩(liang) 股以上搓成的絲(si) 稱之為(wei) 花絲(si) ,而景泰藍是單股扁絲(si) ,這也是花絲(si) 鑲嵌與(yu) 景泰藍的區別之一。”馬福良(見圖,資料照片)邊做邊向記者介紹。

  搓絲(si) 完成後,便是“掰花”的環節。掰花,即根據畫案,用鑷子將細花絲(si) “掰剪”成一根根長短不一、弧度不同的小花絲(si) ,然後輕輕粘在胎體(ti) 上,形成完整的形狀和圖案。“花絲(si) 工藝特別費功夫。一件作品的完成有時需要用到幾十米、上百米的花絲(si) ,耗時也常常是按月計,甚至按年計。”馬福良說。

  0.10毫米的銀絲(si) 是馬福良能“掐”出的最細的絲(si) ,也是迄今為(wei) 止花絲(si) 鑲嵌工藝可以達到的最細花絲(si) 直徑。“以往的花絲(si) 最細隻能做到0.13毫米。”馬福良說,“掐絲(si) 並不難,難的是怎麽(me) 把這些細花絲(si) 完好地焊接在一起。”花絲(si) 越細,焊火控製的難度就越大。隻要焊火的大小、噴射的位置稍有偏移,就容易導致花絲(si) 與(yu) 焊藥一起熔化,整件作品便會(hui) 前功盡棄。“焊接,最講究手、眼、腦的統一。”馬福良說,“腦控、眼盯、手動……眼睛捕捉到焊藥即將熔化的一瞬間,手中的焊火就要及時果斷地撤離。”馬福良還引入了激光焊接法,通過激光焊接機進行精準焊接。“將現代科技融入傳(chuan) 統工藝,可以推進傳(chuan) 統工藝的傳(chuan) 承及創新,創造出更多精美的工藝品。”馬福良說。

  “花絲(si) 鑲嵌工藝是一項融合藝術,集掐絲(si) 、鏨刻、鑲嵌等工藝為(wei) 一體(ti) 。”馬福良介紹,河北大廠花絲(si) 鑲嵌製作技藝的曆史可上溯到漢代,隨著曆史的發展,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技藝特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花絲(si) 工藝品。如今,大廠回族自治縣已成為(wei) 我國北方地區花絲(si) 鑲嵌工藝品生產(chan) 和出口基地。2008年,花絲(si) 鑲嵌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9年,馬福良成為(wei) 這一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我第一次製作花絲(si) 工藝品是在17歲。”馬福良的父親(qin) 一直從(cong) 事花絲(si) 工藝品的製作。耳濡目染之下,馬福良也慢慢入了行。花絲(si) 鑲嵌眾(zhong) 多工藝中,他最喜歡的是鏨刻。“別看隻是用錘子敲打鏨子,這裏麵講究可多了。”下錘的力度、發力的角度都要根據材質的薄厚、圖案起伏的高低不斷調整。鏨刻中,最費心思的是鏨子。“三分手藝,七分家夥(huo) 兒(er) 。要想成品好,家夥(huo) 兒(er) 必須行。”每次製作新作品,馬福良總要先花大量時間研究工具,根據圖案的紋路,製作不同形狀的鏨子。多年來,馬福良製作及使用的鏨子已近400個(ge) 。

  精美的首飾、別致的杯托、華麗(li) 的擺件……“花絲(si) 鑲嵌工藝隻有真正融入我們(men) 日常生活,才能更長久地傳(chuan) 承下去,更長久地煥發出華麗(li) 的光彩。”從(cong) 業(ye) 40餘(yu) 年,馬福良始終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在他的帶動下,河北大廠花絲(si) 鑲嵌工藝產(chan) 品類型已達千餘(yu) 種。2014年,馬福良創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從(cong) 起步時的4人到如今的40人,工作室中已有6人被評為(wei) 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傳(chuan) 統文化和民族工藝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所喜愛。我相信,在我們(men) 的堅守下,花絲(si) 鑲嵌這門古老的技藝一定會(hui) 煥發出新的光彩。”馬福良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7日 06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