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上海經濟聚力“穩中求進” 長周期構築新增長極

發布時間:2022-01-24 16:18:00來源: 解放網

  迎接“從(cong) 高到更高”的更大挑戰

  4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突破後,上海經濟聚力“穩中求進”,著眼長周期構築新增長極

  ■本報記者 朱瑉迕 胡幸陽

  觀察上海,往往需要兩(liang) 個(ge) 維度——空間上,必須跳出上海;時間上,必須拉長尺度。

  新年伊始,大洋彼岸的美國聯邦儲(chu) 備委員會(hui) 公布貨幣政策會(hui) 議紀要,透露可能提前加息的信號,引發股市暴跌。近半年多,美聯儲(chu) 的貨幣政策總在“鷹”與(yu) “鴿”間徘徊,牽連全球市場一同震蕩。而依舊肆虐的新冠疫情,正在持續製造不確定性。

  這是上海身處的大環境——作為(wei) 一座以開放立身的城市,這裏或許比任何地方都更能體(ti) 會(hui) “環球同此涼熱”。另一方麵,上海經濟也在完成一次曆史性的飛躍。

  1月20日上午,龔正市長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上海經濟上年增長8%左右,全市生產(chan) 總值突破4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

  這意味著,上海的經濟規模超越了世界上相當一部分經濟體(ti) ,也意味著,這座城市將麵對更高層次的競爭(zheng) ,並且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裏,迎接“從(cong) 高到更高”的更大挑戰。

  新目標

  2022年的重中之重是“穩增長”。政府工作報告中專(zhuan) 門強調,要把這三個(ge) 字“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體(ti) 現“穩中求進”的總要求。

  也是在這樣的基調下,今年全市生產(chan) 總值增速目標確定為(wei) 5.5%。

  考慮4萬(wan) 億(yi) 元的高基數,以及難以預判的外部環境,實現這個(ge) 目標並不輕鬆。

  但另一方麵,5.5%的增速是“跳一跳能夠到”的目標,甚至可以視作一條底線。比照那些標杆性的全球頂尖城市,上海經濟的規模、分量,都還有提升空間。

  今年首個(ge) 工作日,全市各區密集簽約、開工重大項目。這是年頭上突出強調的“趕前抓早”。更重要的是,上海充分把握自身所具有的綜合優(you) 勢,尤其是多個(ge) 國家戰略集中落地的優(you) 勢,將之轉化為(wei) 現實可感的增長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用“十個(ge) 聚力”概括今年任務,排在首位的便是“聚力更好發揮浦東(dong) 高水平改革開放引領作用,全麵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自去年7月中央打造浦東(dong) 引領區文件公布以來,密集推出了一係列製度創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這裏將探索開展綜合性改革試點,打造一批功能性產(chan) 業(ye) 創新和服務平台。

  同時,臨(lin) 港新片區、科創板、長三角一體(ti) 化等三大任務亟待縱深推進、聚力增效;包括虹橋商務區、五個(ge) 新城等在內(nei) 的多個(ge) 重點區域,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逐一點名。他們(men) 既是空間布局優(you) 化的支點,也是增長發力的載體(ti) 。

  上述不少區域的框架布局、規劃設計基本到位,今年首要任務,正是千方百計做大體(ti) 量、提升能級,通過政策供給和項目落地的良性協同,構築新的增長極。做到了,整座城市就有了壓艙石、發動機。

  新賽道

  穩中求進,一手是穩,一手是進,前者著重基本盤,後者強調新動能。

  新舊動能轉換,是持續數年的課題。去年兩(liang) 會(hui) 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了“3+6”的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目前來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chan) 業(ye) 發展態勢良好,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這三大產(chan) 業(ye) 製造業(ye) 產(chan) 值增長18.3%,“上海方案”正在加快落實。

  另一方麵,上海還已著手更長時段的布局,搶占全新的賽道——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要“強化新賽道布局和終端帶動”,也要“奮力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

  年前的市委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已經提出,上海要高度重視“新賽道”,絕不能因為(wei) 選錯賽道而錯失數十年機遇、喪(sang) 失優(you) 勢地位。年後,相關(guan) 部門也明確點出了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等多個(ge) 方向。其中有些是要立刻加緊布局、不可“坐而論道”的,有些則是需要認真研究、為(wei) 未來布局早作準備的。

  終端帶動,也是一條重要賽道。當下終端產(chan) 品往往集成大量前中端技術,占有技術迭代主導權、行業(ye) 標準定義(yi) 權、價(jia) 值格局分配權,因而品牌溢價(jia) 更高,附加值不可小覷。手握終端,方能執產(chan) 業(ye) 鏈之牛耳。

  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就是一個(ge) 典型例子。特斯拉落地臨(lin) 港後,就帶動了一批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在周邊蓬勃發展,整車廠本身又借此顯著獲益。上汽集團也在近年來接連推出R標、智己等自主研發生產(chan) 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

  也正是著眼於(yu) 此,政府工作報告專(zhuan) 門點出,今年要“布局發展一批智能終端產(chan) 品和機場、建築、能源等場景應用”,並“推進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和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這裏著眼的是長周期,而長周期的起點正是當下。

  新思維

  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動能,既要有緊迫感,也要理性。上海明確強調,要讓專(zhuan) 業(ye) 人士判斷前景,讓企業(ye) 發現需求,讓市場驗證價(jia) 值——強調專(zhuan) 業(ye) 力量、市場機製,強調激活微觀主體(ti) 的潛力創造力,一直是上海經濟發展的鮮明特質,也是賴以獲得持久動力的前提。

  與(yu) 此同時,動能之變背後,更有觀念之變、思維之變。

  大變局下,一些過去曾被認為(wei) 是普遍規律的東(dong) 西正被顛覆,準確研判、主動識變應變求變,顯得愈加重要。譬如過去曾被奉為(wei) 圭臬的“微笑曲線”,時下就不再精準。隨著製造業(ye) 技術含量不斷抬升,這根曲線在不少領域被拉平甚至反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專(zhuan) 門指出,將深入實施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工程,引導企業(ye) 加大創新投入,也正釋放出重視製造環節的明確信號。

  同時,啟動建設首批中小企業(ye) 創新園,啟動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在五個(ge) 新城推進“一城一名園”、量身定製產(chan) 業(ye) 發展品牌等一係列措施,亦在不同側(ce) 麵回應了年初提出的“四個(ge) 並存”趨勢——“微笑曲線”與(yu) “痛苦曲線”並存、“二八定律”與(yu) “長尾理論”並存、“生命周期”與(yu) “第二曲線”並存、“木桶效應”與(yu) “長板效應”並存。

  讀懂這些趨勢,意味著要對不少已成習(xi) 慣的思路和做法進行大調整。這並非朝夕之功,但隻要願意順時應勢、跳出傳(chuan) 統觀念、打破固化思維,就可以構築起新的優(you) 勢,在變局中掌握主動。(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