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開幕式:科技、飽滿、空靈、浪漫
■開幕式文藝表演融入流程儀(yi) 式
■時長不到100分鍾,演員規模約3000人
■點火方式百年未有
■立春元素充分體(ti) 現
本報記者 吳東(dong) 卓然
曾執導過北京2008年奧運會(hui) 開閉幕式的張藝謀再挑重擔,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開閉幕式總導演,他也是世界第一位執導夏奧和冬奧開閉幕式的“雙奧”總導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張藝謀表示,距離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還有不到一個(ge) 月的時間,各項籌辦工作已經進入決(jue) 戰決(jue) 勝、壓線衝(chong) 刺階段。頗受關(guan) 注的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排練、製作等工作正緊張有序進行中。
走進國家體(ti) 育場“鳥巢”,記者看到,參演人員正在進行緊鑼密鼓地合演排練。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正在工作指揮台指導著。參加開幕式的所有演職人員去年10月份進駐到“鳥巢”開始進行實地演練,到目前已經進行了幾次聯排,下一步將進入到彩排階段。“這邊現在也是24小時排練。”張藝謀說。
不同於(yu)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這次冬奧會(hui) 的開幕式有相對的壓縮,巧妙地把藝術表演自然地融入到了流程儀(yi) 式當中,呈現出簡約而精彩的特點。據張藝謀介紹,2022年冬奧會(hui) 的開幕式,時長不到100分鍾,演員規模約3000人,與(yu) 4個(ge) 小時、15000人的2008年相比,真的不一樣。
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將是“鳥巢”首次在冬季舉(ju) 辦大型文化活動,既要考慮寒冷天氣,同時要嚴(yan) 格做好疫情防控,這對導演團隊來說挑戰不小。張藝謀說:“冬奧會(hui) 開幕式不再專(zhuan) 門設一個(ge) 大規模的文藝演出,將大幅度地減少演員的數量,用科技的含量讓它人少而不空,讓它很飽滿,讓它空靈而浪漫,所以其實是要用科技和新的觀念去表演,又充滿了變化。”
他判斷,觀眾(zhong) 們(men) 看到點火方式最大的反應可能是“想不到”,但傳(chuan) 達的理念又會(hui) “一看就懂”,所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從(cong) 接這個(ge) 任務開始,我就一直想的是點火、火炬能不能有創新?正好我們(men) 的口號、低碳環保的理念,還有方方麵麵有了這樣一個(ge) 機會(hui) 。”
據了解,開幕式的節目設計突出體(ti) 現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和中國推動三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以及全世界人民共享冬奧盛會(hui) 的理念和文化。由於(yu) 開幕式當天正好是中國傳(chuan) 統二十四節氣——立春,這一重要元素在節目中也將有充分體(ti) 現。“這一天立春是多好的兆頭,所以一定要用到開幕式上,我們(men) 說的萬(wan) 紫千紅總是春,有那麽(me) 一種積極向上的樂(le) 觀精神,真的像北京冬奧會(hui) 主題口號一樣‘一起向未來’。”
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奧林匹克格言因此在“更快,更高,更強”的基礎上加上了“更團結”。推動疫情下全球的合作與(yu) 重建,也是這次開幕式所要傳(chuan) 遞的重要理念。
王寧是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工作組組長,2008年他擔任北京奧運會(hui) 開閉幕式運營中心主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雙奧人”。“我們(men) 這次冬奧會(hui) 的開幕式展現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運動之美,煥發出大家戰勝疫情的力量,給大家以激情,要有這個(ge) 責任。”王寧說。
點燃奧運聖火、放飛和平鴿和演唱主題歌等等,這些都是奧運會(hui) 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不僅(jin) 是觀眾(zhong) 最期待的環節,也是創意的比拚。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創作團隊在“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下,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jian) 特色,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努力打造一屆精彩的冬奧會(hui) 開幕式。
“這一次有一個(ge) 重要的改革就是點火這樣的重要環節,將體(ti) 現低碳環保的理念。我相信在這個(ge) 環節上,跟100年以來都不一樣,我很希望我們(men) 是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我很希望文化自信就體(ti) 現在這個(ge) 方麵。”張藝謀說。
據了解。目前,開幕式的18首樂(le) 曲正在緊張錄製中,整個(ge) 儀(yi) 式的排練、製作和彩排等工作已全麵展開。為(wei) 了實現節目效果,“鳥巢”的地下空間經過了巧妙改造,以配合舞台升降等演出創意需求。
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常宇說:“我們(men) 要努力抓住最後的時間,能夠把我們(men) 各項演出細節磨合到最好,希望能在2022年的春節再次在‘鳥巢’用世界的語言,講述新時代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解期待和展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