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門:家門口的快遞站圓了村民“網購夢”
過了臘八就是年。1月14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來到南通市海門區悅來鎮保民村,看到78歲的村民楊忠信埋著頭、彎著腰,在家門口的小菜地裏忙活不停。
“大白菜兩(liang) 棵,沙地芋艿兩(liang) 斤,青菜、菠菜、薺菜各一包,再搭一捆大蒜,明天寄,夠吃三四天。”老楊一邊盤算一邊說,自從(cong) 村裏通了快遞,在南通城裏工作的女兒(er) 就吃上了“直供菜”。
不到兩(liang) 畝(mu) 的菜地,精打細算種上六七種蔬菜,如同一列列綠色方陣,在陽光下青翠欲滴。以往,老人可沒勁頭這麽(me) 精心伺候小菜園。女兒(er) 在外打拚,最想念家裏種的小菜,但寄個(ge) 快遞要跑到七八裏外的鎮上,太折騰。讓孩子開車回家拿又不劃算,都不夠油錢。“我們(men) 老兩(liang) 口種的菜,吃不掉也賣不掉,最後大多喂了羊,可惜!”老楊說。
“現在怎麽(me) 寄快遞?”記者問。“現在太方便了!上午寄,下午到;下午寄,第二天早上到。”丟(diu) 下手上的活,老楊一揮手,“走,帶你去村裏的快遞站看看,就在家門口。”
快遞站離他家僅(jin) 100多米,門口掛著兩(liang) 塊牌子——電子商務服務站、物流配送服務台。房間約二三十平方米,四層貨架上整齊擺放著待取的快遞。同時,這也是個(ge) 小超市,零售一些日常用品。
“老楊,今天寄點啥?”看到老主顧登門,服務站負責人黃達芳熱情招呼。春節將近,除了蔬菜瓜果,村民最近都在寄香腸、鹹魚。上次還有人捕了條幾斤重的鮮魚,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拎來要往城裏寄。相比往外寄,村民收到的快遞更多,有子女寄來的,也有自己買(mai) 的。
說話間,門外響起汽車喇叭聲,黃達芳說了聲“快遞來了”,連忙往外跑。一輛貼著“江蘇鎮村公交”標誌的輕型客車停在門口,駕駛員高文鋒從(cong) 車裏拎出3隻編織袋:“保民村,14件快遞!”
打開高文鋒的工作記錄表,記者看到,鎮村公交每天到保民村兩(liang) 趟,分別是上午10點半、下午3點,當天上午已送快遞28件。這個(ge) 月,村裏平均每天的快遞量約40件,最多的一天達53件。記者湊上前,細看剛到快遞的發貨單,海南的菠蘿蜜、深圳的浴霸、杭州的衣服……大大小小的盒子來自天南地北。
為(wei) 了圓村民的“網購夢”,兩(liang) 年前,海門出台《推進“交郵合作、快遞共配”促進農(nong) 村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區交通產(chan) 業(ye) 集團子公司與(yu) 申通、圓通、韻達、百世4家快遞企業(ye) 合作,成立了第三方同城配送公司,領到江蘇首張“交郵”合作體(ti) 係下的快遞業(ye) 務經營許可證。以盤活交通場站、運輸車輛、快遞站點為(wei) 抓手,利用“村村通”公交車剩餘(yu) 運力,通過交通、郵快車運力互補,構建起區、鎮、村三級農(nong) 村寄遞物流供應體(ti) 係。截至2021年底,已布點230個(ge) 村級服務站,真正實現“村村通快遞”。
“快遞一到,短信通知就到手機上。”50歲的農(nong) 機手趙紅生已成為(wei) 網購“達人”,他告訴記者,現在足不出村,什麽(me) 都能買(mai) 到。
“現在我們(men) ‘買(mai) 全國’,將來我們(men) 還要‘賣全國’。”保民村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陸麗(li) 君說,搭乘快遞進村的“順風車”,去年開始,保民村嚐試將村合作農(nong) 場種的“悅淘樂(le) ”大米在“郵樂(le) 購”平台銷售,沒想到,一個(ge) 多月賣出近2000斤。
來來往往的一件件快遞,將保民村與(yu) 城市的距離拉得更近,也打開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圖景。陸麗(li) 君介紹,保民村與(yu) 揚州大學合作建設的高效園藝示範園正在推進,實驗室培育的水果黃瓜、櫻桃番茄等新品種將率先落地推廣。村裏還趁勢打造“書(shu) 記直播間”,春節後示範直播帶貨,帶著鄉(xiang) 親(qin) “坐在家裏做買(mai) 賣”。(徐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