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治理 讓城市更“聰明”
原標題:數字化治理 讓城市更“聰明”
“加快構建‘智慧蓉城’建設框架體(ti) 係,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為(wei) 實現超大城市數字化治理夯實基礎支撐。”“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要抓手。”……
1月25日,市兩(liang) 會(hui) 代表委員、有關(guan) 專(zhuan) 家等各界人士圍繞省委書(shu) 記、省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彭清華在省兩(liang) 會(hui) 期間參加成都代表團會(hui) 議時對成都工作提出的要求展開熱烈討論。
建設智慧城市
著力建設智慧城市,善於(yu) 運用新技術手段,構建“城市大腦”,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城市服務管理水平。
加快實現數據全麵貫通
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融合
成都正加快推進“智慧蓉城”建設,推進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公共管理智慧化和數字經濟發展,全力推動超大城市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市政協委員、成都城投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鄭尚欽看來,目前“智慧蓉城”建設缺乏市級統籌,相關(guan) 職能部門間依然存在數據壁壘,以滿足需求為(wei) 導向的應用場景打造還不豐(feng) 富,“智慧蓉城”建設尚需係統謀劃、統籌推進。
“從(cong) 全市層麵進一步統籌頂層設計,統一規劃、數據、標準,加快構建‘智慧蓉城’建設框架體(ti) 係,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為(wei) 實現超大城市數字化治理夯實基礎支撐。”鄭尚欽建議。
“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使醫療機構信息互通,資源整合,實現‘以人為(wei) 本、問題導向’的智慧城市建設,成為(wei) 成都市建設智慧蓉城的當務之急。”市政協委員、省人民醫院婦產(chan) 科副主任、四川省人民醫院輔助生殖中心主任呂群表示。
利用現有信息協同平台,加快實現數據全麵貫通。呂群建議,加快數據匯聚,對各級各類平台進行數據質量評價(jia) 及規範,為(wei) 全市醫療數據匯聚奠定基礎。同時,加強與(yu) 民政、公安等部門係統的對接,實現醫療機構與(yu) 市級政務信息資源的充分融合。
“常規化數據治理,以國家相關(guan) 數據集標準及交互規範為(wei) 依據,在數據的標準、管理、模型、分布、存儲(chu) 、交換、生命周期管理、質量安全及共享服務等方麵建立數據治理體(ti) 係。”呂群說。
讓科技智慧賦能城市交通
提高城市通勤效率
“現代城市應當有智慧賦能,從(cong) 而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方方,對於(yu) 智慧城市有著自己的看法。
方方告訴記者,其實現在身邊就有不少智慧城市場景的應用,交通就是其中之一。“手機地圖就是平時用得比較多的一個(ge) 智慧交通場景,在地圖裏不僅(jin) 可以導航,同時還可以根據擁堵情況,合理規劃出行路線,提升出行的效率。”方方說,就成都來說,目前智慧交通場景應用還有著很大的空間。“要讓科技智慧賦能城市交通,就要把交通數據的產(chan) 生、搜集到應用形成一個(ge) 完整閉環,打通數據之間的壁壘,共享數據。”方方說,有了大數據的支撐,加上AI等技術的分析,未來就可以把地鐵、公交、共享單車等這些交通係統有機融合起來,不僅(jin) 能夠提升“最後一公裏”的運營效率,更能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互聯互通支撐和引導城市交通高效和綠色發展。
市人大代表、成都印鈔有限公司黨(dang) 委委員、調研員曾麗(li) 表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尤其是智慧交通建設,借鑒先進地區做法,依托大數據讓交通變得更“聰明”,促進交通智能化、智慧化,提高城市通勤效率。
在市人大代表、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局長劉印勇看來,除了交通的智慧化,還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智慧蓉城”建設。加快推動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hui) 全麵數字化轉型發展,深度融合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數字化,促進生產(chan) 、流通、消費等各個(ge) 環節高效貫通,確保“智慧蓉城”建設成果實在管用。
建設善治城市
著力建設善治城市,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組織體(ti) 係,堅持大聯動、微治理、全覆蓋,注重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切實提升治理精準性。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裏”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裏”,是城市治理的基石、市民生活的家園、城市文化的窗口、黨(dang) 建引領的陣地、共建共享的平台。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要抓手。
在市政協委員、雙流區衛生健康局局長王功玉看來,提升社區治理能力首先要提升社會(hui) 協同能力,激發治理多維活力:“在黨(dang) 建引領下,充分發揮社區、社會(hui) 組織、專(zhuan) 業(ye) 社工人才、社區企業(ye) 、社區基金五方力量作用,建設‘五社聯動’共治生態圈,健全‘五社聯動’發現居民需求、承接服務、籌集資金的工作鏈條,暢通城鄉(xiang) 居民、群團組織、社會(hui) 組織、市場主體(ti) 等參與(yu) 社區治理渠道。”
“提升市場運籌能力,大力發展社區商業(ye) 也十分重要。”王功玉舉(ju) 例說,可以以精準化、智慧化、高效化為(wei) 手段,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群體(ti) 打造科普傳(chuan) 播場景、生活配套服務、社區治理場景、社區健康場景、社區商業(ye) 場景等,提高社區消費占比。
市人大代表、新都區小草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肖惠文認為(wei) ,建設智慧社區是提升基層治理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社區作為(wei) 城市居民生存和發展的載體(ti) ,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體(ti) 現。”肖惠文說,智慧社區是新形勢下社會(hui) 治理創新的一種新模式,其充分利用物聯網、雲(yun) 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智慧社區建設能夠促使信托製物業(ye) 更加便捷高效,公開透明。以社區群眾(zhong) 的幸福感為(wei) 出發點,通過打造智慧社區為(wei) 社區百姓提供便利,從(cong) 而加快和諧社區建設,推動區域社會(hui) 進步。
”
黨(dang) 建引領居民自治
讓群眾(zhong) 直接參與(yu)
城市治理的最基礎單元就是各個(ge) 小區院落。每一個(ge) 院落小區是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最後一米”,也是人民群眾(zhong) 對城市治理生態最直接的感知地和參與(yu) 地。
“黨(dang) 建引領建立健全小區自治機製,推動各小區成立業(ye) 委會(hui) 、議事會(hui) 、管委會(hui) 等自治組織,每個(ge) 小區緊緊圍繞物業(ye) 管理這一中心,以黨(dang) 員為(wei) 核心,針對小區內(nei) 部治理,將小區黨(dang) 員和業(ye) 主誌願者發動起來,參與(yu) 到物業(ye) 管理中,推動小區治理。”市政協委員馬瑞成建議。
在市人大代表、雙流區東(dong) 升街道紫東(dong) 閣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宋豔看來,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組織體(ti) 係尤為(wei) 重要。“要優(you) 化基層黨(dang) 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宋豔建議,構建“社區黨(dang) 委—小區黨(dang) 支部—院委會(hui) —樓棟長”四級組織體(ti) 係,將小區治理政策宣傳(chuan) 、溝通服務等延伸至小區“神經末梢”,形成“黨(dang) 員引領做群眾(zhong) 工作、群眾(zhong) 自發做群眾(zhong) 工作”生動局麵,通過黨(dang) 建引領社區治理,讓群眾(zhong) 真正成為(wei) 小區治理現代化的“主人翁”。
與(yu) 此同時,宋豔表示在優(you) 先改造硬件設施、補齊小區功能短板的基礎上,立足小區資源,實施多項目集成、“一錢多用”,延續小區院落煙火韻味、市井記憶,突出一院一品一特色,體(ti) 現“讓城市留住記憶,讓群眾(zhong) 記住鄉(xiang) 愁”。
此外,還可以建設黨(dang) 群活動室、非機動車充電設施、運動空間等,項目日常收益反哺小區基金,並在無人管理院落建立物管費收取機製,實現由“無人管”向“自主管”“準物管”轉型。在此基礎上,加強居委會(hui) 、物業(ye) 管理委員會(hui) 、業(ye) 主委員會(hui) 等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實現群眾(zhong) 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成都日報記者 王雪鈺 吳怡霏 繆夢羽 趙子君 田程晨 白洋 範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